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59|回复: 7

前沿科技之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15: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扫街 于 2010-1-29 15:36 编辑 % N  b1 `% X# z2 j/ W1 P* E
  j$ O  z+ [+ ~$ X0 i
Fabrication(EBF3),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直接制造技术(Direct Manufacturing),它可以从计算机3D模型直接成型出机械零件。与现有的快速成型技术(RP,rapid prototyping)不同的是,EBF3技术可以直接成型钛(titanium)、镍( nickel)、不锈钢(stainless steel)和其它有较高熔点的合金(refractory alloys)零件。EBF3将改变传统的金属加工制造模式,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EBF3将首先应用于航空制造业、军工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大大缩短零件制造周期,减少原材料浪费,降低成本;并且有利于太空零件加工和空间设备维修。 % d) s' }, {! |5 T3 G3 N/ Z
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日前对外演示了这项新技术。据了解,NASA已经获得了这项目技术的发明专利(#7,168,935),其它相关专利正在申请中,美国Sciaky Inc等公司为EBF3技术的合同商。; U0 g4 r8 H3 W8 a/ E: t* L3 Z. l
EBF3,电子束无模成形系统见图dd
4 x3 \6 G4 @0 x* e4 sEBF3制造出的样件见图ee
" M# T. S1 l2 W; j( CEBF3真空室见图ff
$ M4 `3 P% ?) b+ YEBF3控制面板见图gg
8 }) `) B; f  V7 v! aEBF3 主要技术参数 + ?3 r* l$ U/ L
      Current build volume:6 in. x 6 in. x 6 in. (15.24 cm x 15.24 cm x 15.24 . e! a& l. z- u+ B+ |
cm)
( H& o: C/ S7 {% G      Maximum build size: 6 in. x 6 in. x 6 in. (15.24 cm x 15.24 cm x 15.24 cm): l' y" b8 ^/ q( V) i
      Layer thickness: 0.02 in. – 0.05 in. (0.5 mm – 1.27 mm). a& [9 S# T$ d( K
      E-beam scan speed:Not applicable6 o# m" M5 y! M9 _! F
      Deposition rate:5 cubic in. per hour (80 cubic cm per hour)
& {$ Q) c" c8 j      E-beam positioning accuracy:±0.005 in. (±0.127 mm)
+ u9 K& w0 y- I# _7 E: I! ]      Part accuracy:±0.1 in. (±2.54 mm)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experience
1 [7 W, P) E0 T! l9 X4 P                          suggests that accuracy of ±0.05 in. (±1.27 mm) could eventually be
- F1 M, l4 L8 W: l$ U                           achieved
5 ^% v/ _0 S0 M, `4 e0 ?% N! m; r      Calibration:Automatic
5 w: ?, `% }7 }      Cooling:Automatic
( @; n1 z9 Z7 b' R8 l. h      Power supply:Max: 30 kV, 100 mA, 3 kW
/ m5 \5 j9 Q! C( Q% Y% l$ G      Size:Standard 19-in. (48.26-cm) rack-mounted controls' p& g( s; N6 }! N0 I* V/ Z6 ?
      Chamber option 1: 32 in. W x 42 in. H x 32 in. D
5 \& s5 b  u/ O5 X& E      (107 cm W x 107 cm H x 81 cm D), A! G3 q' }5 v  R+ {5 D1 ~
      Chamber option 2: 24 in. diameter x 24 in. high% [+ S6 d$ t7 N' H* ?  m
      (61 cm x 61 cm): O0 M( u1 Z' d2 _
      Total system weight: 350 lbs. (160 kg)" l) Z7 C+ `, z2 ]5 C" j
      Process computer:PC, XP, LabVIEW Interface5 O% Y6 L7 f1 Q/ |9 W
      CAD interface:Standard: STL or other engineering CAD/CAM (ProE, CATIA,
- e$ m& E6 d6 i* p1 p/ H                            FeatureCAM, MasterCAM)
% q9 x: T4 V) b) w0 m) y/ \  M      Network:Ethernet: 10/100
( |/ c4 ], _/ t. p* t( r8 ]. S      Certification:NASA’s partners are seeking aerospace certification
cc.jpg
dd.jpg
ee.jpg
ff.jpg
gg.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9 16: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的啊
发表于 2010-1-29 19: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有前途,电子可以激光应该也行吧
发表于 2010-1-29 20: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接制造技术(Direct Manufacturing)?未来的发展莫非就是一台电脑加一套这样的设备,包揽全部机加工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20: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找来点资料,关于兰利研究中心的

兰利研究中心(Langley Research Center)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兰利空军基地,其前身是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于1917年建立的第一个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当时称为"兰利航空实验室",1958年美国宇航局成立后改为现在的名字。; u1 K3 {- j$ ], L5 u: K
  兰利研究中心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倒霉的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1834~1906)。兰利是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之一,曾任美国声名显赫的科学组织史密森学会主席20年。虽然兰利在研制第一架飞行器的竞争上,败给了莱特兄弟,但早在1896年兰利就制造出了有动力的飞机。兰利制造的蒸汽动力模型飞机就曾成功地飞越了1200米的距离,那是十分了不起的,因为那可是用马达驱动的飞机第一次成功飞行.
0 g# Y) N9 J" n3 }6 y    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1917年动工兴建的第一个实验室,就被命名为"兰利航空实验室",以纪念这位"先飞"的"笨"鸟。而且,兰利试图在船上发动飞机的惊世骇俗之举,为后来的美国海军提供了创意。1922年,美国第一艘搭载飞机、供飞机起落的巨型怪船就被命名为"兰利"号航空母舰。该航空母舰于1942年不幸被日军击沉。兰利以其勇敢和多方面的才能获得了后人的认可。9 v% B! X& ]* I3 w$ }
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是美国最早的航空研究机构。美国有许多航空航天方面的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都曾在该中心工作过,所以兰利研究中心像老母鸡一样,有"兰利老妈"之美誉。- G: h# n/ _+ I& v  t3 C
      兰利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从事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研究,其中航空研究在兰利中心的研究工作中所占比例最大。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空气动力学、声学和降噪、航天飞机结构及材料、信息系统、空气热力学、航空电子、环境监测、传感器技术、远程飞机、专用飞机等。兰利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向政府机构、工业界、大学提供大量设备支援。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20: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资料是这台无模成形机的

本帖最后由 扫街 于 2010-1-29 21:03 编辑
6 \; y3 N/ Q  Y% z" B' t3 ^
2 `& e! x' f& H) M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器其实是一款自动成形和焊接机器,造价250万美元,或将给飞机和航天器零部件的制造方式带来革命性变革。  据介绍,专家可以先通过电脑绘制一个三维物体图。三维图被分成可由电子束追踪的多个层。与此同时,铝、钛等金属丝将被输送至电子束中,用于构建这些分层。电子束释放的热量(温度可达3000度)会暂时使金属发生液化,然后使其变成任何需要的外形。负责这项研究的兰利研究中心材料工程师卡伦·塔米戈(Karen Taminger)说:“你可以将零部件画出来直接制造。”
0 E2 d& l3 t9 o4 B+ z  日前,塔米戈在兰利中心的一个仓库内现场演示了这项技术。通过舷窗,可以对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器的工作流程有初步的了解。在一个看上去像是激光器的装置里面,电子束在铝板周围来回移动。在工程师对整个过程的十多次重复演示中,激光束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10分钟以后,借助液压技术,工程师将该装置的门打开,露出了焊接在板子上的一个高四分之一英寸(约合6.35毫米)的铝条。
$ T! t# t( a& K9 w  塔米戈说,虽然没有像太空火箭那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演示过程仍展现了电子束的巨大潜力。例如,用传统制造方法加工一个300磅(约合136公斤)的零件,可能要用到6000磅(约合2720公斤)的钛块;而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器耗用350磅(约合158公斤)的钛就能制出相同的部件。这些钛废料还需要回收才能循环使用,整个过程耗资巨大,需要数千加仑的切削液。
( M4 X; e8 H3 x( s9 a+ }     塔米戈说:“从环境角度讲,你耗费了大量原料。”据塔米戈介绍,电子束有望减少用以零件加工的原料消耗,另外耗电量也会降低。这也是洛克希德·马丁等飞机制造商已在使用类似技术的原因。" G! {. {" p1 O4 v

$ D: R, N* R1 Y下图左是在工厂车间加工的宇宙飞船模型,下图右则是采用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器制造的宇宙飞船模型。后者是中空的,使用的金属材料更少,因此,整体上更轻。
cc.jpg
发表于 2010-1-29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弗吉尼亚风景不错,; a5 T# G5 E% Z! O4 E
老米善于玩材料,尤其是特殊材料,
发表于 2013-12-21 10: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上去好像比较粗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10-21 17:22 , Processed in 0.08146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