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78|回复: 8

用设计寻找产品的性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1 14: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机作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一直是设计专业人员尤其是学生喜欢设计的对象,有意思的是这十多年来的变化,而现在学生设计中手机设计的比例已经大大下降了。在摩托罗拉 V70 时代,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凡是能想到的手机新方式我们都想到了,那个时代是沉浸于翻盖、旋屏等各种新的手机形式,在新的方式探索没落之后,人们可不想手机像变形金刚一样翻变花样,最终手机的形式还是停留于几种基本的,而手机的设计朝新的方向进发,我们可以笼统称之为样式即 style,原本认为手机设计不再有什么精彩的人们找到了新的认识,原来手机设计的一切都是关于样式,同样是直板形式的设计可以有无数种形象鲜明的样式,通过设计可以清晰传达出产品以及品牌的形象,就像汽车设计一样,各品牌手机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设计语汇,同时能派生出针对不同消费需求的设计体系,精彩纷呈。4 ~  R; d- {# u+ M
" N# z% I8 j8 a1 g8 R
但是 iPhone 出来改变了这一切,手机进入了全屏幕触摸操作时代,全屏幕触摸操作带来的是用一块完整的矩形屏幕覆盖了几乎手机的整个正面,而手机界面设计由新的设计专业即交互设计来完成,所以简单说,在手机上工业设计师的可施展面积已缩减到原来的一半,而这正面的一半实际中几乎是原先定义一个产品的全部,没多少人在意于手机的背部是怎样的出众,即使说背部仍然是很大一块面积,但又能如何。在 iPhone 之后,有多少全屏幕触摸手机能够给人们留下鲜明印象的呢?我们也很少见到人们谈论某一部 Android 手机的设计如何如何,难道全屏幕触摸手机真进入平淡无奇的时代?难道一部手机的塑造完全依赖于它的交互设计或者说界面设计?  \* P. z' C5 H$ o; [1 c
' ^' G( U' o: I) l9 R  t
不是。不是说工业设计在全屏幕触摸手机上仍然重要因为它是承载产品的实体,而是,以上的这种认识是狭隘的,拘谨不是源自屏幕的方框,而是传统的设计“专业视角”带来的方框,我们需要跳出这个方框,否则不是设计手机而是画手机。
" P# ~* e# F, o% I
8 f" t  C+ j# ^% p3 |& H1 g我们需要从“专业视角”中看设计跳出到产品跳出到整个大众消费需求,所以如果我们从另一条线来看这十多年手机的变化,简单说大概是这样的,开始它作为科技新产品进入大众生活,首先是由工程师设计师塑造这个产品进入消费,它是承载一种革命性功能的新工具,由于它的特殊性,比如无可比拟的日常性,使它很快融入大众生活形成消费文化生态,所以大众消费者也就很快进入塑造这个产品的队伍,大众消费者塑造产品靠的是需求,而设计师开始从发明者改变成发现者,手机虽然还是一个工具,但是大众消费文化让其变成一件特殊消费物品,而 iPhone 带来的变化不只是触摸操作的直觉和新鲜,而是背后十多年的大众对互联网消费的变化,所以我们说手机从工具的消费转向了内容的消费。
! _: ^5 h6 e% d5 h: `1 p' t
* S* l- B$ a9 L3 V5 [产品的性格
1 A6 y( v" C& b/ ]) h  r2 R; j  T( _* n5 J, u4 [# F7 j
全屏幕触摸操作手机因为屏幕面积的占据,让手机实体的设计面临施展空间压缩的挑战,手机的工业设计依然重要,或者可以说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字消费品,它需要它的识别性,需要它的形象,需要它的品牌,它需要被某一个有特定属性的消费者认识出、喜爱上并进入他的生活。4 S7 |& |8 O8 w) J4 |8 h' s3 Q

; R& T5 K+ I2 Z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有很多途径,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大众也参与到产品的塑造中一样,或许一个产品只有最普通不过的设计,但是可以借助其他方法塑造出它独特的品牌,在大众中它的形象,比如媒体,比如广告,广告中我们称之为 “bullshitting” 的品牌阐释词汇比如“为品味定制”也能发挥它的作用,甚至比 “bullshitting” 更糟糕的糊弄和说谎。
* I6 d7 e( }" E/ z" q9 j% R2 ]7 u6 _4 i2 u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产品的品牌形象基础就是产品的性格,不是来自公司的文化创始人的气质。性格以前有一个常用词就是个性,但个性已经成为多样化中的一个诉求,即“其中之一”,没没有太强的本质属性的表达即“其中唯一”,当我说某一个产品有个性很多时候是指它的不一样,而塑造一个产品的品牌需要更多,需要性格。
8 X- `& f% [$ A
% ?' O7 l/ p. F6 C; s. R3 S: fIdeas are bulletproof, 没有 ideas 驱动的设计就如同给你一张纸和一支笔说“你就画”,而画不是设计,画出来的设计也不能防弹,只是一副面具。
$ U* W  D2 g0 {& ~2 m4 \4 K& V8 U+ S6 }/ R3 z" y5 j& ^
产品的性格是一个源泉,它能带来可追溯的历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纵深体验,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平面体验。但产品性格又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不是靠事先给定一些语言上的定义词语,然后可以在这之上进行发展,它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寻找。* L  n+ v" [' i8 d2 F/ ?

& F0 I* ~) k9 I5 V0 l现在手机的软件,它的交互设计成为人们使用这个产品最主要的内容,但它的实体设计依然在打造产品的性格占主要地位,一个原因是软件的生态决定的,iOS, Android, Windows Phone 8,  ……它们不可能像硬件一样可以发展出无数独特的个体,即使一些 UI 是可以定制的,另外同样作为屏幕占主要的产品,手机和平板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产品,相比而言作为电视有时一块屏幕足够了,但是作为手机一件日常使用的便携物品,它更动态,需要更多可容纳生活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成为人们日常便携物品之前是市场上的商品,市场带来的消费行为必然将基于性格的识别性摆在第一位,这也就是我们从样式手机时代进入触摸屏手机时代感到无趣的一个原因,因为它们看起来差不多。' N. s4 E9 }3 Y4 |* c
8 Z) u. x, Z# k7 a9 m0 O: F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考吗?9 [( _' }! ~9 O" Q, b' L$ Y& e

2 A5 r" t3 e" ^) `/ w# j% z# W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手机. |+ v. L5 O  l% I6 @
7 D) d0 [. {6 q+ o3 P% q- H  f
手机以前是一个工具,现在也还是一个工具但它内容地位意义已经远远不同的,现在人们使用手机的主动性相比,以前的手机简直就是一个寻呼机,这一切源自手机背后的互联网。
' G. A3 m; N2 a- A& H
  Q. b  o* o) [+ _' L1 b+ p' H( q互联网在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人们使用互联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 explorer,现在是各种各样,大众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游牧时代进入定居时代,游牧时代就是探险家冲浪者,休闲获取信息等,而现在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来建造生活。互联网是人们生活的助理?远远超出于此,因为互联网非常具有主动性,它可以推送,又随时带来新的可能性。; m2 G8 d" U" G3 m* T
; c5 m. n# U% x8 F$ a
将这个看法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承载设备上,那么可以将手机的智能性更加生活化,手机它不全是一个工具,也不是玩具,不是 gadget,人们使用它也不是主要探险游牧,而是日常化,如同空气一般自然。。
" @4 F+ F: F  w6 P# x
& O4 |4 g" L7 Y4 L5 k+ V)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1 19: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05年的时候老师去欧洲游历,那时候欧洲的工业设计正在往交互设计方向方向演化,我们却从工业设计演化到了外观设计。对于产品的认识层次是越来越低了!!!

点评

何谓交互设计,请教版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0-21 19:30
发表于 2012-10-21 19: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brianshao 发表于 2012-10-21 19:28
6 P" J. W" _7 H5 H8 ^6 X1 t记得05年的时候老师去欧洲游历,那时候欧洲的工业设计正在往交互设计方向方向演化,我们却从工业设计演化到 ...
那时候欧洲的工业设计正在往交互设计方向方向演化。
何谓交互设计,请教版主。9 `( g2 p) }4 J# }% ]

点评

工业设计已经很久没有定义了,或许有一天会和交互设计同质化  发表于 2012-10-21 19:49
发表于 2012-10-21 19: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鹰 发表于 2012-10-21 19:30
5 \  |  ^. X- ~3 t何谓交互设计,请教版主。

9 P" H8 `5 C1 [说到交互设计,必须说到设计界一个传奇的公司IDEO。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他一开始给它命名为“软面(Soft Face)”,由于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起和当时流行的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 doll)”,他后来把它更名为“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 ?$ X% w. D+ n8 P
  交互设计的定义: * A* H9 E* X- q0 K. \
7 j( _; H) e% G+ ?8 K
  简单的说,交互设计是人工制品、环境和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形元素的设计与定义。不像传统的设计学科主要关注形式,最近则是关注内容和内涵,而交互设计首先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 e4 p; L/ \/ N8 `
  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
% w. C( Z! C& i" q9 P7 ?  
交互设计
' ]+ u6 M( {# [3 s* j' G3 a# U  {
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交互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 . L5 G8 p- M4 j2 D

3 c( k; _) A- Q* i  通过对产品的界面和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这就是交互设计的目的。
& t9 J2 Z! M6 y3 S$ |3 I  交互设计是一门特别关注以下内容的学科:
9 Q5 k+ g/ i, Y9 o8 W  m0 Q8 o  }% N$ R: ~+ y
  1、定义与产品的行为和使用密切相关的产品形式。
% k8 |4 I0 G: k+ C6 Y. M. [. ^8 q+ @2 m
  2、预测产品的使用如何影响产品与用户的关系,以及用户对产品的理解。 6 M# f1 c' J( @0 t4 t6 f2 Y

' |7 C2 s: C  X+ o$ ?- o- x$ P  3、探索产品、人和物质、文化、历史之间的对话。 " V) k. D1 [7 Q4 d$ c

点评

先进的理念啊!  发表于 2012-10-21 20:03
发表于 2012-10-21 19: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人会问,交互设计,不就是界面设计吗?尤其是在理解同软件产品的交互时。人们在界面设计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然而,交互设计更加注重产品和使用者行为上的交互以及交互的过程了。   界面是一个静态的词,当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关心的是界面本身,界面的组件,布局,风格,看它们是否能支撑有效的交互,但是,交互行为是界面约束的源头,当产品的交互行为清清楚楚地定义出来时,对界面的要求也就更加清楚了,界面上(如果存在可视界面的话)的组件是为交互行为服务的,它可以更美,更抽象,更艺术化,但不可以为了任何理由破坏产品的交互行为。   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界面设计包含交互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同时还包含另外的部分例如外观设计或平面设计,这些都是可以单独进行研究的更细的分支。
发表于 2012-10-21 2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含义深刻,请教
发表于 2012-10-21 2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brianshao 发表于 2012-10-21 19:51
1 ]; B: }4 V5 M6 l1 P  有很多人会问,交互设计,不就是界面设计吗?尤其是在理解同软件产品的交互时。人们在界面设计方面已经 ...

5 q+ u  f4 J4 ^# h# F看了心里明白了,可是自己要表达出来好像很难!
6 |8 b+ l3 v. f2 E9 R
4 p% Q( q# f0 N. K% O; v5 [& Y
发表于 2012-10-21 2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话语:懂得尊重技术智财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工业设计,老粗看工业设计就像看抽象画,花5W代价买的他只愿出500块打赏,够理性之后才能谈感性生活

点评

这话道出了现实,在处在求生存阶段的中人能有几个有所谓的“小资”情调,去享受感性的生活。  发表于 2012-10-22 14:35
理性 知性 感性,循序渐进  发表于 2012-10-21 22:17
发表于 2012-10-22 13: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分析盖子的成功就会发现,无论性能还是安全性视窗都不是第一,但说到操作上UNIX就比不上了,UNIX更适合高手,但是拿个小箭头点点的视窗显然更容易吸引普通用户,所见即所得是电脑走向大众极为关键的一步,说起来以前很有希望的光笔怎么就没大规模延续下来,真可惜,直到触屏出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4 03:51 , Processed in 0.08820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