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备润滑管理工作的“五定”与“三过滤”
4 r# v: x$ B. p, F5 {1、闰滑“五定” 所谓“五定”,即定点、定质、定量、定时、定人。其具体内容如下。
! A$ N& b- f: L(1)定点工:即确定每台设备的润滑部位和润滑点。
5 P6 c) w# _7 M, F用润滑图表形式和着色标志,把每台没备应在什么地方加油、换油,具体进行规定。
% ^4 W5 [. N# z0 d6 U& ^0 M3 E8 D(2)定质。即按照润滑图表规定的部位和润滑点加(换)规定牌号的润滑油脂、润滑剂,并按国家检验标准和掺配、代用规定切实保证油脂的质量。为此,润滑装置和加油工具应保持清洁、完整。对设备的润滑状态要进行日常检查。装机用油要进行工况监测。润滑装置要进行观察与检测。对润滑事故漏油、渗油设备要进行分析鉴定。 3 Z, C" N( L5 [# n
(3)定量。在保证设备得到良好润滑的前提下,实行用油定量消耗、废油定额回收、漏油及时冶理.既要保证设备得到足够的润滑,又要避免造成浪费。 + z0 O, W# h% D. L' z4 W, [/ m7 M
(4)定时。即根据设备润滑卡片或润滑图表规定的时间,对设备各润滑部位、润滑点进行加油、添油和清洗、换油,保证设备得到良好润滑。没备换油周期必须根据定期抽样化验结果、设备实际使用情况和润滑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失效速度,合理地加以确定或调整。
3 V& n" q* b9 T: {' ]/ W; ], e(5)定人。即按照合理分工的原则,使每个润滑部位、润滑点的加油、添油和清洗换油有专人负责。必须建立明确的分工负责的润滑工作责任制。
7 a- F% _& W6 \! `8 ^: i2.润滑“三过滤” 2 ?0 V% k& Z! V/ z
所谓“三过滤”,即油品入库过滤、发放过滤和加油过滤,以减少油液中的杂质含量,防止尘屑等杂质随油进入设备。 % Q+ C: o5 Q: Y+ y7 s2 L+ j
(1)入库过滤。即油液经运输入库、经泵入油罐贮存时要进行过滤。
3 }5 u: Z9 U, P& G* R(2)发放过滤。即油液发放注入润滑容器时要经过过滤。
# v( ~- F; {2 @, ~! e; h7 v(3)加油过滤。即油液加入设备贮油部位时要经过过滤。 * y! R# N. @& a1 i8 o
) C/ S9 I( h: x: E8 |三、设备润滑管理的职贵
4 u0 E( R! i! [6 N2 l* B" s1.设备技术管理组的职责
' o6 ^& B7 ~" l; U(1)制订润滑油料、擦拭材料、润滑工器具的消耗定额,组织各分厂(车间)润滑站编制年、季、月用油计划,汇总报送供应部门。
( Q- Y% }' o. k' k# U3 x(2)制订润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必要时进行修改、完善。组织编制设备润滑图表和有关技术资料,指导各润滑站开展工作。
" S2 b' {/ P# k4 N(3)组织编制年度设备清洗换油计划,检查计划实施情况。
' ~6 u5 L5 ^( A0 C; O7 J( l(4)做好技术服务,协助基层解决润滑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确定进口设备用油国产化及油品代用,逐步积累润滑技术资料,总结和推广有效的润滑工作经验。
( N1 \% T3 f( q1 U+ Q(5)组织调查、掌握漏油设备情况及其原因,提出治漏建议,检查治漏效果,交流治漏经验。 ) P( u n' y3 K$ h' a$ b. L! g. K
(6)学习掌握润滑新技术、新油品、新装置及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推广应用。组织润滑技术与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润滑工作人员的素质。 ) p% Y! {$ D* v, L/ C% s
4 q4 {% C8 ]9 C# `/ ^- O
2.润滑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 ^' O$ d* m# U. q' D+ J
(1)组织与指导全厂设备润滑技术管理工作。拟定各项润滑管理制度及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考核办法,经领导批准后,督促指导有关人员贯彻执行。
Z. y$ Z3 P9 }" ^* s2 ]9 W" H(2)编制全厂设备润滑图表、卡片、规程、图册和润滑材料消耗定额及有关润滑技术资料,供润滑、操作和维修工人使用。
( L) C+ U- g* L$ r1 [6 X: i(3)编制本厂需用的特种润滑油品、冷却切削液、切削油、乳化油、防锈油、清洗剂、润滑油的掺配代用及废油再生利用工艺,指导润滑工人、油脂制造工人和操作工人正确配制和使用润滑油脂。 8 y1 r2 l1 u& E; W7 \
(4)指导润滑工人、油脂制造工人、化验员、维修工处理有关设备润滑的技术问题,协助机械员改进设备润滑系统和装置,参与设备润滑事故的分析研究,培养提高润滑工作人员的技术业务能力。 + n! N( R0 e0 U! r& P& B
(5)收集国内外润滑管理工作经验和新油品、新装置等技术资料,结合本厂需要,组织推广应用和业务技术培训。 ) o8 ] g; q5 x5 f: `5 W: h5 L
- d2 |) D% ]& l3 O
3.润滑工的职责
( h) l+ d3 X; j7 z) j5 N8 h+ m) I(1)熟悉负责区域内每台设备的润滑系统、所用油品及需要量。每天班前按规定给操作工发油(采用双油壶制或送油到车间)。
" J" q7 v2 g. i3 Z+ H$ n(2)贯彻执行设备润滑“互定”与“三过滤”规定。
1 m# j8 j. e- c(3)每日巡回检查,督促操作工对设备进行正确的 6 R a/ G; _3 A& d/ G% L7 _
日常润滑;对不按规定加油者提出劝告,并报告车间机动师处理。
( J& Q! U+ M8 I/ D(4)对设备贮油部位每周巡回检查补充加油,保持规定的油面高度,并对油脂杯补充润滑脂。 * h) I3 a2 l; [# ^$ m7 Q$ o2 g! h4 T
(5)实施月份设备清洗换油计划,在维修工和操作工的配合下按清洗换油工艺规程进行,保证油箱的清洗质量。
" P( F, y: J$ Z; M- _: |(6)每台设备油箱的换油量和耗油量登记到设备换油卡片上,回收的废油及时退库,每月统计上报,并提出严重设备漏油清单。 - }2 a2 N$ o0 |( ~9 X! ^
(7)每季配合机动师、修理组长对负贵区域的设备进行一次润滑技术状态的全面检仓,并记录在“设备润滑状态记录本”中;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解决。
1 }& k3 |& i0 H* q6 M' @. W# D(8)配合润滑工程师进行新品种油料的试用,按要求做好试用记录。 ( ~+ t J) P `5 ^
(9)经常保持润滑工具、用具清洁,用后擦干净,存放在工具柜里。 4 @8 M a5 ]: `' A8 n0 U
(10)对质量不合格的油品和冷却液不擅自使用,及时报告润滑工程技术人员处理。
3 C# P. }3 }) m. `" p0 _
3 q$ V: Z# _) p) q' q4.操作工的润滑工作职责 # w: L1 x9 d" G& u- {1 i
(1)熟悉所操作设备的润滑系统和各部位的润滑方法,严格按照润滑“五定”要求正确合理润滑。 & l9 G" {" ?& q# X% A+ q
(2)班前检查加油。定期维护时,检查并清洗油毡、油线、油杯、油窗、粗滤网、冷却箱等,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润滑状态。
5 r. i) p+ W: Z! [(3)出现润滑故障不能排除时,应及时通知维修工处理;发现油变质和油箱缺油时,及时通知润滑工处理。
! J" T! X3 Z: ~3 ]8 G8 r3 I. g G3 g(4)配合维修工、润滑工进行设备维修、清洗和换油 。
: O, l! w! t, |$ P) m(5)保持切削冷却液的清洁,按期更换并清理冷却箱,防止冷却液变质腐蚀设备。
: Q* O, R3 l& U. k7 a(6)保管好自己使用的润滑工具,保持其清洁完好;保护好设备亡的润滑标牌和加油点标志。
* B( g5 g7 }1 b# G( D1 p9 F- }/ H
四、现场设备漏油的预防与管理
; u. C0 f0 c& E% A设备漏油不仅影响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也是能源的浪费。设备漏油的预防与治理,已列入了企业现场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
) D* Y: `( L" @- `* D& H$ e$ Q由于造成设备漏油、渗油的原因较多,涉及设计、制造、操作、维护、修理等各个方面,所以预防与治理设备漏油必须领导重视,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各方面协作,实行专群结合,分工负责,严格管理,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5 y8 a/ A3 ]$ k& g! T
1.防漏治漏的主要措施 " S0 N6 _" T% z5 z
(1)狠抓查、治、管三个环节。即边查、边治、边管,反复查、反复治、严格管。而且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每年结合设备普查进行设备漏油和治理情况的普查组织专业人负查漏点、找原因,根据设备漏油的情况,进行分类排队,制订防治措施。对易于治理的漏点,边查、边治,查明就治;对治理难度较大的漏点,应制定方案,组织攻关;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漏点,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治理。
& u& h' F9 R) Z' v: J(2)按堵、封、引、接、修、焊、改、换八字,对症下药,治理漏油。具体地说就是,对漏点,能堵住、能封住的,就采取堵、封措施;堵不住、封不住的地方,就用槽子、管子把油引回去;无法引回去的,就用挡板、铁盒接;对损坏的零部件、阀门、油管、龙头进行修理,不能修复的进行更换;对渗漏的裂缝进行焊补;对设计和制造的缺陷,进行改装。 & g& G% `, ]& ~' T, P0 P1 m
(3)加强管理,巩固查、治效果。治理设备漏油必须严格规章制度,持之以恒,严格按照防止漏油的验收条件,详细检查和验收设备。
7 t5 B; A: ?: `6 A& {3 p4 {1 W, r$ w2.现场生产设备漏油治理标准 - E6 U+ N+ B, d% {- g _4 X
(1)渗油。油迹不明显,在油迹被擦净后五分钟内不出现油迹者为渗油。 3 a% @2 {/ B' k( T9 @6 ]9 {5 l+ }* u
(2)漏油。油迹明显,有的形成油滴,在油迹或油滴被擦净后五分钟内出现油迹或油滴的为漏油。 % t+ ^0 L+ I1 h! a. \% |
(3)漏油点。有一条明显油迹或一个油滴的,为一个漏油点。
; B3 u; O' E2 K1 b. Y(4)不漏油设备。静结合面不渗油,动结合面不漏油者,为不漏油设备。80%的结合面不漏油,且漏油的部位三分钟内漏油不超过一滴者为基本不漏油设备。 f4 B$ |# |$ Z
(5)严重漏油设备。设备有下列情况之一,或一个漏油点一分钟滴油超过三滴者,为严重漏油设备。 & P3 ]; \( l1 a+ P
A、机械工业关键设备(不包括30个修理复杂系数以下的设备和精密设备):每天(按两班制计)漏油5kg以上,或全部漏油点一分钟总滴油数超过十滴者。 $ j+ ?4 @2 i+ C7 l8 c2 A
B、大型稀有设备(包括机械工业关键设备30个修理复杂系数以下的设备);每大漏油3kg以上,或全部漏油点一分钟总滴油数超过六滴者。 ' c4 \- @, [. r, z8 A: n, c( m
C、主要生产设备(机械工业关键设备及大型稀有设备除外):每天漏油lkg以上,或全部漏油点一分钟总滴油数超过三滴者。 : a- W- N2 I; k% ~6 Y' O9 O6 N
(6)一般漏油设备。凡有漏油现象,但不够上述严重漏油程度的,为一般漏油设备。
0 |' t3 H' T/ u, h Q(7)治理合格。静结合面不渗油,动结合面(除手润滑的导轨、丝杠、光杠等处的所有运动部位)不漏油。
% E1 B2 t3 X4 m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先天性缺陷已采取措施,使润滑油不滴到地面,或不流入切削油池并引回到润滑油管的为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