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思维》一书中,讲过“两个皮匠”的故事。
& }+ X$ Z$ b) Z8 `+ m9 e( p
一条街上有两个皮匠,经验丰富的老王做一双皮鞋要1天,生瓜蛋子的小李要2天,如果两人做出来的品质、款式都相同,可以肯定,小李的店是开不下去的。 - a( s' u! s+ r4 T* s
小李发现自己做鞋做不过老王,一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那就做皮包吧。
5 d+ Z9 H- F1 b
老王偶尔也做包,一个包需要4天。于是,小李苦心钻研做包的手艺,终于把做包的时间压缩到了3天。
9 A+ ~8 H ]0 S$ h2 c4 G
此时,小李在做包上有优势(3天对4天),老王在做鞋上有优势(1天对2天)。 7 U) `# s6 L" I. \- t( g4 t
前面的情况下,谁有优势,都是一目了然的,经济学上称之为“绝对优势”。
d# t+ x6 ~0 e- N$ F
但现实中的“绝对”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才是绝对的。
; l s- J. Z W& Y1 x- ]# e
皮包的生意被小李抢走后,老王不服气,下狠工夫,凭借老皮匠的功底,硬是把一个包的制作周期缩短到了2天,再度获得成本优势。 / a2 ]/ l l! m9 N& O [& \
此时从“绝对优势”上说,老王双双超越小李,是不是小李的店就开不下去了呢? 6 M6 J. @+ [ a6 q
小李做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老王虽然在做鞋和做包上都有绝对优势,但问题是,老王只有一个老王,他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多做一个包,就要少做两双鞋。而一个包赚的钱远远不及两双鞋。 " C! G. n! ` K2 ?
相比之下,小王做一个包的时间,只相当于1.5双鞋。
' I' n/ d7 s# Y! b$ f1 a

$ _' X, u. p B) n
于是小李找到老王,要跟他合作,小李承诺不做鞋,只做包,老王既做包又做鞋,优先做鞋的订单,有空才做包,没时间时就把包的生意发包给小李,并抽取一定的介绍费。
% P' p' B2 @% [
小李之所以敢提这个合作建议,因为这么做对老王有好处,老王的优势在于工艺,包的材料成本占比高,所以不如做鞋能体现他的手艺优势。老王可以一时赌气,在“做包”上采用赶超战略,但长期而言,做包对于他是不划算的生意。
+ T g/ |. ^2 a! ^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旦老王拥有“两项绝对优势”,就出现了时间“稀缺性”的问题,不得不放弃其中优势相对不明显的皮包生意。 7 M3 |) E3 l, s- o a! q/ z
小李因为当时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反而形成了做包上的“优势”。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优势,而是老王在时间上的稀缺造成的,经济学上称之为“比较优势”。
9 {7 @* o# O- N! F B1 j/ ~6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从比较优势中发展出“分工理论”,并被后来的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增长所验证。 N) T" d5 m Y2 b5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