|
水陆两栖飞机是飞机大家族中的一个“特殊存在”。看机翼,它是一架飞机;看机腹,它又似一条船。它入水似鲲,上天为鹏。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的特殊本领,以及设计师们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 j% }( `9 q2 e- B# l
8 }. j4 u- H4 _! q# s) `4 O水陆两栖飞机要在水上完成安全起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漂浮能力,才能确保飞机不会下沉,且具有合适的漂浮姿态。为此,设计师将飞机机身下部设计成船体结构,它是飞机在起降及漂浮过程中与水直接接触的主要部分。“船体”的蒙皮设计成水密的形式,利用浮力就可以保证飞机能够在水上漂浮。
a1 e" U+ Y5 h7 P' S' B& P3 p. x" e
3 z. j+ ]# x1 E& P( W5 k/ j7 Z , l5 V4 k2 ~. w0 R
- ~( U/ Y8 c4 M' ?) @
如果飞机长时间在水上漂浮,仅仅靠蒙皮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水密的。缓慢的渗水聚集到一定量时,就需要进行排水。因此,飞机的“船体”上还设计了排水口,用于排走渗漏到船体内部的水。0 t* K7 p. T" w4 |" A, a
1 r1 q- h7 R, v. p6 ^5 @- ~ * L/ `: \6 A2 A
( F1 _' }# R* S7 O n8 A 当飞机着水时承受过大载荷或遭遇撞击等意外,致使船体结构出现破损时,大量的漏水会使飞机的漂浮能力恶化。为了应对这种现象,设计师在船体内部设计一种叫“水密隔舱”的结构,它与中国的福船技术非常相似。
4 ~3 J8 ~0 p0 y: v/ |9 G$ b. U
+ X2 W2 h# g. D
4 b" _* g2 w% f' C! b! [: z" P; F$ ]# Z
福船,是我国古代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优秀的木质帆船,更是我国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北宋徐兢出使高丽、明朝郑和下西洋都是乘坐福船。这种被商人和海盗们称为“宝船”的福船,其身怀的绝技就是“水密隔舱”制造技艺。3 {5 D0 P! I0 T; o& N9 c
. T& O3 R, U( y8 p# k G( Y
, r& c4 l6 ^8 ]' T" W% M# x0 g) h T, [. a
“水密隔舱”,就是将船体内部空间以隔舱板分隔划分成若干个“小房间”,它们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8 l& ~" p, P+ P4 n1 {* q2 b
5 y: F) i, r! x5 T% C5 r( @
5 g' ?) L9 h( P. X$ W& g3 \
& x: s! D6 T7 V) w
$ ?) ` |; k1 O1 X
每个单独的隔舱均由隔舱板、船体壳板和机舱地板围成。当飞机遭遇意外造成船体局部破损时,破损的水密隔舱渗水不再为飞机提供浮力,但其他独立的水密隔舱依然可以提供足够浮力,从而保证飞机能够继续漂浮而不会快速下沉。. v* W" y. E8 U% Y$ K1 G8 C8 t
0 m( a% Y& \( Q0 V2 G6 g8 F& T$ l1 v! A
( W* M3 l1 \) j. ]# I
; P* d* g& ^: y9 Z1 F, s7 g) t/ G; g! i 同时,设计人员还进行了大量的计算与论证,分析不同组合任意相连两舱破损后,船体的浮力依然能够提供足够大的正稳定余度,使飞机倾覆的概率减至最小。
+ Z& O6 z& t3 \) N6 }0 `, ^# D; h. h
! {" ^: A3 f; q: a* \8 b$ M5 J: i; |- c+ @! Y2 @( I
和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不同,小型水陆两栖飞机往往采用的是双浮筒的布局形式,即在机身下方安装两个浮筒,在水面起降时,浮筒就承担着支撑飞机的作用。为了保证水上起降安全,浮筒也需要采用分舱设计,且需保证任一浮筒的任何两个隔舱破损时,飞机仍具有漂浮在水面上而不倾覆的能力。0 l6 I: U, d# _& k/ U
: f! j; {2 \ |
! C" f& g, e% [! U- K6 E& ~6 T
! ?# R* H, l2 _) [) C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除了对浮筒进行水密设计外,往往还在浮筒隔框内部填充疏水材料。这样,当浮筒破损时,破损的舱室仍然有能力提供浮力,就可以进一步提升飞机漂浮的能力。# L: n5 f: z- H6 b. y* v; O
* Q6 t. U4 x/ k- S% z
. G. L' a, }2 Q1 g+ r$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