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37|回复: 9

轮扁斫(zhuo)轮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9 09: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 }! f! j% T$ X" F; F) k' l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方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4 A- Y- }# i! O1 C: I
 / E9 e3 K1 C! I! b1 R
白话:; d/ V5 F7 t- q( x1 u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o1 g! S; y* O- f+ S2 ^
/ g* S7 z' }1 y( U  z/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9 10: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国的机械行业只能停留在言传阶段,那它与传统手工艺没什么区别,活该消失。
发表于 2014-11-29 1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轮扁差点就提前数千年发表十二字真言:
; d6 h+ r) ]$ E" a" {9 X' Y6 b' b; g- T+ g! m. b
间隙配合* a/ t0 M! U5 C: `' @9 [* Y/ o
过渡配合
6 W2 }  U0 E) O  B# P过盈配合
( v! W& ]( a) O& w7 Y
9 r9 D% M7 }  D8 y9 x

点评

哈哈  发表于 2014-11-29 13: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1: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动静之机 发表于 2014-11-29 10:27
2 y$ S" Y" y4 \4 `3 \7 n) b, b轮扁差点就提前数千年发表十二字真言:
2 L6 E* V) p3 o5 J/ p# A6 `) [6 t5 k! s$ p; e
间隙配合

  c& S  M8 ~9 [7 Q“……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 I2 ]5 c1 F" A/ o- F( F

/ h( q4 E$ {" m3 A6 c  v$ K4 d滑动轴承与轴之间,如果采用大间隙配合,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如果采用过盈配合,就会滞涩而难以进入。而采用精密小间隙,效果会好得多。得到精密小间隙的方法,只在制造者手上,与心中,外人很难体会得到,也是难以通过口授而学会的。要不怎么会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呢。5 |; i$ a* y# p+ {+ @6 @% h1 h6 N

& m+ X- T" j0 N: ?0 t6 o! z/ U7 ^4 z, I那些以为得到了师父真传,就从此不用刻苦锻炼的想法,实在是很可笑。遇到好师父,不会减轻你的辛苦,只是让你少做无用功而已。少做无用功,那么就都是有用功了,实实在在的有用功,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5 y1 r" U3 a. T- T( L' K0 O7 w( n* i9 e9 V  a3 U. P' W
古代与现代,有些情况下,言辞虽不同,但背后的含义却是相同的。& K# ?6 J8 o- [' Z$ n! ?3 s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LIAOYAO + 1 少做无用功,那么就都是有用功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1-29 13: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知道大规模的零件生产,是靠什么来保证加工精度的
发表于 2014-11-29 1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秦国的车轮里面已经有涂动物油脂的“轴承”了

点评

没有下文了?技术=科学?数控机床是怎么来的?  发表于 2014-11-29 13: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3: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寂静天花板 发表于 2014-11-29 13:11 ! A. m5 U0 v; S7 v* V
呵呵,不知道大规模的零件生产,是靠什么来保证加工精度的
; m  q, _5 o! |
也是靠手。
' l1 d" n3 L3 s9 N- ~) o
发表于 2014-11-29 14: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个爱读书的人啊
9 d7 f7 M* \- H! E3 x4 i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看到了不是配合或者互换性,而是看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b0 @1 y2 \3 L   首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之糟粕已夫”这是轮扁的的看法,那么你还要完完全全相信书中的东西,赵括、马谡就是例子啊,我觉得书中所言要自己懂得去辨析,去验证,才能活学活用。不记得那个人说了,要带着质疑的态度去读书。
8 ~5 a9 ~; n2 r4 r  U" b   其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多东西,真的需要有相同思维方式的人才能领悟,所以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才能成为千古佳话。在篮球场上、在项目讨论会上、在商场里与球友、与同事、与妻子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 d) S  m( F* H$ x2 W  最后,书中东西固然是前人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但是诚如扁轮所言好多还没有留下来,就要求后人重新实践之,论坛上已经有大侠们的:工程师要多到现场的的高论了。
$ t- E( M1 l5 m& P* l6 }7 \4 X9 }1 O  I% g

7 ]# x8 T2 A# A& @1 J8 u9 d& ~   最后,中国的古文,都是浓缩过的,因此好多技术、技巧也因此需要后人从新走弯路去揣摩总结。但是另一面,这些浓缩的也确实是精华,俩三千年的古文,现在大声朗读起来还能朗朗上口,其平仄、其节奏真的完美,而且叙事条理清楚,讲道理通俗易懂。真的是宝贵财产啊。
发表于 2014-11-29 14: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就是没有量化,不能量化,所以“有数存焉于其”而不可名也,所谓道可道,不可名。技术手段无法测量,就没办法把道理说清楚。
3 t. W. l8 P# F' y/ z其实古代人很注重“象”、“数”和“理”,但是古人将“术”视为低微的东西,高人不屑于的,缺乏“术”后,象无法用数来描述,理也就是空洞之理,数只能像易经八卦一样玄之又玄外人无法窥知其精妙。
发表于 2014-11-29 14: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械这东西,就是象数理的综合体,有其形,有其理,有其数学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22 20:29 , Processed in 0.06496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