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11|回复: 2

深度思考,你需要克服这4个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30 10: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Insigne 于 2018-6-30 10:03 编辑 8 n1 R" W( O. l8 V2 Z. d. o3 u

" K; O$ l- s7 c3 j
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 [2 ^8 _3 i  M8 M) P
  p4 y2 y2 g7 n6 {- E- R
  • 遇到一个稍微有点陌生的问题,就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只能搜肠刮肚,试图用熟悉的经验来「套」;
  • 面对同一个话题或事件,总是难以打开思路,直到看了别人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啊,原来还可以这样」;
  • 讨论交流时,别人思路清晰、鞭辟入里,自己明明肚子里也有很多想法,却总是不知道如何表述;
  • 读了一堆书、文章,却始终没形成自己的观点,只能拿别人的内容当做谈资,拾人牙慧
    + B9 {5 G3 ?7 o+ V+ f8 U
……
为什么会这样呢?
+ A* m' `7 o/ z# R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模式。
大多数人的思考,都是遵循着习惯性的路径,按照惯常的模式,在「差不多」「大概吧」的时候就浅尝辄止。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注定只能是平庸的。

' I. x; `( G! s
甚至,为了偷懒,我们会直接复制别人的想法,把别人的结论、观点当成自己的,以节省自己动脑的成本。
这样的后果,就是你只能人云亦云 —— 你的思维都是由别人所影响和决定的,很难真正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 e- C1 A, E/ T7 t! Z
那么,我们该如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呢?
我归纳了几个常见的思考误区,不妨一起来看看。
: ^8 ]" A; m. T) ]9 E
1. 把资料搜集当作思考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人:阅读量并不算少,但特别容易依赖于自己读到的内容、搜集到的资料。
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某某书上是这样讲的,所以我要这样做」。

1 o3 ]: S% r$ A
无论是后台还是训练营,都能看到这样的提问:
老师,某某书上讲了某某内容,但跟您讲的不一样/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样/跟其他书讲的不一样,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呢?
; N% u* o' q. j" ?8 ?# O
其实,他们大多都忽略了两点:

6 L  x/ p7 z4 [* p* t
1)书不一定是对的。
2)即使书是对的,也受限于众多变量,未必广泛、普遍适用。

7 I3 z; S) k) m8 `( m, a0 U, E
展开来说:
9 z+ g: ~* Z% h: o8 ^) ^0 G
每本书都有观点和立场。你所看到的,只是作者基于他的观点,用来自我证实的框架。说句不太好听的话:每一本书都有偏见,只是有的偏见不那么严重罢了。
不仅仅是书,任何一种载体的信息,比如课程、节目、文章,都是如此。
" Q2 z& X  \1 _. ?$ Y, P" C$ f5 |
如果你没有「以我为主」的思维,就很容易把这些偏见当作真相。
所以,我经常问:读了这么多的书,对于某个主题,你的理解和思维框架是什么?抛开任何一本书,不要告诉我「某某书上如何如何写道」「谁谁谁如何如何说」—— 我想知道的是你的看法。
+ `  b' A% y4 J- @4 T% z, Q/ i5 o
- r& r9 y6 j% h5 r/ b
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它的逻辑和原理是什么?
它分为什么,每一部分如何影响?
我们如何应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 q; y( P3 ?* A, |& a6 Z" C! q
其实,无论你是阅读,还是听课,还是看文章,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搜集 —— 你所搜集起来的,也不过是资料而已,并不是知识。
什么才是知识?只有把这些资料,组织、整合起来,再从中进行归纳、解读、对比,得出你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才是知识(Knowledge)。
8 S- `$ ?, R/ a& S7 Z
知识一定是整体性的。它来源于基础的质料,但高于这些质料本身。
把这部分知识,再进行延伸、迁移、标准化,转移到新的问题、新的领域上,内化为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这就是「智慧」(Wisdom)。

+ p! u8 r5 n  j9 S
缺了这两点,读再多信息,搜集再多资料,也只是在进行数据的复制-粘贴而已。
0 d9 }, e  Z$ n* o9 m5 z
2. 把分类和标签当作思考) ^( J2 q; O. w, _" {
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些话:
A:他的文章写得真好。
B:因为他是学文科的呀。
A:为什么你不太喜欢跟别人交流呢?

& ]) Q# T9 s6 ]: @7 j9 p
B:大概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吧。
A:这家公司的成长比较慢。
B:没办法,因为他们是做传统快消行业的。
……

( e4 j1 T. K1 G7 ~, e6 r
标签和分类,本来是我们发明出来、用来辅助我们思考的工具,但很多时候,它们却成了我们「停止思考」的理由。
如同上面的例子。学文科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文章写得好跟学文科一定有关联吗?不一定,也许有,也许没有,这个因人而异。
同样,内向是「不跟人交流」的原因吗?实际上,这只是把「我不喜欢跟人交流」重复了一遍。

7 T' v, v& |$ |* ?  J  f4 h* ~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思维惯性。我们总是喜欢给事物安一个原因,哪怕这个原因并不合理、不准确,也不会在意 ——只要给出一个原因,我们的大脑就会感受到「稳定性」,从而安心下来。
如何快速给问题安一个原因呢?很多人的做法就是,提取它的主要特征,从类别里面去寻找,试图对它进行归因。
但实际上呢?分类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 @9 M/ W9 X( d' b/ T
一样事物被归到一个类别里面,是由于它呈现出来的某个特征,而这个特征的源头跟这个类别,很可能是毫无关系的。
这是一种因果颠倒的逻辑谬误。
举个例子:他的文章写得好,是由「读文科」造成的吗?未必。很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喜欢阅读、写作,因此文章写得很好,所以才报了文科。

/ G# ?  S3 [' A4 Q/ a
这家公司成长慢,是由「传统快消行业属性」造成的吗?也未必。只是因为很多「传统快消公司」成长都比较慢,我们就建立了这么一种刻板印象和联结。
但「很多公司」能否直接推及到「这家公司」?当然也是不能的 —— 它成长慢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比如管理、战略、执行,诸如此类。
" D  G. O6 E' p4 P! L1 J/ h/ X) n
但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就很容易停止思考,把错误的原因当成结论。
所以,思考问题时,不要满足于「分类」。
分类永远不是原因,它会丢失大量信息,使得你的判断落入大众化、庸俗化的陷阱之中。
6 r0 u9 C1 R+ t2 `+ V# M
3. 把启发式当作思考
- E* c, L9 X5 c
什么是启发式?就是构筑在我们大脑之中,由经验所组成的直觉模式。
它们更容易被我们所调用,能帮助我们节省认知成本,也能应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

" _  O9 x% r! ?
但启发式结果,永远是粗糙的、直觉的、简单的,它只能得到「一般解」,往往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满意解」。
举个例子:

, t4 @4 Y. x' W2 T
A:我最近变胖了,怎么办?
B:少吃、多运动。
, Z- U$ \7 \% T, v: H
这个说法一定是没错的,它符合我们的直觉和经验。但是,A变胖的原因一定是多吃、少运动吗?有没有可能是压力过大、精神焦虑、作息不规律,甚至是生病了?
同样,A摄入过多热量,一定是因为吃得多吗?有没有可能不是量的问题,而是饮食结构的问题?

. h$ t6 v5 I$ Q6 v! w
诸如此类。
你会发现,大多数时候,启发式的结果往往「没错」,但是「不够好」。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2 M) c: A+ ]1 g' C( F
产品销售不理想 —— 一定是销售人员不用心,KPI加倍。
最近阅读量跌了 —— 一定是推广没做起来,全都给我想办法涨粉。

! @# i) t6 q5 ?1 a3 }, I, @( K
最近总觉得疲劳、没精神 —— 一定是睡得不好,今晚早点休息,不要熬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更好的方法是「算法式」。也就是避免先入为主,而是用一套思维模型和体系,全面地、逐一地去审视所有可能性,对每一种可能性进行溯源和追问,找到真正的根源。
( d1 k& T8 O( B1 e9 U& ^
当我们满足于启发式时,往往就会忽略背后真正的原因。相反,去走一条更曲折、更迂回的道路。
它们或许也能解决问题,但通常不是最有效的,也未必能持久,因为真正的症结并没有被找到。

3 E( @( v: }( H# i
记住:当你在「直觉」处停下时,你往往也就远离了「本质」。
3 z5 G: {( {2 K; E
4. 把一般性归纳当作思考) y% E+ b; q, {- M! Z* O
我写文章的时候,偶尔会看到这样的留言:
  • 这不就是xxxxx吗?
  • 这和xxxxx究竟有什么区别?
  • 这几点不是讲了同一个问题吗?
    & \5 a6 s9 z" i! U/ w& g
诸如此类。
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我将其称为「一般性归纳」。
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提取事物的主要特征,模糊掉细节和个性,试图将主要特征归纳、整合,放到自己熟悉的框架里面去理解。
它跟「分类和标签」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
- L- ~- G+ y4 z4 ^! T6 y
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就叫做: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学了一个概念,就倾向于用它来解释任何事物 —— 尽管很多时候,它们只是看起来相似罢了。
) g" K/ z2 i, B' o; o4 p
比如:
学了「巨婴」,看到一切依恋、不成熟,都给他戴上一顶「巨婴」的帽子;
学了「防卫机制」,看到一切拒绝、封闭,都定性「你这就是防卫机制」;
学了「幸存者效应」,看到一切数据统计谬误,都用它来进行解释。
……
5 P5 C, o4 I2 s; g% X, f* X
最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过度依赖于某个框架,用它来看待、思考别的事物,碰到任何一个新对象,都试图把它放到旧框架里面套用。
这就是把思考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7 p- M4 m0 c1 e- f2 e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极其常见。
举个例子:我带团队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份策划、文案,看起来似乎没问题,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换成其他一家公司,似乎也能完全成立。
$ g; N/ ?  T) C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做策划、写文案的时候,只停留在「一般性归纳」的层面 —— 这个方案是投放在什么媒体的,目的是什么,期望结果是什么,受众是什么,等等。

8 T5 u( ~. i# x$ X
然后,去套「套路」和「公式」:要涨粉,就做一点激励;要打品牌,就搞一点噱头;要刷屏,就做一些互动……诸如此类。
他们考虑的,都是「相似」,很少真正去考虑「不同」和「独特」。
因此,这样的思考只能流于表面,很难真正击中问题的核心。

3 M2 U3 q- B$ Z# H/ k8 e9 ?. W
那么,如何破除这些误区呢?
' g8 [) q/ [; r- V: {
仔细分析它们,你会发现,这4个误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思考的过程当成了结果。
无论是资料搜集、分类,还是启发式、一般性归纳,它们的本质是什么?都是辅助我们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结论。
' t$ V+ J5 D; {0 ^3 A) A
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节省认知成本,就很容易在路上停下来,把过程当成结果,告诉自己「到这里就好了」。
这就是深度思考的大敌。
$ |( l% u% y- C" N
下面分享几个建议,帮助你在思考的时候,用来规范和警醒自己。

5 e8 b2 ~: S1 ^; c0 z# d
1. 多问「为什么?」
- u5 b! F* o  Q' s; [3 B
我们对「为什么」有一个天然的抵触:我们渴望稳定,渴望已知和可控,但追问「为什么」,就是在质疑和打破这种确定性。
但很多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原因,未必是真实的 —— 它往往只是因为我们急于得到一个原因。
所以,只有不断地向上追问、溯源,打破内心的排斥和抵触,才能真正抵达问题的核心。
( `- m5 A& _+ S2 O- t+ m
2. 审问「还有吗?」2 L( x0 L- Q  P
让思考更全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问自己「还有吗?」
这非常难,因为它需要让思维不断转动,不断「无中生有」—— 但这个过程,也正是锻炼思考能力、不断打开思路的过程。
( X% x" r8 C/ t, K$ F
你可以用一些方式来辅助:模型,案例,现象……可以试着把这个问题跟其他概念、对象结合起来,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不断问自己「如果这样,会怎么样?」
重要的是,不要让思维停下。

7 Y3 t- x2 b, v( q# k
这样,才能拓展思考的边界,让你的思维更全面,也更容易理解事物的复杂性。

! X+ }: C# l# T; _6 N; N& h/ W
3. 质问「真的吗?」
# O, U( `& L/ @+ r8 k2 U: y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来源于各种信息、经验和信念,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
所以,我们的思考过程,也是建立在这些框架之上,受到这些框架的束缚 —— 这决定了每个人的视野。

) P3 A; f8 }  ?" o4 J1 b8 ~6 a
如何打破这种束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断追问「真的吗?」
尽可能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正 - 反 - 合」的模型,不断去消解、解构自己的认知框架,减少偏见和盲区。

) k# b& z7 m) S0 G$ t
这在思维方法论中,称为「零基准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
L先生说
, {; D8 l' k1 g9 L- `

& c$ R: r$ k: o" n. K' B0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30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30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 01:32 , Processed in 0.07785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