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的探索创新精神可嘉。
但LZ的理论基础是不对的
“其实一对啮合的齿轮,
应该满足条件:m1*cos(a1)=m2*cos(a2)。”
LZ能否解释一下。
教科书上的理论
就是啮合的齿轮的基节相等
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原帖由 yuan6238 于 2008-10-21 07:04 发表 http://bbs.cmiw.cn/images/common/back.gif
齿轮转动的优势在于传递动力大,传递平稳,如果模数,压力角不等必定会破化这种优势,并由此造成齿轮寿命大大降低,最好不要这样无所谓的东东,只是一个提议
多虑了,
齿轮啮合的侧隙\误差等等
我已着手从动力学方面分析
应该没有问题 原帖由 目成 于 2008-10-20 23:03 发表 http://bbs.cmiw.cn/images/common/back.gif
左边20度,右边14.5度的。
92894
92895
朋友
你也过来啦 (1)此文档仅以来说明变压力角齿轮的一些用途,不知通过变位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指的是承载能力的提高。至于28度齿形轮廓已有朋友公式推导,并且给出标准齿条加工的可能了。
(2)正常啮合传动(大压力角,且都等于28度)也能在上述条件下提高承载能力。为什么非要采取变压力角呢(即两齿轮压力角不相等!)谁能帮我找出理由来。当然,我相信这变压力角一定有她的可取之处的!谢谢。
(联系:QQ 734970892 暗号:齿轮 江苏科技大学 YE.FM)
你最好看这本书,齿轮的几何原理与设计
还有就是非圆柱齿轮设计
回复 11# eming507 的帖子
LZ的这个公式是没有问题的,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法向节距相等,而法向节距又等于基圆节距。只要满足这个等式就能正确啮合。
并且模数和压力角不等的啮合现象,也已经用在了齿轮的加工生产中,这早就有了定论。
所以说满足这个等式能正确啮合,是毋庸置疑的。
回复 14# eming507 的帖子
对于LZ的关于这种啮合方式优点我有几个看法:1 增大压力角,确实可以提高轮齿的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这是因为:压力角增大,渐开线会变得弯曲一些,齿面的曲率半径会增大,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确实会增大。这也有定论,毋庸置疑。
2 关键问题是随着压力角的增大,径向压轴力也会增大,结果是增大了轴承载荷,并使效率有所下降。
3 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综合大压力角和小压力角的优点,我们才制订了标准压力角20度的标准。并且指出为了提高轻度,航空工业标准推荐25度。
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标准其实是综合几个因素后确定的“最优解”。
至于由正确啮合条件衍生出的我们平时用的条件: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
完全是基于标准(压力角20度),从工艺简便,零件互换性角度出发考虑的。
综上,LZ的探索精神可嘉,所说的大压力角提高承载能力也是对的。但这些都是前人在制定标准前就考虑过的,并且为了方便通用才有了“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的条件
所以说LZ的考虑欠妥。 LZ在齿轮论坛里的帖子我也看了,LZ的这种探索精神值得学习。
LZ有不同意我观点的地方,欢迎继续讨论。 另外我认为,提高齿轮传动装置的性能有两条途径可作为突破点:
1 改变齿轮的齿廓形式,开发出新型高性能的齿廓曲线(渐开线、摆线、圆弧曲线、余弦曲线等)
2 改变齿轮的结构形式,对机构配置等进行创新。
LZ提出的改变压力角的方法,相当于只是改变的渐开线的参数(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基圆的大小来改变渐开线的弯曲程度),是一个参数优选的问题,而这个“最优解”已经由标准给出了。
退一步来说,改变压力角可以提高其性能。但为什么不做成两个齿轮压力角同时变化呢。
两个齿轮“模数、压力角不等”和压力角变化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呀。 原帖由 刘景亚 于 2008-10-21 12:03 发表 http://bbs.cmiw.cn/images/common/back.gif
LZ的这个公式是没有问题的,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是法向节距相等,而法向节距又等于基圆节距。
只要满足这个等式就能正确啮合。
并且模数和压力角不等的啮合现象,也已经用在了齿轮的加工生产中,这早就有了定论。
...
文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