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机械工程师的我这些年踩过的坑---第3篇中)
- T) H. X5 V% S0 f& ~$ S2018年11月3号,所有零部件均备齐,总装开始。比原计划推迟了2个月(砂轮箱搞的)。而装配又花费了比计划长一倍的时间才完成。主要因为没在电脑里将全部零件先组装一遍,导致装配时有干涉情况。于是边装边改,直到年底。
& i8 H+ [, y/ X8 d6 v在总装完毕后的接电调试期间,老总巡视车间询问进展。整个研制期间,他共催我两次。都很艺术,方式委婉。老总年青时在磨床大厂里历练多年。对待人和事的判断相当了得。可能看我在总装结束后,因长期加班,有些疲惫,加上天寒夜早,加班减少。他以慰问辛劳肯定成绩切入,并询问是否需要外请专家帮忙(总装后的调试主要由我独自摸索),最后暗示我再加把劲,争取在春节前结束战斗。现在想来似乎是觉察了19年的严峻形势和危机。 8 E9 E% }+ m! c
老总的意思我的明白。我答应该不久就能搞定。(这话说的快成笑话了,惭愧!)。他拍了拍我的肩,询问了我的家庭有没有困难后就离开了。(实际可能想问我家里有没有扯我后腿的)。 0 \/ X( T) Q- R9 O6 J
当初的试磨结果还OK(接近了图纸要求)。若拿常规磨床标准看,早过关了。可距离目标精度还有差距。从尺寸误差5微米提高到3微米,从粗糙度Ra0.2提高到Ra0.1,表面上看,相差毫厘,实则千里之遥。
+ w5 W" R0 r% {众所周知,数控端面外圆磨床通常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直进式,调斜磨头,沿着垂直工件轴线的方向进给。一种是斜进式,磨头沿着倾斜工件轴线进给。两者各有利弊。前者控制简单,但刚性略差,用起来也有局限性。我们采用的是斜进式,刚性强,但控制复杂,砂轮端面的修整需要两轴拟合完成。这综合考验了砂轮箱,导轨,丝杠,系统控制等多方面精度。而初步显示的结果主要是砂轮修整的不理想。小组开会讨论,大家都没有怀疑是砂轮箱的问题。初步判断是导轨爬行和两个坐标轴拟合不好的缘故。爬行的问题很快得到验证,但奇怪的是只有工作台方向爬,砂轮进给轴则非常好。两个方向的导轨都采用进口贴塑,但效果差距巨大。这是咋搞的?往往找出原因是最难的。太多的因素要排查。几番折腾后发现不是导轨刮研的问题,(实际导轨刮研的非常好,一米长度用光学准直仪测量,误差不超2微)。后来更换了导轨油,改善了但还有。之后怀疑过丝杠,系统。这就回到前面说的减低配置,虽然看似降低投资风险,但会导致研发进展放慢,成本和风险都上升。 6 V: b# G* u7 Z) ^' n- `0 J7 z
怀疑导致巨大的浪费。怀疑自我乃国人的通病。如果开始就用西门子的系统,THK的丝杠,SKF的轴承等等,成本会飙升,但会把问题简化很多。从时间成本上讲,我会倾向前期多投入。大家是否认同?
; v# J0 u1 v% q9 n' x1 P) @) o限于篇幅和时间,不再将研制过程一一赘述。 日后,将抽空把这次研制的收获仔细整理,分成几个小的主题与大家探讨。相信在减低振动、导轨爬行、修整砂轮、系统调试、编程、热变形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多可谈之处。
8 `# {; @! |" ]把过往的日志一回顾,就发现这个项目之所以慢,之所以屡屡受挫,原因(不少于10个)最主要有三个。
! }# [; `# t& b( J: v" ?第一:研发立项时,自不量力,没有充分估计研发的难度。一般讲,对于小型研发团队,不能有超过20%的新东西(包括之前没有用过的仪器部件等)。否则就会如前面讲的,步子太大,就会扯蛋。10%是个合适的比例。
, M- h/ R) A5 ~6 v# h第二:犯了想当然的错误。真大意了,自己没有认真检查关键零部件的细节。导致我们不停的拆了装,装了不行又拆。记录一共拆装了14次砂轮箱,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改错了方案,最后发现错不在设计,而在砂轮主轴的一个细节的磨加工上。(我不能埋怨队友,根本讲是我忽视了零件的细节检测而埋了雷)。
' C" P+ o% |* o7 o& h9 K0 \8 v第三:画蛇添足自添堵。把复杂的搞简单,是本事。把简单搞复杂,是作孽!盲目自信,改了砂轮箱设计,增加了工艺难度。装配后又没有单独测试,提早发觉问题。直接导致整个机床从导轨,砂轮箱,冷却系统,润滑系统,控制系统,传动系统,一直到液压系统,我们都平均拆装了两三遍以上。从开始的自信发展到了怀疑一切,耽误了很多时间。 $ p# g; i, o6 r5 o5 n. z8 c
难,真的好难,不难才怪。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学生(五六年级)硬要去解决初高中问题,确实勉为其难。幸好我的两个习惯帮助了我。一个是爱钻研,不懂就问,问自己,问他人(这方面团队成员都给过我启发和帮助),问前辈(指查阅资料),思考后做个初步判断,后期去试验验证。另一个是有总结反思的习惯。常备三个小本。一个记日记。今天做了啥。一个本记收获。经验、技能、知识等方面,包括悟出的哲理。还有一个草绘本,写写画画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一般,我下班前写工作总结和收获。睡前写日记。起床后就爱胡思乱想写写画画。 ) L7 Q6 @" h3 l0 k' t
这两个习惯帮我看到研制期间的进步,虽然缓慢,但在积累,使得我能带领团队坚持到最后。没经历过的想象不到,那段在坑里的岁月是怎样的煎熬。全厂上下都看着你,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结果时好时坏,不可预测。一个个月的拖延,老总终于沉不住气了。 ) `7 y% P0 l2 I' o1 b7 l& F
记得第二次催我是项目进行快一年了。外部形势压力陡增,影响了整个行业。手头订单殆尽,而项目进展的像个乌龟。当时,经过长时间的的改进,磨床的精度可以满足客户图纸的要求,老总希望赶紧收尾,不惜以低价格出手。而我拒绝了。半途而废我可不干。他跟我兜了底,如果不卖,不久就要弹尽粮绝。我没说话。我后来去了他的办公室,我们谈了多久记不清了,但他不停的抽烟,(差点没把我熏晕)烟缸里满是烟头。谈判进入了僵局。
! R2 W) C2 a0 F) p! [ o( x0 f显然,他了解我的个性。三天后做出了一个让步。他恳请我先暂停一下,先将一个再谈的项目拿下。这是个柴油发动机油嘴专机改造的项目。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在线测量油嘴孔深,根据孔深来确定端面磨削量的问题。经调查,这种量仪可以买到,价格要3万多。加上数控改造的费用,客户接受不了。为了拿下项目,我用时三天设计了一套装置,解决了测量问题,成本很低。测量精度虽不高(只有0.01)但够用了。最终顺利的拿下了订单。一共先后改了6台这种专机,解了燃眉之急。虽然那次中断了一个多月,但获益匪浅,不仅是争取到了可以继续研制的机会,更关键的是提振了全厂的士气(长期打败仗的后果)。老总的眼中又透出了希望。 3 ~+ u& _( D; g: U/ {0 Z
这个项目的进展很像西游记那个神话故事,注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我更像那个唐僧,本领不济但耐力还成,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西行。几次掉进无底洞,也有心灰意冷(差点被妖精吃了),幸好有队友相救。在此感谢,感激,感恩。 8 Z( S1 A6 [ e6 b2 d: j W
盼到了黎明。还是年过六旬的老钳工和机加工达人立了大功,发现了砂轮箱主轴的一处细节有问题。终得拨云见青日,现了转机。(在下篇中,咱讲讲这个因想当然而差点坑死人的坑)
" V: g; @1 I6 w% m* p0 _* L! j. D: r关键问题找到了,解决就容易多了。不久后,两台机床改造完成。经各项测试和试磨均告成功。基本达到了最初的攻关目标。举几个精度参数说明:工件是齿轮泵用的齿轮轴,20CrMnTi表面渗碳淬火,HRC58-62。选用100粒度刚玉砂轮,每15件一次修正,粗糙度平均为Ra0.086(端面和外圆都是),轴径圆度0.55微米(德国马尔圆度仪测得),尺寸分散度在1.5微米左右。齿轮端面平面度和跳动均小于2微米,齿轮厚度尺寸分散度稳定在3微米内。砂轮恒线速,误差不超过2%。磨削节拍75秒一件(这点比不过日系品牌)。磨头重复15次的定位精度不到1微米,无点切,可实现微米进给。
4 ~3 c# t& F' Y7 @$ S金秋十月,本该是个收获的季节。怎耐这个宝贝生不逢时啊!怀胎18个月后诞生在了行业的三九寒冬。 & R+ _8 k, \: s, U6 z+ [9 O
(先到这吧,够长了,感谢)
, g4 M+ a* S) F- r+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