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69|回复: 13

端部不并紧磨平,支承圈数为3/4圈自由高度计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1 13: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圈数n1=有效圈数n+1.5,自由长度等于H=nt+d.收尾厚度d/2.今有一个外来图纸线径27 ,中径131,;L0=300,nt=7.5,nv=6.按照机械设计手册给的以上数据收尾3/4圈的螺距td=d/2*4/3=27/2*4/3=18,结果端部干涉。大侠看一下nt=7.5,nv=6是否能按总圈数和有效圈数理解( Y" i8 o6 R9 }' N5 X+ Z. y; ~

5 j& ^$ z. q. ~/ M+ x0 w补充内容 (2021-5-30 09:30):  h. B/ V1 K7 x1 f6 Y8 e9 Z
端部不并紧磨平,支承圈数为3/4圈自由高度计算,机械设计手册给出的公式:总圈数n1=有效圈数n+1.5,自由长度等于H=nt+d.手册在收尾圈的图例中虽然标注了厚度d/2,另一端又标注了一个距离(t+d)/2;这样磨平的1/2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1 15: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个线径27,太粗了,估计不能用经验公式。。

点评

火车支承弹簧也比这个粗,工艺是成熟的。  发表于 2021-5-22 10:19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16: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机械设计手册中有:“端部并紧磨平,支承圈为1圈”,这种弹簧尾端1/4d”,就是最后3/4圈并绕,并绕也就是节距为d,这样3/4圈磨平,就得到尾端1/4d.从支撑圈为1圈,更像是3/4圈绕并,也就是尾端3/4那点相碰。
1 b0 Z, z$ s: a; n- u1 g4 _“端部不并紧磨平,支承圈数为3/4”——“不并紧”就是不相碰,支承圈3/4,要磨平3/4圈。可是上面的弹簧要保证收尾d/2,已经干涉了。
: ]# R7 u& A4 o9 R4 B  A% ?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07: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nt=7.5,nv=6是否能按总圈数和有效圈数理解?没有见到哪个标准这样标注。问了做弹簧的厂家,回复nt代表总圈数,联想total代表总数,nt代表总圈数是确定的。弹簧厂家说也不清楚nv的含义。可能是单词very十足的,表示没被磨平的完整部分的圈数。
: @' F, H/ S, w- U
: y& r( F- X* |1 @  `* F: c$ E& L主要是对机械设计手册“端部并紧磨平,支承圈为1圈”和“端部不并紧磨平,支承圈数为3/4”的理解,并紧和不并紧判定依据?前者总圈数-2为有效圈数,后者-1.5为有效圈数。计算弹簧刚度要用有效圈数,所以希望概念上闹明白。
, @/ C" g7 {4 L& A; i & O: z3 P, `+ k+ F8 b
从弹簧刚度测量上看,压缩量小的时候,刚度测量值不准,主要和两端不完整部分的刚度有关。
发表于 2021-5-24 08: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点赞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1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高考语文分值提高了,重视母语是好事。名词的标准化应该先行,不要把大众引入到专家都有争议的故纸堆里去。说到弹簧有效圈数,看到这样一种定义“弹簧能保持相同节距的圈数”,这个定义就有些不妥,对变节距弹簧容易引起混乱。还是“弹簧的有效圈数是指参与变形的圈数”说的直接明白,也说明了对什么有效。是能有效地参与变形。3/4圈并紧并磨平,就是1圈都不参与变形了。
" ?. k" W. |% w/ H5 C; {但这定义也有一个分界的问题,有多少间隙算没并紧呢?这没并紧的部分首先产生变形到工作压力前末端已经接触了,真正受力时已经不参与变形了。
2 j1 M1 W; G6 ^3 P% w事物都是一分为三的,总有灰色地带。是否标注总圈数、完整圈数、尾端尺寸更清楚吧。
9 }& V2 I9 a3 A. Q
1 E# C- Z: m  K0 z
* T+ Z5 Z$ s2 s% A
发表于 2021-5-25 03: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赞,学术派

点评

谈不上学术派,只是看到了这样的考试题  发表于 2021-5-26 06:4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06: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祥 发表于 2021-5-25 03:38
# O: E0 x2 _# \4 W7 J3 Q; }) {给赞,学术派

1 b9 t3 Z' [* M% ?7 D& m  p6 `. ^% J弹簧中间节距相同的部分圈数称为()。_考试资料网——网上有这样的考题。不知是什么方面的,是机械制图上的?4 ]* J- m# I! [* W6 @! W3 A5 |8 W7 y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0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内容 (2021-5-30 09:30):
( Y  r. R2 T3 i端部不并紧磨平,支承圈数为3/4圈自由高度计算,机械设计手册给出的公式:总圈数n1=有效圈数n+1.5,自由长度等于H=nt+d.手册在收尾圈的图例中虽然标注了厚度d/2,另一端又标注了一个距离(t+d)/2;这样磨平的1/2圈相对处的厚度是d/2,按手册收尾处的厚度仍然是d/4.2 U5 \: k8 u( I$ w: y- ^
客户图纸标注在磨平的d/2处标了一个节距40,这个设计手册上没见到这种标注。现在理解在收尾的3/4圈前指定了一个螺距,便于控制收尾处的间隙。
" ?2 v. G1 m4 i* g' Q8 Y$ A% K昨天和厂家沟通控制收尾圈间隙,厂家笑称做了几十年弹簧了,第一次见到提出控制间隙的。现在电脑绕制弹簧螺距控制比较准确,间隙小了时可以端头倒角,控制间隙的一致性。这样间隙压并前刚度小点,端部压并后刚度大点,和弹簧实测数据时一致的。
. R& T; B3 I! C; I4 m  W1 f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7: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管理中有句话“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这句话对弹簧来说特别合适。材质定了、线径定了、螺距定了、端头形式及间隙定了、热处理硬度定了,弹簧的刚度就定了。
  \3 E& A" L3 j9 V! F8 b3 T有一些“牛”企业,螺距不去很好的控制,自由高度靠整形控制。整形产生了塑性变形,风险是大,又不易检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5 15:46 , Processed in 0.08284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