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虾,你说的很对,我国现阶段也就只能是‘野蛮生长’,不仅是工厂,连教授和院士都是‘野蛮生长’,完全没有章法,对此,阿拉无话可说,/ P$ `9 \# W) O8 c& S5 v
& Z% h: L5 s5 a+ {
你说的可靠性,是一个综合环节,包括设计,材料,等等,等等。6 m+ {) R9 d6 ?
" a5 g' r k1 C. M1 举个设计的例子,现在大家都用软件,这很好,软件一般是国外的,你要分析你软件什么水平,软件的水平决定了你产品设计的水平,不是用了软件就没事了,你用的设计软件到底有多大的误差,你得知道,另外,你得知道米国佬设计你这个东西,用什么软件,比如航天飞机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的软件设计的,要知道差距,# S/ v3 [3 f5 @* a
+ e# N U8 P; q2 C 还有,软件有弱点,比如算强度,有些最危险的点,恰恰是软件算不了的,因为在那点无法设定边界条件,同样,计算可压缩流动是非常讲究的,比计算分析一般的东西要负责得多,玩这个东西,要有专门的家伙,以前大学里的这门课,全系100多人,考试的时候及格的也不过几个,这是纯数学的玩意,但算风机,还有个经验问题,要很深厚的理论再加上经验。
# @* A5 c9 p9 U. M' ]8 o$ l( J% J$ F" p# N8 x9 Z
2 说制造,我还是说追踪,你要完全了解你的材料怎么来的,这样才能了解你最终的可靠性,你对环节没有了解,就无从说可靠性,
, j+ t. D9 Q( x4 m3 h Y( o x& X7 @* t) v# ~
我有些产品,包括设计到制造,所有环节都有资料,包括金相,包括分析,包括探伤,这样人家才能信,你心里也才有普,人家问你,你东西到底有多可靠,你才说的出来,
5 R& u; q; ^7 b, E
' T, Y3 D8 A0 m% j) O* i I3 你说什么是突破口,我觉得没有什么捷径,首先,你得有很厉害的工程师,有广泛的环节知识,有把关的人,6 T+ G- d& S2 d. w, D
给你举个例子,我们玩过高压液压阀,与德国人合作的,德国厂家很小,基本是设计研发人员,但人家制造环节很严格,德国的工业环节好,没人凑合,产品质量就是高,但在中国,大家都不认真,你就必须掌握流程的每一个流程,全掌握住了,产品质量基本可以达到德国的90%,再高也困难,这你可以理解,
. f% k3 h+ K) {3 o: u a* k( G$ V$ M2 `
这些东西你可以参考,细致,多花钱,有水平高的工程师,就可以玩好,缺一个环节,什么都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