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到破产2013年,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央视纪录片,风靡一时。片中,一家中国装备制造巨头,已然跻身全球机床产业的顶级俱乐部。它的名字叫沈阳机床。
3 T- J9 z* Q+ F, x! S- p5 v# G3 H1 l
7 D: w4 J5 R% s: ~' L, r m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井喷,机床需求暴涨。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机床赶上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吞并云机、昆机,垄断车床、镗铣床市场;2005年,再并购德国希斯,力图掌握数控机床高端技术。& E' o6 k$ E8 Y5 V6 v# h) ?" z
7 ? l% ?+ S( N& x
快速的扩张,让沈阳机床跨越式发展。在2012年的全球机床排行榜上,沈机已以180亿元的销售额,问鼎世界第一。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被证明是昙花一现。# F5 X, ]4 |" Y7 x9 t8 N( Q4 M
$ B$ q K, e( P* U7 C, ~ |% j! ~" L b' C2018年,负债202亿、负债率达99.26%的沈机病入膏肓;2019年,再度巨亏50亿元的沈阳机床,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 n' b5 P/ S. R5 L: l, t
% v. m* R8 T# G R: I" K9 j
沈机跌宕的命运,只是中国机床业浮沉的缩影。1 |2 T4 Y. o" c- \
8 U; l4 d% c* |8 f [ Y# O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却依然难言自主。6 K6 L- E) @. n9 c7 e
, m% t m6 X% y2 P6 E
“十八罗汉”,一度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和规模的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中国开始大量引进日、德、美的数控技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济一机与日本山崎马扎克率先合作,开创了机床业国际合作的先河。之后,沈二机与德国沙尔曼、齐一机与德国瓦德里希·济根等纷纷合作……) ^5 v2 l7 t: q& B
6 H7 j( Z; ?% @7 u6 S0 g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让“十八罗汉”一度功力暴涨,但这种学习和进步却没能持续。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幅降低关税,进口机床纷纷涌入国内,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十八罗汉”经不起市场冲击,不是改革转制,就是破产重组;“七院一所”也转型为企业,各谋生路。) f. j" [6 \& o, X8 k4 O
9 @( ~/ J; d T4 s/ \
2001年以后,机床业迎来“黄金十年”,行业总产值暴涨10倍,但大部分“罗汉”已毫无存在感,只有沈机、大机(大连机床)、济二机(济南第二机床厂)等几家企业抓住机遇,走上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
2 o6 O# l3 T+ K7 C8 L0 i. w
; u6 F$ m' \' G% b2008年,沈机、大机在世界机床企业产值排名TOP 10中,分别位列第8、第10。济二机成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让中国大型汽车冲压产线,闯入了美国福特、日产北美、法国标致雪铁龙的制造车间。( ^! D5 h9 _ ]5 Y2 N! R
/ ~+ `$ G M$ y' B/ y0 v* n但当中国市场告别井喷式增长,重新回到增量有限且全球企业激烈竞争的常态,中国机床业的各种短板再度暴露无遗,曾经快速发展的几家领军企业,转眼成为衰落最快的反面典型,并在最近两年集体进入告别演出时代。& g5 W7 Y/ c3 p. f7 _& \/ }5 C
k" Z7 I4 ~8 f$ B)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机床企业15.1%亏损;2020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24.1%。中国机床业曾经的“四大天王”,老大(沈机)、老二(大机)破产重整,老三(秦川机床)亏得披星戴帽。
+ p7 v; r: ~: r! H! T& D8 J3 c4 C% _ l
4 R/ A3 {* y+ E, T
在最新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上,山崎马扎克(日)、通快(德)、德玛吉森精机(德日合资)等老牌企业重新回到前列。而在全球TOP 10中,日、德各占据4席、美国占据2席,中国无一上榜。
$ N1 j9 p0 B% \- e! y. m% Q/ p% K- D: e
# [4 g2 s% {: |+ O2 U! M9 K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不到10%,90%以上靠进口。
" ]) N& |7 L/ m
7 w& D8 g) h6 K2 j2 C7 g2019全球top10数控机床企业排名
9 W& o% t- R7 n: }艰难的自主3 o4 n0 u+ B8 P+ b' ^* ^. o
6 X/ H- @2 n- k1 N0 W: _4 f作为全球机床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消费国,中国机床业,怎么落到这般田地?
% ]6 V6 W& H* `+ Z/ A6 s
首先是技术的落后。而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技术研发路线的摇摆,国外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封锁与压制。和汽车等行业一样,中国机床也曾试图走出一条市场换技术的研发之路,并且有过内外合作的甜蜜期,但最终,都失败于国外的技术封锁。 % H p: M/ d6 u$ d, {9 q/ Q& A' |
而当中国机床业决心自主研发时,却往往已为时过晚,或者因为总是落后于人,而处处挨打。 " O4 @& o4 Q2 o0 m x) d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 e: B4 K8 M% K; K- m" D
1996年,沈机耗资上亿元,引入美国桥堡的数控技术,但外方只发来一个源代码数据包,却不告知核心技术原理及使用原理,由此开发的数控机床成了废品。
7 o# V' H6 K+ R( o+ H1 e) i8 i1 {# _
1999年,大连光洋进口日本机床时,日方强加了一串“霸王条款”:装机地点、用途要限定;擅自挪动机床,会被自动锁死,机床直接变废铁。 # I' m& J& ` F+ l2 A4 t; a2 W
2005年,沈机买下德国希斯,以为技术到手。没想到,德国法律规定,“本土知识不得外移”;五轴以上机床技术更对中国禁运。2007年,沈机打算用6000万欧元,买下一套数控系统源代码,但专家一论证,解读要5年,产业化再5年,技术都过时了。
, |5 j4 L# Q. M$ O& N6 ^1 E
技术引进与合作走不通,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剩下自主研发一条路。 r9 {; S8 [+ L- K) w1 E5 `# d% j
然而,这条路也不顺畅:凡是中国不能自主制造的,国外品牌便高价出售或禁售;凡是中国实现自主突破的,国外企业立刻低价倾销,让中国企业巨额的研发费用打水漂。 / Q/ R: O( _2 b/ m( W
由此,中国机床业掉入“中低端陷阱”。
2 V8 n8 ~# j: _4 y; n; h- ?! C7 j) |+ L' f
一方面,大量中小民营机床企业,聚集在山东滕州(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浙江玉环(中国经济型数控车床之都)等地,陷入低端混战。另一方面,企图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型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后,产生不了利润,陷入越创新、越破产的困局。 / F C& O% p# ^( l6 \
比如,沈阳机床快速发展的几年,销量大增的背后,利润却没多少。数据显示,沈机一台卖35万的机床,仅是购买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的数控系统就要花28万,如果再加上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费用,沈阳机床基本无利可图。 7 W& [# c2 m0 \6 n
核心技术缺失、国外企业打压是外因,“十八罗汉”们的失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经营体制未能匹配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与产业规律背道而驰。这也进一步令其研发与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机床业是高技术门槛、强调专业分工,而且需要长期积累的典型,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等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力量,聚焦做单一领域的冠军。而中国机床企业,但凡有了一定的成绩,就会走上贪大求快的道路,沈机、大机都是因此走入“万劫不复”的艰难处境。
/ O( o6 u4 X! j2 H, b1 c0 ^
比如,沈阳机床曾砸出10多亿打造出世界上第一款智能化、互联化数控系统——i5,并在i5推出后推出i5数控机床。时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甚至提出要把i5锻造成机床业的“苹果”,颠覆机床业商业模式的宏图,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步子迈太大:到2016年年初,i5已获得10000台超级订单,但当年沈阳机床却巨亏14亿元。 3 i* I" u* l6 m8 v2 N7 W
导致巨亏的原因集中于两点:一方面,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沈机定下以租代售的策略,结果导致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沈机还长期短债长投搞研发与扩张。仅2017年,沈机实施了92.51亿债转股,依然难解现金流枯竭和债务暴雷。 + J1 q( W2 x b/ D0 ]" P" S
而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连机床,则不但打着“像造汽车一样造机床”的口号,大干快上,还造假骗贷融资,最终捅出数百亿债务窟窿。
5 |6 b5 W+ Y2 k) D5 w" V( m" _9 m/ ?5 n! ?* e
民营企业是否能撑起中国机床行业的一片天?" k$ j" g. O: z1 J% w& ]
3 I3 f" w- A2 T5 E6 L7 V : X4 W: ?- c& |" I
随着下游制造业的复苏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床行业回暖迹象明显。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各家民营机床上市公司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表现。
; {* `2 P. d8 k$ } F
深圳创世纪机械 6 q2 m0 q2 `: [5 H* R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8亿元,同比下降42.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增长312.7%。 2020年10月20日,创世纪荣登“2020深圳500强企业”榜单第226名,相比去年上升16位! 。
2 {% F' o% N1 ^( D
江苏亚威机床 : X. k+ c7 g' p( D2 W8 e
2020年前三季度,亚威股份多项财务指标创历史新高: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97亿元,同比增长6.06%。 4 |& d3 c' J0 b$ Z5 Q& R
2020年7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经过公开招标、评标和中标公示,正式下达中标通知书,亚威股份成功中标“数字化车间集成-通用机械及零部件”项目。
! b3 P9 b; e- l2 R
广州市昊志机电
5 Q3 C% c3 l6 a2 e3 w
昊志机电发布2020年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2020年1-9月实现营收约6.66亿元,同比增长155.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00多万元,同比增长571.87%。
7 }) V9 ]5 n0 o, t
受公司高速加工中心主轴、PCB主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影响,昊志机电主轴产品的销售收入为26,026.26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34.71%,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07%。公司自2020年1月将Infranor集团纳入公司合并报表,Infranor集团的运动控制产品(伺服驱动、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器)贡献销售收入合计18,493.77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7.76%。
+ ^- Y, T# ?) j% q
宁波海天精工
J( `6 y7 D! x. n P. E
海天精工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11.07亿元,同比增长34.54%;净利润约8957万元,同比增长73.68%;基本每股收益0.1716元,同比增长73.68%。 6 q6 H o. h! O8 M
海天精工主要产品包括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数控卧式加工中心、数控卧式车床、数控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落地镗铣加工中心、数控立式车床,主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模具等领域。 5 }2 I$ ^& f* c3 q. C/ F, y
宇环数控(湖南)
# g. r4 ?$ {: N2 s( b
宇环数控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319.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9.19万元,同比增长438.84%。
1 Z1 @+ o2 y) R C8 {
宇环数控在互动平台上表示,随着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公司2020年重大订单签订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提升。
* k+ i: t' b' e4 [0 L6 _2 n; {8 w
合肥合锻智能 " q0 ^0 p5 `/ i r8 Q7 J j3 E; i2 D
合锻智能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5.4亿,同比增长7.2%;实现归母净利润2765.4万,同比增长72.7%。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35.6%,基本维持上年水平,净利率为5%,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 O( _: ~ w4 O/ D- ^
青海华鼎 " \$ h( N) h$ S: A: b+ I* L3 t
青海华鼎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79亿元,同比下降7.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5.3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8435.36万元。 # T9 t c+ V; C& ]
民营企业整体业绩向好,反观国企,如秦川机床、沈阳机床在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处于亏损状态。 / m0 c3 N% }$ E* h$ o
根据机床行业周期来看,每隔10年或将迎来一个更新换代的大周期。由于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在10年左右,因此,7—10年约为一个商业周期。# @4 ] K: U; w u) n. X& P6 m
6 c" P: {+ ?# w- H8 P6 w, ]2 f 据研究统计,机床行业最新一轮的周期从2009年开始,2020年过后或将是新一轮更新周期。而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机床保有量800万台,其中,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传统旧机床超过60%,即约480万台以上的机床需要更新换代。
( Q6 B* l1 ~# [; _( m0 O2 H0 D' {. D$ l0 b3 ^) T
有专家预测,从民营企业相对乐观的经营发展状况来看,机床工具行业在近10年的下行期间,转型升级、格局演变,生存韧性和发展基础得以增强,在市场上已经从低端优势,向终端竞争和高端突破转变,在今后的10-15年时间,机床工具行业或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 5 f4 j* A; q4 Z$ m" y1 [! T
自主创新,破局“大而不强” t% |2 J5 z6 ~
“高端依赖进口,中低端竞争激烈”是我国机床行业一直以来亟待改变的局面。
& ?( W7 f0 q( }! C; J$ k* n9 h: C0 f/ ?" T5 B* x
在高端数控机床方面,国内供给能力严重不足,长期被国外企业(如西门子、发那科)垄断,进口依赖度超过90%。
% z, @' T9 z0 I4 T3 z W* O6 N& J
有专家认为,在高端数控系统领域,我国少数产品在精度方面还是可以和外国企业相比的,但是,在产品使用寿命、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还远远不如它们,所配套高档机床的市占率不足10%。 % R( L* H/ u" J1 z1 j8 W
中低档机床市场是目前国内外竞争的主场地,国内中档系统技术正走向成熟,目前市占率不足50%,国产化趋势不断扩大。低端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品竞争加剧,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最终陷入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致使企业盈利能力降低。
" q2 b3 {' D3 B1 ]% b
如何加快推动机床工业转型升级,尽快缩短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唯一的出路便是自主创新,打破同质化竞争格局,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主力军——民营机床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 ]# q4 g; C0 [
如国内中低档数控系统厂商代表——广州数控,便是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抢占市场。近10年来,广州数控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超过14%,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110万套数控系统落地,其产品无论是在加工精度、加工效率,还是可靠性等关键因素上均可与西门子等国外大厂相比。
2 A1 ^% s u/ F0 |$ X# R* w
华中数控,自1994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攻克当时最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如今,华数不但激活了武重的战略重器,更在军工、航天、汽车、造船等高端制造领域大显身手,还打造出全球第一款AI数控系统。 ( ^) n I* S& o/ \. M% M" ^
大连光洋,20多年来,通过“破产式”研发,从软件到硬件,钻透数控系统、关键零件、机床整机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率高达95%。 3 y/ [, }/ B1 h+ u$ r/ }
可以看出,国产机床还是很有实力的,只不过囿于资金、政策、人才等因素,在自主创新的路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此外,还有更多业内人士呼吁应该多给中国机床行业更多的市场机会,让国产机床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也有市场应用的机会,逐步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国产替代的速度。
5 j. u. }. q4 t
近期,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对2021年机床行业形势做出预判:如果疫情不反弹,不确定因素得到有效应对,并且各项政策持续显效发力,2021年机床工具行业将延续2020年恢复性增长态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特点,主要经济指标有望增长5%以上。
% _+ o! x! J% q- C 新一轮周期,中国机床业能否抓住机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呢?
: u9 G# K. W. J;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