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利害Bob Liu (March 23, 2012 11:54 PM) | 评论(10)
?$ n% v8 G; z& t. e& E- A
% T# j% R2 {4 I$ \培训中有人问,如果供应商交货迟到,但对生产线没有什么影响,应不应算迟到?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话题:讲原则,还是讲利害?
7 l( w4 g5 X4 F% {/ V
9 f! S* D7 O% ?& \; E0 v) j, Z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你说周三送到,结果周四送来了,迟到就是迟到。这是个原则问题,不能与是否造成损失(利害)混淆。否则只能使指标统计变得模糊不清,指标失去其客观性。7 v# ?3 T4 O7 D P7 M
公司这么大,物料这么多,你不可能逐个去判断,而且把一个本来很客观的指标,掺入很多主观性。这就如中国的法律,本来应该是黑白分明的事,经过人为解释,法治就变成人治,害莫大焉。如果是因为标准定得不清而不得不人为解释,那解决方案应该是细化标准。管理者在制定细则时怕麻烦,只制定一些纲要性的东西,自己图方便,可不要忘了,不制定细则并不意味着那些具体的情况不会出现。实践中该出现的都会出现,执行层就不得不去人为解释,出现各种不同的细则版本,也为人为操纵指标提供了温床。; K" s7 }, b, O1 h( @
8 d: {( P5 @- ?8 R
林语堂有句话,说国人只讲利害,不讲是非(原则)。这话说得有点刻薄,但细想想,其实说到点子上了。发扬光大到极端,就是我们一度的国策"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这世上其实是有些绝对的对、错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对、错都是绝对的)。逆子三天两头打他妈,这就是绝对的错、是非问题,我们的敌人,只要是人,都会发对。那我们就支持?其实还真是:一些独裁者把自己的老百姓往死里整,地球上凡是有发言权的国家都在声讨,就我们把那当人家的内政,不干涉。不干涉,自然就不反对了。别忘了政府是公仆、老百姓是父母。我们不反对这些逆子把自己的父母往死里整,骨子里是因为这些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利害。国人的道德沦丧,都是从政府开始。当然,也别认为这只是政府行为。拿这个标尺来判断自己的一言一行,看看你自己有多少时候在同样拿利害来代替原则。' W! q. l. P4 ^' e4 s' e
) A7 O; R2 b0 N/ Y9 b9 E9 l1 _8 E; o9 a' y! z: o& M! X
说得有点远。为什么在这里上纲上线呢?因为讲原则还是讲利害涉及到做人的准则,会影响一个人能走多远,不论是职业上还是社区活动中。且听我解释。人的职业生涯分三个阶段。刚出校门,初入职场,你去应聘,人家会问你有什么能力、将来能做什么,我们推销的是潜力;工作了几年后,应聘的时候人家就会问,你做过什么,绩效如何,我们推销的是经验;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想更上层楼,领导更大的团队的时候,公司关注更多的其实是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推销的是人品、修养和声誉。这是因为这个阶段要求的是领导力,而领导力的一大块就是模范作用。不讲原则、只讲利害,你在人格上就不可能成为模范,也注定了在第三阶段走不远。
! Q4 o, b+ k* l1 s" Y8 E7 _
1 j4 d; j+ M" B以前的"举孝廉",其实就是看人品。能力相对容易提高,人品则否。科举文章,一边看文采(逻辑思维),一边看思想。尽管说的并不一定是要做的,但从说的(写的)还是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水平。皇帝选拔的人,自然是第三层次的人,是领袖。而他重点考核人品、人格,也自有他的道理。当然,等科举做到八股就变味了,不过与今天的应试教育相比,就培养的领袖来说,也不见得更差。3 x4 _3 O5 s3 T4 K
8 T2 i6 u* b1 T
6 h- w6 i+ r8 Z4 D2 Y8 h* Z/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