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精致工艺
' {8 s1 P, l; `5 S9 N/ K
/ l/ n1 a$ } z0 Y/ _$ J1997 年,现代汽车精致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当时,奥迪和大众在汽车内外饰,甚至是发动机舱的精致工艺方面取得飞跃性突破。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销量增长上,大众集团(VAG)借此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从此以后,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效仿,采取类似行动来提升精致工艺水平和其产品的竞争力。现在,精致工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品牌在各个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区分点之一。, @. @. n5 S6 e! [, ?

9 k" Q1 X+ Q2 ~+ S Y6 ^ k% T2 U4 g4 P9 j+ w) z* [
" x; ^ t% R5 `( g3 {) O: L) W0 Y
图1 对于汽车精致工艺水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内饰方面,因为消费者有机会得以更近距离地评估和感知内饰产品,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它
+ a* m% c5 ^2 q$ f
7 n4 r. b8 [& z+ U
1 e" A( E9 F2 E) Q: W: r5 { P对于名匠辈出,工艺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精致工艺”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汽车而言,精致工艺又意味着什么呢?它可以被称作是“感知质量”;换言之,它是消费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听觉所感知到的产品质量。那么,“精致工艺”和“质量”有什么区别?“质量”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久而久之消费者所体验到的。在消费者长时间反复多次地使用一件产品后,才能判断它的质量是好是坏,很多品牌就是凭借“质量可靠”而享誉世界的。而 “精致工艺”则是可以通过上述人的4种感官知觉立即感知到的。产品设计好坏是促成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的最关键因素,而精致工艺则起到配角作用。消费者是无法通过精致工艺来判断质量水平的,只能通过感官知觉让产品“看起来”是一个高质量的产品。0 U+ g" V" ^" e8 s* j
' {, \# n' e! V/ \对于汽车精致工艺水平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内饰方面,因为消费者有机会得以更近距离地评估和感知内饰产品,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它。因此,精致工艺的执行不仅对于产品展示效果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内饰产品的长期使用寿命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一点可以与“质量体验”相互联系起来。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消费者能够分辨出一个精巧制成的产品设计与具有较高精致工艺水平的产品,同一个粗制滥造产品之间的差别。所以,精致工艺的执行不仅会反映到销售数据上,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汽车品牌的认知。
}: f% C! {) r/ q t% _/ v' f( v1 F0 Z! q7 k8 C
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成熟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精致工艺也许看起来对很多首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虽然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汽车市场,但是就可选汽车品牌和车型数量而言,它可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有丰富的选择权来进行比较和购买。此外,中国消费者趋向成熟的速度也比其他市场来得快。
- s# M; y3 Q+ |* M J: q
; h/ k+ r7 J5 P# D; K. K / k+ M5 b* s: V3 C' q% o; z/ b
) t5 F7 W9 t% v6 H6 h图2消费者会非常容易地发现内饰产品的精致工艺问题,因为他们有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注意这些问题0 y9 p& p8 R0 k% H+ M* I
; B& O' y0 t: {) ?, n- J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 b6 [* ?6 c3 w) F" b: E' M% ^
- I+ @8 y: W- W! }: g, e' F3 K3 E
汽车研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水平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此都会感同身受:在制作第一辆样车时,会发现很多精致工艺方面的问题。比如:配件安装不到位、有零件缝隙和外露、颜色不匹配、织物和分型线上有褶皱以及表面有明显缩痕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问题。为了修正这些问题,不得不更改设计和进行二次开发,而且还要在生产层面的样车上再次确认这些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这样的流程不仅费时,也降低了质量,增加了成本。所以,一流公司都会在项目开发伊始(即设计阶段)就执行一个优秀的“精致工艺”流程,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如果在设计阶段就处理得当的话,相当一部分精致工艺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来找出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即可实现的最优解决方案。5 R& e) r& T& [) I: F2 i; f% [5 x9 b% n
那么,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来实现优秀的精致工艺水平呢?理查德.郑先生建议,设计师们首先需要了解不同材料(尤其是相邻部件材料)的特点和局限性。此外,设计师们还需要了解汽车是如何装配的,是采用什么顺序和哪种工艺制造的。不管设计的样车看起来有多么漂亮,如果部件使用起来不是用户友好型的,或者不符合人机工程学,消费者都会被惹恼并留下质量差的印象。因此,设计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考虑消费者会从哪个角度和方面来感知内饰产品,将那些不可避免的精致工艺“瑕疵”设计在消费者看不到和摸不到的地方。最后,设计师们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提出一个看起来质量上乘且能充分发挥每一种工艺和材料潜能的设计方案,以达到尽可能最高的精致工艺执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