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子61961 发表于 2018-10-28 03:39:53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4:U桑和董君之一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8-10-28 04:42 编辑


我们公司有一家客户,在广州附近,是一家日资企业。
在这家公司里,有一些日本人在公司里长期驻在,
其中有一位日本人,负责技术方面,我和他聊得比较多一些。
在这里把他的名字用U来表示。

我每次出差去那里的时候,下班后一般都会和U桑一起去吃饭,
U桑和我年龄差不多,所以我们比较谈得来。
每次和他聊天时,我都会有一些收获,聊天之后我会做一些记录。
当时的聊天内容,也在这里整理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Section 1.
在U桑的手下,还有几名中国人员工,
我去他们公司出差的时候,也见过其中的几位,
他们当中,有些人表现还好,有些人表现一般。
其中有一个技术助理姓董,在这里称之为董君,
今天准备介绍的,有很多是关于董君的事情。

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U桑,你们公司的董君,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
那个时候,董君刚跳槽到他们公司,进来不长时间,
我在工作之中与董君接触过几次,感觉他做事情有一点不牢靠的地方,
我想听听U桑会怎么评价他。
U桑回答我说:董君不属于“记事情较快”的类型。

U桑说,有些东西给董君教过一遍之后,
过一周再提起的时候,董君就完全没反应了。
这是比较麻烦的一点。
听了U桑的话,我说原来如此,我也感觉到了,
上个月我来出差时更换过一些零件,当时他也在场,
这次我再来的时候向他问起,他却连零件的中文名字都忘了。

在这之后,我与别的朋友聊天提到这件事时,
她把这种情形,总结的说法是:“不走心”,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刚进到一个新的公司里,许多新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
第一次第二次可以教给你,但是如果几次之后仍然没记住的话,就不太好。
有的时候,是你在努力,而没能掌握,这个尚可以谅解,
但是如果看不出来你努力去花心思的样子,那么就不太好了。

同时,从U桑的话里我总结到了一点:
一个员工在新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
一个被期望的能力就是“较快记住事情的能力”。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提及我们有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能力,
但是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已有的知识不是很重要,
而是,眼前的知识点和信息能吸收多少,是一个被注意的事情。

回想起来,我在日本最初进入松下公司工作的时候,
开始时是有一位和蔼的上司带着我进行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参加聚餐,
上面的部长,向我的上司问起,新来的子子君怎么样,
当时我很好奇我的上司会怎么评价我,
那个时候我上司说的就是“这家伙记东西挺快”,
算是夸我吧,我至今记忆犹新。

所谓记东西较快,现在想来,应该是有两点,
一个是:上司说过一次的东西,下次再提起的时候,能够复述出来。
一个是:上司介绍一个新知识时,用较少的时间,可以准确地理解。

对于第一点来说,对于一些知识点,
上司也不会使特意强调说你把它背下来吧。
我们在学校里读书时,很多知识点是“摆出来”让你背诵,
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是没有那种特意的提示的内容的,
每天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有时候做完就完事了,
即使教你一些东西时,也不会特意加一句,你把这个背下来吧,
都是需要自己去留心去总结。
如果不去注意回顾总结,就会导致变成,
“日子像流水一样过去,手里没留下什么收获”的样子。
那么再次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忘记,在上司看来就会被减分。

对于第二点来说,对于被传授的时候,对于对方的话语,
应该是尽力向着“对方的传授目的”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到东西。
如果总是去想着去质疑,而导致将话题岔开分散,这样就不够好。
这个事情举例就是这个系列第六话里面的Y同学,
当时给他和T桑讲蓄能器的知识,但是Y同学提了一些问题,
但他的问题是把话题岔开的,
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思考,但是对于传授的过程,却并不是很好。

还有是,对于一些知识点,先把它接受收纳过来,
然后再逐渐回味消化,去体会其中的因果关系,才好一些。
另外就是态度问题,如果表现得谦虚一些,
让对方教过一次后,觉得再给你传授其他东西也不至于有抵触,
这样才可以被传授更多一些东西。

所以,在初入职场的时候,
一方面,特意教过的东西,要去记住;
没有特意强调的东西,也应该去用心去记才好。
一方面,如果有被传授的机会,要努力对待,
将被传授的过程变成一个让对方感觉良好的过程,这样会好一些。

Section 2.
接下来的谈话里,U桑评价董君的时候,提到一个日语俗语,
我第一次听,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就换种说法给我解释了一下。
U桑说,在向董君提问的时候,董君的回答风格是:
把他自己知道的事情,多少和提问有点关系的事情都说出来,
但往往说了一堆事情,却没有答出想要的东西。
我说,原来如此,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

有一天下午,我给他们办公室打电话,董君接的电话,
我问他,U桑在不在,
董君说,U桑上午开会去了,是有个日本的大客户来谈事情。
那我问,U桑下午还在陪客户开会么。
董君说,客户开完会中午饭后出发,好像是去花都广本了。
我再问,那U桑跟着去了是么,
董君说那倒是不知道。
我也很困惑,
我心里想,你不知道就直说就好了,
即使直说我也不会诘问你,
你绕这么多圈子,都是和我无关的事情。

还有一次我问董君,我们的设备预计什么时候运到现场,
董君说,这次的设备,在广州海关耽搁了一点时间,做了好多材料才放行,
然后因为木箱尺寸较大,属于超标货物,
所以根据道路交通法,白天不能上路运输,只能晚上运,要多花时间。
我说,那到底哪天可以到呢,
董君说,估计要三五天吧,具体得看运输情况。
我说,那运输公司是怎么说的呢,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安装人员哪天到达现场比较合适。
他说,货物哪天到达这个他也说不准,运输公司还没有消息。
我说,知道了,稍后我再确认一下吧。

这个应该就是前面U桑所说的那种谈话状态。
回答问题的时候,
把和问题有点儿关系的事情都泛泛地说起来没完,
这种做法,分析其心理,或许是这样的,
自己不知道答案,
但是毕竟是与其自身有关的事情,
如果直接说“不知道”,
那么给人的感觉不太好,是难为情的事情,
所以就说点儿有关系的事情,来表明:
自己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多少还知道点东西。
但是说了一些貌似相关但是没有结果的信息,是不好的。
谈话不能回答出重点,会导致交流效率的降低,之后还是会被减分的。

关于董君的回答问题,另一些被注意到的事情是,
回答问题时,应该是去猜测出对方的问题点,猜出对方要问的是什么东西。
有针对性地去回答才好。
另外就是,不要单纯的罗列事实,陈述事情做不下去的因素,
而是在表达最后要有个总结,提出,怎样做才能将目的实现,这样才好。

有一次在现场进行工事时,突然需要一个钣金件,
我画了张图纸给董君,让他帮忙找地方做一下,
结果他看了看图纸,对我说,他说这个东西不好做,
又说5毫米的板不好折弯,又说那个零件焊接时偏差很大,
又说就一件货物厂家嫌少估计不能愿意做,又说12.9的螺栓不好买,
东拉西扯地绕了一大圈,
我说,你的结论是什么,到底做不做,
董君不说话。
我说,东西不好做我也知道,问题是我在上海附近能做的件,
    在广州附近找个小厂弯一下焊一下应该可以吧。
后来他说找厂里的钳工问一下,结果一个下午就弄出来了。

当然了,我是求人办事,嘴上还得谢谢他。
只是这种表达方式我觉得有点在意,
他说了几个困难条件,目的是表现出“他知道这些特殊的知识点”,
但是问题是,说话最终要有一个结论,
单纯地罗列出知识点,却没有结论,是不好的,
另外,所谓做事情,就是向着“成事”的方向去努力,这样才好。

Section 3.
有一天在工厂里休息的时候闲聊,我和U桑,还有董君都在。
谈话中提到了小松公司的设备,说大概要多少钱,
U桑说是要一亿日元,然后我说那折合人民币要一千六百万。
U桑也说是,差不多要那么多吧。
这时董君马上打断我们的话,说你俩算的不对。
我又心算了一下,说要那么多的。U桑也说应该是的。
然后董君继续生硬地说,不对没那么多。
然后我和U桑看了看,觉得董君态度不太好,就把话题岔开了。

晚上回旅馆后我回想了一下,董君当时为什么那么情绪高昂,
仔细一想,我只记得了一个系数16,忘了是乘还是除了。
实际应该是除法,也就是除以16得到六百万才对。

董君当时是对的,但是他的方式不好,
一个劲地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反而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这种事情,当时如果能够拿出来一个证据,来让对方了解并信服,那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就简单陈述自己的意见,
    如果不被接受那就不再继续,也是次善的;
但如果没完没了地生硬地去说,却没法让对方去理解,
    那么对事情对自己反而是无益的。
即使你是对的,但如果方式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减分。

Section 4.
有一天和U桑一起吃饭,谈到日本的公司,他提到了一个说法。
日本公司对于新入员工的期望,有三个三:
进入公司三天之后,记住周围的人,把名字和脸孔记住。
三个月之后记住公司的情况,主要指公司做哪些事情。
三年之后记住工作的流程,包括整个组织相关部分的关连协作方式。
这个观点比较新颖,我是第一次听说。

U桑提到,会社里的新入社员,要去做“接电话”的事情,
办公室电话座机响铃后,要求新人先去接电话,
通过接电话,听取来电话的公司和客户的名字,
然后转接电话给同事,来记住办公室里周围的同事,
是这个目的。

U桑提到,在公司里有些人会认为:“只要自己搞好了技术就可以了”。
但实际上,应该被重视的是communication,
横向的“联络确认协作”,以及纵向的“报告联络相谈”,才是更重要的。
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
我也算是在北京前十的大学毕业然后进入日本前十的大学里读书,
曾经觉得自己是有点小聪明的,
但是在去日本之后的留学打工生活之中,
经过无数次的被训斥与自我反思,我逐渐意识到,
所谓的“头脑良好”,如果仅靠这一点而不注意其他,那么将是不能成事的,
许多工作任务,与技巧相比,更重要的是“相关的信息”和“他人的协助”,
这两点都是需要从周围人那里获得的,
而这些东西,不会自然而然地来到面前,
这些东西,也不会因为你“聪明”所以他们自动来到面前,
这些东西,要靠着“与人交往的能力”或“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有可能换来,
而且是稍微不注意,那么就会出现不合适的态度和表达方式,使事情不够顺利,
因此,要注意修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斟酌改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晓昀 发表于 2018-10-28 11:00:07

感谢子子61961社友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

职场里很多规则和道理没有人会明确提示或者督促你应该怎么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当事人花心思去观察、去琢磨、去分析、去领会。职场里工作能力强的人,都是眼、耳、脑、手并用的人、想明白了最后才是动嘴,动嘴时,还有个说话的时机问题。

子子社友说的总结、归纳的能力,这点很重要!具备这个能力,技术提升就比较快,总结、归纳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消化、整理知识的过程。

职场里很多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但往往是这种小事情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大多数人都不是很在意这些小事情,却不知道这些小事情给自己在无形之中加了分或者减了分。

loveskycc 发表于 2018-10-28 15:19:25

楼主你这个问题就应该和我聊,我可以解答你的疑惑,其实董君这类人在公司里面并不少见,可能国内外大企业还好点,因为文化水平都差不多,我可以大胆猜测董君文化素质不怎么样,没有经历过思维训练,所以东拉西扯一大堆说不到重点~~~当然这类人也不是不可救药,通过培训,多阅读大概几年后可以弥补起来。。。国外做高管很多都要读MBA才可以晋升,就是因为实际上沟通是建立在知识储备差不多的基础上。。。所谓低姿态,在工作中也是理解这样人的难处,他不是故意也不是简单的懒惰,就是知识结构层次还达不到,你要和他合作就要帮助他,如果帮助不了就只能分开,我接触中小企业比较多,这是非常普遍的人,他也不是完全不懂,只是掌握的知识一方面很零散不成体系一方面不够精确。。。

韩寒11 发表于 2018-10-28 20:09:10

日本公司的职场规矩很多,也很受用,特别是对一些新人而言,会接触到很多知识,欧美的企业比较随性,不太讲究那么多,有事就说,没那么多前辈后辈之分,这是去的公司对职场人员的要求

pengzhiping 发表于 2018-10-29 08:29:05

一个团队沟通 协调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系统性工程。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才能更好的工作。

fdrslmm 发表于 2018-10-29 09:16:09

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手不释卷才不慌。

流浪的猫hedp 发表于 2018-10-29 11:33:57

感谢分享,受益良多:handshake

李邈 发表于 2018-10-29 12:52:04

十分感谢,马上要换新公司,正好看到这一篇文章。收益颇多

专业酱油男 发表于 2018-10-29 14:45:31

每次看子子君分享的职场感悟都觉得是一次很舒服的学习过程,无论是为人处世、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都非常受用。

dongyuefeng 发表于 2018-10-29 15:30:36

分析到位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34:U桑和董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