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公司是做医学影像器械的,没有机加车间,只有装配车间,在2019年初,公司掀起降成本大旗,做法是自己装配,更换供应商,商务谈判,和改设计(主要是电器更改)( G% T# b3 j ~4 q7 }/ c
; m- {( N/ [- n0 r) } Z. L
其中自己装配是重头戏。高层领导制定战略,中层领导就指挥下层员工忙活。
/ C6 k) W( b8 {, P% v! c. t5 h
4 a; x( E: V. w% d- C7 h$ \4 h; b这样一来,供应商就变成零部件供应商了。原先机加钣金注塑件与电器件都在一起发运,现在全成散件。发到场内自己组装,就像汽车一样。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医疗器械产品可能做到汽车一样吗?
& g. b/ C- O( u' J
7 _% ? U- d r p' j0 e6 R工程部与生产,认为工人做不了,第一能力不行,第二人工成本大,工程部报的工时费是150元每小时。 H1 p7 B4 r- o: M. t* Z
# {4 n+ [7 J- U0 }+ @
总体战略要求自己装配,而生产与工程却希望还是让供应商去干,特别是有难度的,生产与工程希望能和汽车流水线一样闭着眼睛拧螺丝(钱多事少)1 i P0 S% \3 @, a. C+ O
究其原因就是事越少越好,干多了责任就大,钱还少。最重要原因还在于工资低* n; L4 w& i5 O& D$ b
! G, I" i; V5 p8 x. d9 a
他们对上层战略有抵触,不好直接表现,所以就拿研发搓球
7 Z5 _# ?9 n1 y- d) a" p
9 c; [1 v' i1 w这样一来导致生产工程研发采购质量等部门天天在那干仗,导致的人力成本,沟通成本,时间成本这种隐性成本加大,影响项目进度等很多事情。
' Q' h$ Q D/ i! t+ ]+ A8 X# m5 I7 K
/ h2 C& q7 q; V6 l% Z0 g后来好容易实现自己组装了,经过实践发现,并未降成本,质量下降了,采购成本也大了,由此导致的这些问题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沟通协调。
2 j' F8 e+ n9 u: z8 \: R( D( f K, ?( M* C& A q) t
高层领导陶醉于自己的杰作,也在麻痹自己,中层领导粉饰太平,欺上瞒下。
1 |2 {! W5 d7 [. J: `6 m8 P5 T! @1 K* W- W' ~! B! U
在我看来高层领导也不是完全为了公司,也在糊弄事,因为过两年还要上市,去年上市就失败了,因为成本很高,现在降成本也是做给证监会看的。就是为了今后上市圈钱) x1 p4 ^+ I7 w- z$ s* B* ~2 b
& V8 N7 L6 f2 {1 U- R+ B) t最后说说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既要降成本,又要便宜,质量过关,现在供应商一看你这事太多了,而且产量还小,量产最多的产品才200台,最少的才30台,供应商索性也就不想合作了。大供应商都不想和你完了,这两年竟找小供应商,然而质量根本不能达标。2 ^) a+ E# L5 ?4 o: y8 j, O
. F7 n; V) \, x- T) Z
另外在产品研发阶段时期,供应商可以帮忙出图纸,我们以外来图纸形式对内发布,然而为了降成本需要,就把A供应商的图纸以某种名义要来转自己抄一遍转给B供应商,这个过程还得瞒着A供应商。采购多次抱怨这种做法缺德,还影响自己声誉。
3 T* X0 e# Q8 b1 P
2 _2 \- [8 l q2 c* t3 N还有些傻叉领导或项目负责人,觉得这个供应商报价太贵了,找下一个供应商,可图纸结构不变,然而经过忙活一通后,下一个供应商报的价比上一个还高,质量还不达标。; Z( W+ K. m8 b" z
' {$ u% M; h# O3 N现在看高层也好中层领导也罢也都在混日子,为了降成本所做的的一切办法都不能达到目的,只会把成本搞得越来越高,尤其是改为自我装配后,还出现的一些隐性成本。这里最可恨的是,对于生产出现的效率不高,等问题,采购,质检,全要研发解决,都不知道研发一天到晚给谁打工,对于我个人而言,睁只眼闭只眼,我能推就推,有那精力和时间不如好好研究下家公司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