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 发表于 2007-10-24 18:48:11

虽然从轴承生产总量和生产体系看,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世界轴承生产大国,但从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水平和生产制造规模来看,我国与轴承生产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企业应加强同日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合作,将日本企业技术、资金和经营管理优势与我国市场、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j机械行业的更好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将目前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企业之间相互关联少的松散状态,转变成企业大者强,小者专,企业之间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组合状况。

    2.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
    3.企业资本结构由国有资本偏重的状况转变为公有、三资、民营企业多元化协调发展。
    4.产品结构由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转变为高品质的产品多,由偏重最终产品,偏重有形产品,转变为同时重视中间产品,重视服务增值。

    5.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现有落后的机群式生产方式,转变为线式生产方式。
    6.推进专业化生产体系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要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坚持精加工在内,粗加工在外,成品在内,零部件在外的轴承生产专业化发展方向。

    7.加快国际化步伐,加强与国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设厂点。

轴研小草 发表于 2007-10-24 19:01:39

老鹰 国际化两位 所言既是!

管理员 发表于 2007-10-24 19:07:07

轴承产品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

我爱机电一体化 发表于 2007-10-25 12:17:59

铁姆肯

我们今天面试的一个单位就是生产轴承的,铁姆肯,看介绍应该比较出名,各位大侠可能知道吧,

淡然 发表于 2007-10-25 16:29:02

我们厂由于产品特殊,常要用到内径大于800的圆锥滚子轴承,而且转速还要求200多转/分钟,要满足这个转速,国产轴承无能为力,咨询了SKF,NSK,FAG的代理商,结果是有的根本不报价,说这类大轴承不销售给中国,还有的报价为国产的14倍,工期为8个月,于是只有作罢,用国产轴承,产品的精度和寿命也就降低了,
作为一个设计者,当时的感觉是“愤怒”,现在仍然是这种感觉,为什么我央央大国却生产不出象SKF,NSK,FAG这样的轴承。

制造的困惑 发表于 2007-10-25 18:03:10

一点浅见,抛砖引玉吧。
总体上轴承的技术发展趋势为:长寿命,高精度和低噪音。
这几个方向决定了从基础理论,生产到检测的一系列的技术的发展。每一个方向都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寿命为例,比如harris的无限寿命理论02年已经为iso组织采用为国际标准,这个理论认为,当载荷小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轴承拥有无限的(应该能承受1000万次应力循环以上)接触疲劳寿命。据此,有的人认为理论上轴承的疲劳问题已经解决,相关的技术基础研究的基金资助力度比较小。
06年,我们国家要上高速铁路,发展300公里/小时的高速轮轨列车,这种条件下的机车和车厢主轴轴承要求,和160公里/小时的概念完全是两样的,目前我国轴承工业难于跟上这样的技术要求,这种制造要求一般要求0级到00级,顺便说一句,很多厂家号称0,1,2级的制造精度实际上是达不到的,据此,提出发展高速条件下的轴承制造技术。
要解决寿命问题,对于制造而言实际上是上档次,一方面是几何形状误差控制和改进,如圆度误差控制,圆柱度等等,以及接触线应力平衡技术,这个是目前的热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是材质的改进,主要是制造和热处理,现在已经有了温度,气氛可以精确控制的热处理方案和炉子,得到比较好的延寿效果。有的甚至使用离子注入增加致密度,提高轴承的寿命,一般可以增加5-数十倍寿命。但是工业级的轴承大批量离子注入世界上还没有。

另外,谈一点我的感受。skf,舍夫勒(ina and fag),nsk,timken这些大公司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赚钱。比如舍夫勒兼并西北轴承厂,主要是西北轴承厂有铁道部的铁路轴承生产许可。他们在中国大部分没有研发基地,即使有,也不过是边边角角的项目课题,因为中国的高档轴承几乎是空白,对于他们钱太好赚了,而高档轴承需要的大量投入和研发往往又是浙江那些小老板所不能理解的。
中国的轴承行业40万从业人员由于行业效益不好,既竞争不过浙江的私企,也无法同国外大公司竞争,待遇不高,沦为他们的廉价劳动力来源,洛阳,襄樊等例子数不胜数。
究其原因,最主要者是轴承行业没有自己的领军性技术研发团队和支撑这个团队的企业。洛阳所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现在已经丧失了这种引导行业潮流的能力和勇气。浙江有一些小老板,他们的底子往往是小学没有毕业,看到能赚钱就捞一把,缺乏对于基础零部件整体发展的眼界和能力,只对在1-2年内能看得到赚钱的东西感兴趣。
如果能有一个行业内的研发团队进行创业,先针对某一个能赚钱的项目发展2-3年,赚到的钱用于发展研发,就像skf的荷兰研究院一样,我想用不了几年,这个企业和研究院将会有大发展。如果有这样的团队,我愿意第一个报名创业。

一两酒 发表于 2007-10-31 17:46:38

内径大于800的圆锥滚子轴承,而且转速还要求200多转/分钟,
不知道你的具体工况,但是我手边上的资料这类轴承还是有的,而且比较多啊。

一两酒 发表于 2007-10-31 18:40:45

对不起,老鹰,我是刚看到这个帖子,所以先尝试着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我可能准备动手写一个关于轴承的东西,但需要时间。 国际化大侠说了很多了,我这也算狗尾巴续貂。

我写不来那种我们的行业刊物上的那种文章,水平不行,同时也不喜欢那种文风。

下面所说的都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涉及到的都是普通轴承:

1、轴承在机械行业居于什么地位,和其它行业的关联程度。

轴承是最为标准化的机械零部件之一,在机械行业中是一个基础地位吧,起一个支撑作用。

和其它行业的关联程度。

轴承是一门以摩擦学和材料学为支撑的工业产品,近几年来,由于技术进步,也增加了机电一体化的内容。

涉及到的行业很多:

从制造方面说:冶金,锻造,热处理,机加工,表面技术,现在还增加了陶瓷,尼龙,C-C等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技术(SKF,FAG都是欧洲非常厉害的复合材料厂商),精密仪器,精密检测,润滑技术(这个领域相当庞大)。

从设计和研究方面来说:

各种各样的设计分析软件,高精度,全面的试验设备和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等。

从应用来说(外方非常重视,我们极端忽视):

涉及到各种应用行业的相关技术,为满足噪音,振动而开发的相应检测技术,分析软件。我笨人感觉这个地方涉及到的行业非常多,说不完。



2、我国有那几个大的和强的轴承企业,如瓦轴,哈轴等,他们各自特色和目前地位。

我国的大的和强的轴承企业,这个评判标准不好把握,

著名的有:哈尔滨,瓦房店,洛阳轴承厂,还有西北轴,南口(合资了),北京人民,红河等等。还有很多专业轴承厂(军工的)。

还有哈尔滨周边,瓦房店周边,洛阳周边,浙江地区,苏南地区,河南地区,河北地区(造假很多)

贴个表:按产值。

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人本集团有限公司

洛阳轴承集团

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

天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大连冶金轴承集团公司

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东阿钢球有限公司

宁波摩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胜轴承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力星钢球有限公司

天水海林轴承有限责任公司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慈兴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长江轴承工业有限公司

宁波更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福达轴承有限公司

浙江鼎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他们各自特色和目前地位,这个很难说喽!

我个人感觉:

一两酒 发表于 2007-10-31 19:23:43

哈尔滨:
重点产品有汽车专用轴承、精密机床主轴轴承、油田机械用轴承、混合式陶瓷球轴承、军品轴承。
他们给“神舟”供轴承,给很多军用战斗机供轴承。
总的感觉:他们专用的做的不错,小尺寸比较好。
洛阳:
他们得实力最强,大的能做,一般国家的重点工程里面很多用他们的东西,他们还有个轴研所,实力强劲。但是售后态度差,很多东西不好好做。
瓦房店:
名声在外,但是感觉不如前两位。
另外人民,西北轴在大型冶金轴承,铁路轴承有一席之地。
3、国际轴承巨头如SKF等,有哪些大品牌,究竟强到什么水平,

这个怎么说呢:我感觉国际一线集团:SKF,FAG,TIMKEN.
其它的,国际化大侠说过了。
究竟强到什么水平?
很强,很牛B的水平!:lol :lol
基本上在大型,专用轴承上面,他们比我们拉开两个档次。而且他们的成品率,合格率很高,产品质量稳定。
有一些专用轴承我们也可以生产,但是实际上往往是攻坚的产品,对于上述三家,他们大部分是可以稳定生产的,比如XX上轴承,大型铝箔轧机轴承等等。
4、国产轴承产品目前的水平如何?和国外巨头的差距有多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看什么型号,对于通用型号,差别不是非常大。
对于大型,微型,专用的轴承,差距大,有多大,大概两个档次。
体现在寿命:很多只用1/3,1/4,我亲手经历的一个只用1/10.
精度:很多厂家的进口机床大修,主轴从来都不用国产,也不能用国产。很多轴承,精度等级一高,欧美就禁运,比如XX的专用平台,比如XX的减速箱。
噪音:国内很多小球的噪音已经做的非常好,但是对于一些要求极高的场合,还是缺乏竞争力,比如XX上的减速机。
可靠性,稳定性:我们这方面和上述三家差别巨大,令客户极为不满。一批轴承,有的能用10000h,有的只有1000。
品种范围:上述三家的很多产品是闻所未闻的,客户只有选择他们,上述三家不单单关注轴承,更关注:轴承和负荷材料的结合,和相关设备的零部件的一体化,和电气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和自我检测技术的一体化。自润滑,自密封只是上述三家的基本产品进步。
产品应用:
上述三家在产品应用上面不遗余力,倾听客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技术服务只是FIRST STEP.
最高层次:他们往往协助客户开发轴承所应用的主机,核心技术。
例如:Air bus 的客机线控技术由谁所开发?SKF!
我们这方面和上述三家差的不是一点点。几乎一个天,一个地。
产品销售,服务:
我们的产品销售基本在拼价格,上述三家注重维持一个稳定的市场。他们对市场的管理比较强有力和规范。我们基本各捞各的。
我们的产品制造,设计,检验,开发等等都存有差距。
4、国内轴承市场有多大,国内产品占据多大份额,国际巨头占据多大份额。目前市场竞争的格局和趋势如何。
国内轴承市场有多大:2006年的准确数据我没有,大概650亿人民币以内。外资国际巨头大概占1/10多点。
目前市场竞争的格局和趋势如何。
虽然外资国际巨头的比重不大,但是目前,几乎高端都倾向使用国际巨头(除了敏感技术),而且我们的产品很不争气,国人越来越认同国际巨头。
国内的轴承也越来越倾向于低端市场,价格厮杀,假冒伪劣现在有一条龙服务。涉及到国企体制改革问题,国内三大家状况不容乐观。

5、您了解的具体事例,您的观察,体会,经验等,具体的评论。
以后再写。

老鹰 发表于 2007-10-31 19:31:01

感谢版主,以此为范例,将在各个行业展开行业讨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中国轴承产业现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