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7-26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算,先要进行所谓的‘推定’,就是那个‘模式’是不是合适? 模式合适了,计算结果就有效,
0 P6 j; P& T( o0 j3 }8 a( V, y6 N3 o5 ?, h
以前手算这些典型东西,也不是一个大设计院谁都会的,一般是大型设计院设备部门有2-3个家伙会玩,其它是‘看客’,年长的工程师出席‘论证’,就是挑毛病,挑你那个‘计算模式的毛病’,大家都挑完了毛病,其模式基本就没问题了,再计算,就是个精度问题了,不啰嗦了,说具体的对象,; q9 ], q* @5 B
\' z! P: S1 M1,这是一个采用弹性力学的理论,用材料力学具体实施的算例,
3 T$ S4 j- S$ ]3 ]3 h! \+ _) b& ]: a% @3 Y$ p5 ~
2,直接算,比较复杂,直接就可以采用到稳定性计算,一般家伙玩不了,能玩的方法就是,切成环带计算,自上而下,/ M" L2 [, M C7 C' A: }+ b
+ {" [, a0 j. v9 {- H% Q7 X
3,常规计算,首先从上面切出一个环带,上口大,下口小,假如是直的,就直接计算‘圆筒失稳’就可以了,但其是收缩筒,一个方式是在环带‘切边条’计算径向挤压稳定性,主要是下口,再一个是直接采用‘经验系数法’计算,都可以,6 t4 P6 Q1 B; i$ U" _& Y0 y
( F7 g& D, f7 [$ ^- R# U4,多环带计算联立,以前是自己编程计算,即所谓的‘嵌套’计算,; H6 t. [2 A' m, e
& Z* P' Z! ~1 ]1 q
5,其实上面说的是个过程,在验算的时候,其实主要计算上下的稳定性,对于薄壳,一个是‘上环带非均载失稳’,假如可以完全均载,就单纯计算‘下环带’: ~/ {2 L% \& K$ Z% H+ U
# W1 h6 n X/ t) x
6,下环带,主要是计算‘受挤压稳定性,这是最薄弱环节,一般是从这里开始’可赖颇西‘的,所以,下口都有重法兰支撑,并且有稳定劲,就是这个缘故,2 c+ s6 X' B/ `9 M9 z
" Q9 o$ o. _/ V7 h50年代都是手工计算,钱刚回来的时候,国内’山寨‘一个’毛熊火箭‘,怎么发射都掉下来,钱把资料拿来看了,把玩这个的指鼻子臭骂一顿,再就没事儿了,
6 }! i( w2 P" E- Z6 R6 |
1 a' y4 d5 l! R0 {7 p6 N# Q) l我年轻的时候,为了去’诺斯洛普‘工作,没辙,只能学这些,因为唯一一个途径就是有’大牛‘带你去,这就必须要求你在大牛说完开场白,说’我助手给你具体解释下面的问题‘的时候,你在米国佬面前可以开口,人家不会哄堂大笑,
$ E0 c- n( I* X# I9 V' ]: p4 v) f* d4 A4 F0 b
现在年轻人不懂,为什么会坐诺斯洛普的格子里’放声大哭‘,哈哈,7 E# B' d7 N6 e/ _4 k0 ? t
: R9 G6 S2 a, I6 q2 }现在年轻人没有学这些的了,但米国年轻人还在学习,作为一种基础技能,4 L9 k0 d5 N- ?' |7 V/ M,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