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 g% z. t0 X/ f( ~/ z; G H
6 p; G- @( O1 T四、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装置 2 V& H3 L8 t3 D
VE型分配泵的下部装有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装置,该装置为液压式调节器,与常见的机械离心式调节器不同,其构造如图5-22所示。 . h& R1 ] f! M5 t9 A
调节器内装有活塞5,活塞左端有弹簧9压在活塞上,装弹簧的内腔中的油压与二级输油泵的进油压力相等。活塞右端与分配泵油腔相通,其油压为二级油泵的出油压力。调节器活塞5和滚轮圈2用拨销7连接。 6 }+ Q* Y" ]. S! p& z
在柴油机未工作时,由于分配泵内无油压,活塞在弹簧5的作用下移至最右端,拨销4将滚轮圈1反时针方向转动到供油提前角最小的位置(图5-23a)。
0 ?$ n! a7 D5 n0 I+ j" j柴油机工作后,二极输油泵的出油压力随转速增加而上升,活塞右端油压力上升使作用于活塞右端的力大于左端的弹簧力,活塞向左移动,带动拨销使滚轮圈顺时针转动,供油提前角加大。转速越高,油压越大,提前角也越大(图5-23b)。 9 h6 s8 X- G6 i7 t2 m' q5 z5 ~
当柴油机转速降低时,二极油泵的输出压力下降,在调速器弹簧力的作用下,活塞被推至右边,拨销使滚轮圈反时针转动,供油提前角减小。 7 G. ~& \% g- b5 p$ g4 B& \( P
这种供油提前角调节器的调整特性,可以通过改变弹簧5的预紧力和弹簧刚度来调整。 ! s: E; d% i) q$ B4 b; l
五、VE型分配式喷油泵调速器 / C, h. v% K, ?3 b
1.调速器的结构
R4 k; Q: a3 ^8 y1 I/ _VE型分配泵装有机械杠杆式调速器,其结构如图5-24所示。 # K# n/ r' ^' d) w, C6 l3 W
飞锤架20套装在调速器轴16上,调速器轴由齿轮11驱动。飞锤架上装有四个飞锤19,飞锤通过止推垫圈17推动调速器套筒15。
, H3 n- H# v4 H! w调速器杠杆由导杆5、张紧杆7、控制杆13、支承杆14构成。控制杆13和支承杆14装在张紧杆7上,张紧杆7和支承杆14以M2轴(支点A)为中心转动,M2轴固定在导杆5上。此外,由于导杆5通过M1轴(支点D)固定在泵壳上,因此,一拧入全负荷油量调整螺钉4,导杆5便以M1为轴心向左回转,M2轴(支点A)和控制套筒9便向右移动,全负荷供油量便增加。
3 l7 P; ?, n5 e, O) I起动弹簧8是弱板簧,通过起动弹使控制杆13推压调速器套筒15,使支承杆14左转,控制套筒9(溢流环)便移动到起动位置。
8 Q, i( @- v) x0 j调速弹簧2挂装于张紧杆7上端弹簧座和速度控制杆1下端小轴之间,在弹簧座和张紧杆间装有缓冲弹簧3,在支承杆14上部销钉上装有怠速弹簧6。在控制杆13内装有两个反校正弹簧10。 , }1 u# D9 j( W' z6 f
VE型分配泵调速器,只要改变调速器内的一部分零件,就可以改装成全速式调速器和两级式调速器,以适应于不同用途的柴油机的需要。 2 K7 \8 r, t% W; L/ y1 X
2.调速器的调速过程 a* \& c0 Q7 p7 H4 m
(1)起动
' j0 X) ]& b4 u( i9 o+ J1 T见图5-25,起动时,踏下加速踏板,使速度控制杆1转至全负荷位置(沿图中箭头方向),调速弹簧2被拉伸,弹簧的张紧力使张紧杆7左转,至与限制器5接触为止。此时,由于飞锤15静止不动,张紧杆7通过弱的弹簧8使控制杆13压向调速器套筒14,使飞锤处于闭合状态。
) N% T+ G, V* P# w! ~此时,支承杆12(通过支点C同控制杆13连接)以支点A为轴向左转动,使控制套筒11向右移动至起动加浓位置,在此状态下柴油机一转动,便可得到起动加浓。 7 [- e5 J2 n4 \* X" X: \; |; a
(2)怠速
0 @& Z/ L+ f8 k' n见图5-26。柴油机起动后,使速度控制杆1返回到怠速位置(松开加速踏板),此时,调速弹簧2的张力几乎为零。调速器轴10转动时,飞锤向外张开,其离心力的轴向力压缩怠速弹簧4和缓冲弹簧3,使控制杆8和张紧杆右移。此时,控制杆8以B点为支点向右转动,支承杆7以A为支点也向右转动,使控制套筒(溢流环)6向左移动到怠速位置。当飞锤离心力的轴向分力与怠速弹簧和缓冲弹簧力平衡时,柴油机在怠速下平衡运转。 - O% s) y+ N: l& U& W
(3)全负荷工况 # r6 q3 N9 F0 e+ ?& G: P7 h0 H
踏下加速踏板,使速度控制杆1转至全负荷位置,见图5-27。此时,由于调速弹簧2的张力变大,缓冲弹簧5被完全压缩,不起作用,张紧杆7碰到上部的限制器6并固定在该位置,同时,由于控制杆10也通过支点B、E和张紧杆7接触,因此,张紧杆7和支承杆9也向右移,使控制套筒8右移并保持在全负荷位置。 & \, A* J# M( @- n( ~: X3 ~
当拧入全负荷油量调节螺钉4时,导杆3以支点D为轴左转,支承杆9也要以D为中心左转,控制套筒便向右移动增加供油量。
- O$ c, {' s+ t; w. c(4)负校正作用 2 |1 [7 G4 D* U" Q
当柴油机的转速从全负荷状态的转速再进一步上升,飞锤离心力的轴向作用力大于反校正弹簧2的安装预紧力时,首先内反校正弹簧被压缩,然后外反校正弹簧被压缩。这时,控制杆3以支点E为中心逆时针转,控制套筒便移向增油的方向(向右),见图5-28。 * _$ B, B) U5 p* Z8 v) K: t
(5)限制最高转速 : ~( Q& k, H+ N. f7 L5 j: X
见图5-29,负校正作用结速,转速再进一步上升,飞锤离心力进一步增加,张紧杆2、控制杆5和支承杆4将克服调速弹簧1的张力,以支点A为轴右转,使控制套筒3左移,减少供油量,防止柴油机超速。 ( ?/ |) c+ c7 n4 V
4缸泵与6缸泵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柱塞上进油槽的数量、平面凸轮板上的凸轮数量不同,及分配通路、分配口数量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