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产品中的轴类零件是通用零件,应用非常普遍。机器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轴有关,轴一旦失效,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轴是组成机械结构的重要零件之一。轴类零件加工认准钛浩,它是轴系零件中的主要零件,也是支撑轴上零件、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关键部件。为了保证安装在轴上的零件能正确地定位和固定,满足轴的加工和装配的要求,必须合理地定出轴各部分形状和结构尺寸,即进行结构设计。" x3 n& l/ R0 v, b- G4 Q0 j; P3 k/ ~: D
3 R) H5 M' ~ S2 M% k9 S" _
& q# I* X s6 p+ y) ]& O# o一、轴类零件加工的概述0 `' x+ X4 Z b% X$ F# K" W
4 H" O0 Z/ @ E. \* |" W7 R2 P轴是穿在轴承中间或车轮中间或齿轮中间的圆柱形物件,但也有少部分是方型的。轴是支承转动零件并与之一起回转以传递运动、扭矩或弯矩的机械零件。一般为金属圆杆状,各段可以有不同的直径。机器中作回转运动的零件就装在轴上。根据轴线形状的不同,轴可以分为曲轴和直轴两类。根据轴的承载情况,又可分为:转轴、心轴、传动轴。轴类零件加工认准钛浩机械,品质保障,轴的结构设计是确定轴的合理外形和全部结构尺寸,为轴设计的重要步骤。它由轴上安装零件类型、尺寸及其位置、零件的固定方式,载荷的性质、方向、大小及分布情况,轴承的类型与尺寸,轴的毛坯、制造和装配工艺、安装及运输,对轴的变形等因素有关。设计者可根据轴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必要时可做几个方案进行比较,以便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0 s) x2 \$ r2 R# A5 _, j( | `' S+ Q% w* T4 N
以下是一般轴结构设计原则:/ l: B3 ]! g7 F% a7 d0 F1 b
- X. v3 _# Q+ P+ R
1、轴的设计主要包括材料、结构设计、性能设计与精度设计等。轴的设计内容是确定轴的合理外形和全部尺寸。由于轴、轴上零部件(包括支承轴承)等构成了轴系组件,故轴的结构设计需同时考虑轴上零部件的定位、固定、调整、装拆等功能需求。轴的性能设计主要包括强度设计、刚度设计。轴的性能设计首先需进行其力学模型的简化(根据其支承方式简化为简支梁和悬臂梁);7 D* L+ b8 i/ j$ O( G) L1 a& Z
5 B9 k+ @: g z, Q. @! [
其次根据其承载类型和工况确定其可能的失效形式,进而选用相应的设计准则进行性能设计。轴的性能设计准则包括强度准则和刚度准则。高速轴常需要进行振动稳定性设计。轴的振动稳定性设计主要目的是避免轴振动过大,特别是发生共振。轴的精度设计,包括其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 F- S- W! S1 N6 u7 r8 E
( ?' y7 s( ]; O2 b' S8 P
2、轴的加工工艺分析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因其用途、结构形状、技术要求、产量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日常的工艺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工作是一般轴的工艺编制。技术人员根据产品数量、设备条件和工人素质等情况,确定采用的。
' D' Q; s" ?. D8 |6 \" I* }' f% d+ a. i4 R2 B. p- X
7 a2 R9 y* r% t
二、轴的材料及选择
3 j r% H# h+ [! o
4 B, e+ b- I+ O1、轴的材料主要是碳素钢和合金钢。常用的碳素钢为45钢,一般应进行正火或调质处理,以改善其力学性能。合金钢比碳素钢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性能,但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强,价格较贵,因此多用于高速、重载及要求耐磨、耐高温或低温等特殊条件的场合。由于在常温下合金钢与碳素钢的弹性模量相差很小,因此,用合金钢代替碳素钢并不能明显提高轴的刚度。
7 x2 b1 D1 B) ~2 q5 P6 W1 x( ~9 q4 I7 @* E/ ]
2、对于承受较大载荷、要求强度高、结构紧凑或耐磨性较好的轴,可采用合金钢。常用的有40Cr、20Cr、35SiMn等。应当指出:当尺寸相同时,采用合金钢不能提高轴的刚度,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各种钢的弹性模量相差不多;合金钢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较高,因此轴的结构设计更要注意减少应力集中的影响;采用合金钢时必须进行相应的热处理,以便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性能。9 L% `6 Q- J. }; {" X. U; c8 E
1 x* }- O6 W9 ]0 q3、轴的毛坯一般采用热轧圆钢或锻件。对于形状复杂的轴(如曲轴和凸轮轴等)也可采用铸钢或球墨铸铁,后者具有吸振性好,对应力集中敏感性低和价格低廉等优点。$ O- u/ q/ {. F+ E8 A0 ]: O% [- U
0 Q( Z! o) g1 \2 G# O! E
* U- O( w& c5 |, M9 K- v
三、轴类零件的设计要求
6 ^# f1 O, C+ X9 q& p4 y3 E7 l/ C" v% l& V
根据轴类零件的功用和工作条件,其设计技术要求主要在以下方面:( b/ J8 t0 B' _
) l! w. _+ \ _- ^5 `
1、尺寸精度
# `" V' b$ [* [. j& I
" x& a, d( o! P轴类零件的主要表面常为两类:一类是与轴承的内圈配合的外圆轴颈,即支承轴颈,用于确定轴的位置并支承轴,尺寸精度要求较高,通常为IT 5~IT7;另一类为与各类传动件配合的轴颈,即配合轴颈,其精度稍低,常为IT6~IT9。6 E) u( W$ n4 u9 u9 J: u0 c2 q
; d. }9 w2 `8 a' r( ?3 f2、几何形状精度
, D/ G: g. ]( |0 {. f/ ?6 i9 k' Z5 r) j/ ]) Y/ v: Q2 D/ j& f& F
主要指轴颈表面、外圆锥面、锥孔等重要表面的圆度、圆柱度。其误差一般应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对于精密轴,需在零件图上另行规定其几何形状精度。- s' K9 e; C: ^
3 @+ Z @; y0 C3 v3、相互位置精度
5 ~2 I" k8 Q% h2 w! ~8 y8 S" y9 J% ]% v, c+ Z, g- |% W
包括内、外表面、重要轴面的同轴度、圆的径向跳动、重要端面对轴心线的垂直度、端面间的平行度等。1 v- J4 Q0 Z: y) {) n3 }
3 f3 g9 @" N% A4、表面粗糙度+ ~" I' v* n: d9 ~2 S2 }
8 a7 A) P* `; @# H; a轴的加工表面都有粗糙度的要求,一般根据加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来确定。支承轴颈常为0.2~1.6μm,传动件配合轴颈为0.4~3.2μm。5.其他热处理、倒角、倒棱及外观修饰等要求。6 t7 P% w( R# k8 C
4 ^7 d4 n9 U) }; ]
) D/ a4 b4 t- d2 o9 P# H四、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4 \% A. y; Z1 L. R" o* M' x& F: |5 _" b3 v/ M
1、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考虑到轴类零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要求,主要选用经过轧制或锻造的35、40、45、50、40Cr、40CrNi、40MnB钢等,一般应进行正火或调质;若轴颈处耐磨性要求高,可对轴颈处进行表面淬火。具体的钢种应根据载荷的类型、零件的尺寸和淬透性的大小决定。承受弯曲载荷和扭转载荷的轴类,应力的分布是由表面向中心递减的,对淬透性要求不高;承受拉、压载荷的轴类,应力沿轴的截面均匀分布,应选用淬透性较高的钢。
$ l6 H5 i( `$ r5 P0 S& ?1 P( x
2 ]9 c/ \1 O# W# W! p4 I+ O2、对承受冲击载荷较大,对强韧性要求高时或要求进一步提高轴颈的耐磨性时,可选用20Cr、20CrMnTi等合金渗碳钢并进行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处理。
+ B8 k: ]' R. B- c, s6 c3 E" i; Z0 t p \( z5 V7 Z U3 G: N: t9 Z
3、对于受力小、不重要的轴可选用Q235~Q275等普通质量碳钢。4.球墨铸铁和高强度灰铸铁可用来制作形状复杂、难以锻造成形的轴类零件,如曲轴等。
3 @, e2 E* ?+ I( h6 y: S' I
$ i0 w" b7 B2 Z" H7 F4 ?
- a( q: f. `4 y) R' T# [7 p五、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及注意点
) H9 ]- a. k8 y$ H5 ` d
" K. Y) V0 ~9 J7 R工艺过程,在学校机械加工实习课中,轴类零件的加工是学生练习车削技能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项目,但学生最后完工工件的质量总是很不理想,经过分析主要是学生对轴类零件的工艺分析工艺规程制订不够合理。轴类零件中工艺规程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工件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轴类零件生产认准钛浩,一个零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加工方法,但只有某一种较合理,在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6 i- G# `& o, O3 D5 T3 z. I. h+ z) a' [; j: \- h% l9 h* O3 z) U
1、零件图工艺分析中,需理解零件结构特点、精度、材质、热处理等技术要求,且要研究产品装配图,部件装配图及验收标准。
9 i3 ?% N3 H1 `/ u8 A1 k7 k$ w. ^0 D+ S; \2 S# O
2、渗碳件加工工艺路线一般为: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半精加工→渗碳→去碳加工(对不需提高硬度部分)→淬火→车螺纹、钻孔或铣槽→粗磨→低温时效→半精磨→低温时效→精磨。
2 S- G- r; W$ S" _# f; y; Z3 @3 \' f% \8 ?
3、粗基准选择:有非加工表面,应选非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对所有表面都需加工的铸件轴,根据加工余量最小表面找正。且选择平整光滑表面,让开浇口处。选牢固可靠表面为粗基准,同时,粗基准不可重复使用。
?& R+ M. f d/ P. k& O) R* s% n
4、精基准选择:要符合基准重合原则,尽可能选设计基准或装配基准作为定位基准。符合基准统一原则。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用同一个定位基准。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测量基准重合。选择精度高、安装稳定可靠表面为精基准。工艺规程制订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件的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一个零件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制造,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只有某一种方法是较合理的。因此,在制订工艺规程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设备条件、生产类型等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先进加工方法,制订出合理的工艺过程。
- `( r- q; i1 c6 J
& r: [) m0 c1 `& s F!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