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那个时代没有白领蓝领的说法,很多技术工人以成为“八级工”作为人生目标,不少人通过努力赢得了尊重。
" x9 L {7 ^' ^. F; K U
. a: ~, A) U' Q& f+ n% ]+ P* n: P3 |+ @. u
" q- _/ `! W, r, V( a. u/ D
说起“八级工”,这里不得不说先一个人——李立三,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工运”领导人,也是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倡导者。“按劳分配”的“八级工资制”正是在他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始实行的。 8 ?* p6 g, n2 L. b+ ^
图为李立三
+ e5 k4 s9 z4 \$ E
日本投降后,在苏联工作、学习的李立三被选为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上任后,他曾几次到大连访问,了解到当时由于旅大封锁,工人生活十分困难。而在中苏合营企业里,苏联员工执行苏联的工资制度,生活水平较高;中方职工实行七级工资加配给粮制度,仍能积极生产。
3 R& E8 X" A1 ~8 q" V6 }
1949年秋,在充分深入了解七级工资后,东北总工会开会协商拟定了新的工资制度方案。 : M# b% U9 x4 _& Y/ O3 I
1950年4月,东北人民政府公布实行了八级工资制。李立三所倡导的“按劳取酬”的新工资制终于实现了。随后,在八级工资制的基础上,又推出新的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 # }, ^5 d8 T- I% @9 s" O# A% s8 X
一年后,在劳动部、“全总”的推动下,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行政区,也先后实行了各自适宜的八级工资制。 3 W- L- J2 q9 n' m- y1 f# v C
“八级工制”是在我国工业建设为基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全国为消除工分制的弊端,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推制定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八级工资制,先后经历了60个春秋。
7 a, _. r9 T- _
! B% h' e n0 f7 J( J
前30年是推广实行时期,对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改善职工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后30年,由于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一工资制度已不完全适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 m4 s) K1 q }0 V2 \* O
这一制度在全国实行,可以说载誉60年。‘八级工’是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的代名词,虽然“八级工”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其精神对于新时代重谱技术工人的新辉煌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 g1 L' R# R% i H8 } R9 S
$ _% ^% m; h/ C: ?: S8 J
- U; v% x: D+ U3 s. ^* R8 |
有人说:六级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八级工基本上就是扫地僧的存在。在八九十年代,一说谁谁谁八级工,那是很牛的事了。 # R8 J! B& Z0 O9 T% `% Z
那个年代里,“八级工”不仅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更代表着高技术和高收入。1959年的杭州,当时一级工每月32元,八级工108元。那时候的108元绝对算高工资了,而且备受推崇与尊敬。
$ n3 H% G/ l$ F, k9 ~; h! c! R) M
许多经历过八级技术等级制度的人,至今都承认那个技术分层非常成功。当时一个人,先不说是不是“八级工”,即使评上“五级工”“六级工”,在企业和社会都有很高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技术水平确实是高。 9 k" P* N6 v. Y0 c z& `4 a
在那个时代,没有白领、蓝领的说法,很多技术工人以成为“八级工”作为人生目标,不少人通过努力赢得了尊重。 0 y( R$ |( Y1 h" H- s/ t; ~8 y# K
1935年出生梁毛毛就曾是杭州一名八级锻工。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他,跟着姐姐生活。12岁那年,他进入一个资本家开的铁工厂里去做帮工,从早忙到晚,可还是每天吃不饱、穿不暖。18岁那年,他看到铁工厂招工,于是就跑去报了名。 ( @! _+ c0 l7 N
当时的考试内容是实际操作,梁毛毛回忆说:“老师傅从锅炉里取出烧得通红的铁块,用钳子夹住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用榔头砸下去。”由于他的榔头无一落空,最终成功进厂,做了一名锻工,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打铁工人”。 $ ^2 X0 ` g; g* ]2 u$ y% K8 M* z
那时的工人都会把八级锻工作为奋斗目标,有人觉得八级工神奇,在梁毛毛看来没什么,就也是一级一级榔头敲出来、慢慢升上去的。在那个时候,设备不行全靠人!37年来,梁师傅从一个普通工人,一级、二级、三级……最终成长为一个八级工老师傅。
* |; g, { a* _7 D9 O3 D" {" F
有人说,人生有两个证书,看似平凡无奇,其实要想拿到并不容易。一个是大学毕业证书,从小学顺利地读到大学毕业需要19年;第二个便是八级证书了,没有几十年努力是拿不下来的。
+ j2 n" ?2 B8 R! c6 P
那个时代的“八级工”,一群不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默默坚守,为了国家的建设刻苦上进,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对新时代的工匠们起一些引路的作用。 : d0 _0 }# C& S. s! l0 U7 y
/ a7 B4 N0 m% H. l6 j7 | U/ |/ v0 b) i6 ]% n5 @+ {1 i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无论总量还是比例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有相当差距,高技术人才还存在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等现象。
& }. e" V* z. A0 ]2 x6 X
目前,高级技工月薪已普遍超过万元,一些技术过硬的“八级工(这里指的是高技能人才)”岗位年薪甚至突破20万,并有多重福利保障。例如,足额社保、单人公寓等。
6 j! k' V/ U/ ^$ i
然而,市场上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仍旧十分突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I' O& A: T# Q) T# c) y j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0 E! B, z* N6 U' M% U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却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一流的技能人才。
; X: f7 c4 C9 H& m1 E+ N! f- w# e5 T
科学家、工程师不足可以引进,但放眼世界各国,还没有大规模引进技能人才的先例,必须也只能依靠自己培养。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K8 ]& v9 s' I# z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 《方案》明确,2019年至2021年,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5 K9 g+ L3 L( w% C; u5 }8 R6 H8 e2 u3 ?
& ^' f) K, O6 n0 R$ u& v+ Y
1 A# {: D8 A7 N, ~6 o8 z$ g结语
0 x5 p8 F2 \6 [2 I+ Y6 s+ T4 d+ m: ~+ N! D# R
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八级工”,“八级工”代表的高技术、高收入和不低的社会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提醒我们别把“八级工”遗留在历史河流里。 , c- T$ Z. D* j
0 O& v" o3 Q$ d. Y3 F/ V2 y7 O"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