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 ,总比不算的好
本帖最后由 mfka 于 2013-7-9 19:59 编辑有些同类结构做多了,大概都知道尺寸在哪个范围,不重要结构尺寸取大点,反正地球是压不垮的。
但是对于重要结构件尺寸还是需要计算的,航天航空件无论哪个尺寸都需严格计算。
大批量生产的机械零件也需要计算,尺寸富裕过大影响成本,尺寸不足废品或返修量大。
不是所有的零件尺寸都能计算的,部分原因是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不一样,另外的原因是计算理论不成熟或相当的复杂,就连从事理论研究专家就不一定能准确计算。说起这点可能有的人不相信,管壳式换热器是常见的换热设备,70年代我们的卫星都上天了,管板可靠的理论计算方法是没有的(来自一本换热器的前言);GB150-98压力容器最大开孔率是0.5,JB4732可以大点但计算成本高,GB150-2011压力容器最大开孔率是0.9,就从0.5到0.9清华大学由院士带头研究了20多年才用于实际设计(来自GB150-2011标准释义)。
对于梁类零件相对来讲好计算,但对于壳类零件的计算涉及弹性力学,复变函数、变分、差分和矩阵方面知识,本科阶段好多内容就没学,就算学了,偶尔一用,一时半会是搞不清楚的。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工程师都说自己经过了严格计算,实际在大多数人都没计算。如果所有零件包括标准件都去计算,有可能计算的时间远大于设计绘图时间,所生成的详细计算报告比图纸还重一些。
如果没有准确计算方式,估算也是不错的选择。算总比不算的好。
算与不算,哪一些该算,怎样算,计算的可靠性等等,考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搞机械好象很简单,计算好象是人人都会,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我说的不一定就全面或正确,欢迎参与讨论,希望拍砖的社友点到为止。
补充:
把繁琐的计算交给程序,把创造精力留下!
做非标的朋友说:吹图纸吹得急,没有时间计算。一般来说,一家公司所做的非标设备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很少有今天做压力容器,明天做船舶,后天做锻压设备等等。
程序有自编程序和商业程序(软件),商业程序要搞懂计算原理和输入数据的意义,这样才不会出错。
平时把常用的一些计算编成程序,闲时编来急时用。
什么都不计算,真是无知者胆大,久走夜路必撞鬼!
补充内容 (2013-7-9 20:34):
全凭经验,有经验失灵的时候,也有“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更有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时候。也不是“一算就灵”。不是所有都能计算,也不是所有计算与实际相吻合。恰当计算至少有几成正确把握。
补充内容 (2013-7-9 23:32):
压力容器使用国产SW6软件,建筑行业使用国产PKPM软件,减少计算量,增强了计算可靠性。机械行业就没有象样国产计算软件。大家试着使用商业有限元软件,用多了就有经验了。 算比不算好,细算比粗算好,计算机仿真计算比用公式算好,但是不论怎么算,计算的理论要正确,假设条件要正确,参数选择要正确。当然,最后抄写时的小数点也要标正确,否则,就像西班牙的潜艇一样 抢个沙发,坐等设计高手,虚心听老师讲课。 这种帖子就不要老出现了,论坛都讨论多少次了 算一下心里有底了,可以甩掉心理包袱继续深入工作了。 算与不算,自己平衡一下吧,有的东西没必要算那么精确,那样很费时间,但是有些东西就算费再多时间也要算清楚 关键首先要搞明白那个地方该算?曾经见有的工程师设计完结构一问,计算的方向都不对。。。哈哈 毕业设计,算了七个方案。其中有两个就是在可能的环境下对材料取极限值。
拼命增加材料,其实算不算没什么区别,可用这个要求通过一点问题没有。
材料的下限呢?
1.2的安全系数下,勉强通过。
可是,俺通过俺那些总工老师知道,那个通过计算真要投料一定是笑谈。
到底要算哪些?
有要求的地方,一定反复算。
需要玩功夫的机构要仔细算,其他?
工作时,一在校就是CP的哥们,一同进厂,当然当官的重视有加。
于是很被赋予“重要使命”,结果,喜欢计算的这位老兄拿出“专业水平”算出的结果,计算书一大叠。
投料,一吨多废品新鲜出炉!
如是几次,厂里只有打发他去刷大字(油漆工。)
很多时候其实不用算,但是不算是建立在经过仔细核算的基础之上的。
那个搞笑贴,俺也看了。
一根轴,用不用算?
不重要基本不用算!
为什么?
学机械的人,学校里算过很多轴。
不重要的场合,类比一下就行了。
当然那些在学校里“扯鸡巴蛋”(不知是扯学业的鸡巴蛋,还是扯自己的鸡巴蛋)混出来的,算不算都一样,不如继续“扯鸡巴蛋”。
只是计算,好比有腿无眼的瞎子,跑的快但没有方向;只是感觉,好比有眼无腿的跛子,看得见方向,但无法行动。如果他们住在一起,假设屋里起火了,要逃出去只能是瞎子接受跛子骑到他头上,才能解决问题。 solo0352 发表于 2013-7-7 23:19
只是计算,好比有腿无眼的瞎子,跑的快但没有方向;只是感觉,好比有眼无腿的跛子,看得见方向,但无法行动 ...
二者相较,似乎跛者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