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14 23: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ootbomb1 于 2016-5-15 14:31 编辑
5 J+ U {/ ~" e& ^+ v! B* {* @# C* N7 }
我是进了外企以后---真刀真枪的那种外企,大概2年左右,开始对碎片化有点概念。
! r& o0 S- Q, ^; Q+ ?* r* l
' E6 m# ~; a) N8 G D8 N5 T刚开始在各部门轮岗的时候,技术相关部门的入职培训,领导先解释下基本原则标准,思路上牵条脉络出来,接下来就是自己去看项目案例,有问题提出来答疑,但毕竟是公司不是学校,基本常识不解释。
/ W5 x# `$ k+ \+ |那时我以为这就是“技术”。
& ?9 V6 f8 v. k' t, w' c' l6 R& X9 J; ^8 l' s
然后看案例看图纸,看到一些“历史断点”,包括技术革命更新,旧有产品淘汰,新产品新思路“横空出世”。: h; W$ ]* G8 Y) p Z0 _! ` X
当时看待“横空出世”觉得是个市场策略问题,后来了解多了点才明白这是个技术积累。现实社会是个客观社会,依据的是客观逻辑,绝对不可能发生“横空出世”这种事情。
1 |9 [0 c7 p0 E! T1 I+ i所以我能看到的这些,对我来说只是照着按那个按钮,顶多算“应用”,谈不上“学习”,因为不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
3 g6 t; q2 F$ Y, L4 H2 F1 o- a0 Z
1 n, c! i6 y, X而且按后来的了解,市场策略起的是反作用,原因也很简单,既然技术成熟的东西市场认可也更好赚钱,为什么要担风险去大力推广新产品?即使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有好处。
. a' [( E" A* [但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生存,又肯定要未雨绸缪。8 f7 A. F% J3 \
4 p5 y" k* w- D: l
而这些我统统不知道,或者不能直接知道。 u2 p8 ]6 j( f, Z+ k
* ~4 X- p5 S2 v, u. Z/ S5 |1 R, j
客观地说,除了国籍等原因,这其实还是个经历问题,很多事情自己牵涉其中,别人也没法不传。
" t& F; e8 y# ^后来工作当中和"旧产品"有了一些交叉,了解到更多来龙去脉,包括为什么当年风尖浪口,张三和我们都能活下来,而李四挂掉了等等,结合这些“历史”,才开始理解老外的“碎片化”,用外人做事,但不能让任何人成气候,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说,这完全没错。2 X* y. K" ]# r) B/ r3 y! }' k
而理解这些的同时也立马看清楚了自己,明白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而有些事情不用瞎想了。
, B6 Z* P# |) D# `! {8 C4 R. c+ C
在北京上海呆呆就能明白什么是平行化,用2句话来阐述:承认遵循客观社会,明白理解自己是谁。
2 Q, a* K3 n! I% n4 e% i/ G0 P- q' w/ I) Q& z# a3 q" P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