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洋插队花钱小气
本帖最后由 平实生活 于 2015-12-25 16:44 编辑圣诞节到元旦放假,跟好友无事聊天就聊到我们洋插队被国内说小气的话题。
国外工作后,总以为咱这帮洋插队赚的是外钞,就算不阔气,好象也不应该太寒酸才对。近些年回国次数一多,目睹了国内的日新月异,才发现眼下回国可没以前风光了。早些年,出几年洋,就算个人物。现在世道还真变了。回国,人家关心的不是有没有“学识”,是不是学者,而是有没有开什么工厂或公司,做成了什么生意,赚了多少钱。有则刮目相看,可以跟国内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同学同坐;没有,就只好算“洋插队”,赠你一顶“花钱小气”的帽子,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去吧。
不管这些洋插队们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因为财不大,这气也就粗不起来。请朋友吃饭,不要说几千上万一席的酒菜,只要帐单上了三位数,就已经笑得不大自然了,掏钱的手开始哆嗦。国内那些豪客,签起四、五位数的帐单来脸不变色心不跳,相比之下,真是自惭形秽。喝酒嘛,也就知道一个啤酒。都留了几年洋了,这全民皆知的X.O.两个字母硬是说不出来,怪不得人家说我们洋墨水都白喝了。
吃的喝的如此,玩的又如何呢?高档消费场所是万万不敢问津的。斗胆前往观看的,也多是在门口瞄一眼而已。真的到什么酒吧、桑拿、卡拉OK、豪华单间这样的地方去体验体验的,往往是国内发起来的老同学、老朋友做东,请洋插队的铁哥儿们去见见世面,然后大笔一挥:结了。
其实,小气这帽子戴在自己头上还真是有点儿冤。有的人觉得我们手里拿的都是花花绿绿的外钞,这不跟那些大款们一样嘛,就把用来衡量款爷款姐的那些高标准都拿来套到我们洋插队的身上。不要说钱包跟大款们比,连大款的儿子都够不上。回国时听人说起,在广州某高校就读的一个大款的儿子,为女友买起玫瑰来一出手就是以百为单位,这样的“大方”之举有哪个洋插队能够得着?最多也就买他一打吧?花起钱来没有大款们的豪爽劲儿也就罢了,看见带星的宾馆饭店还绕着走。居然还问价,没听说“买的不问价,问价的不买”?真是的,这不是小气是什么?
就象国内的工薪阶层和其他一切既无权、也还没发起来的大多数人一样,洋插队的钱也来之不易。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管是低级打工还是高级打工所得,因为积得辛苦,花得也就小心。对每一个洋插队来说,手中的每一张钞票都有那么几滴血汗,这样的票子自然舍不得轻易出手。就算是年薪五、六十万RMB的高级打工,也是朝九晚五 ,兢兢业业,每周五天干出来的,说不定还得加班加点,搭上个把周末才行。就算是那些已经开起公司当起老板的人,也往往为了多进少出而亲力亲为,早出晚归,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不用睡觉的机器人,要不一天有25个小时也成。靠端盘子换来的钞票就更显得沉重。从早上站到晚上,手顶大托盘嘴说客气话脚下一溜小跑还得挤出满脸的笑容,一天下来,脸上都快抽筋了。
本来在海外的中国人,不管从商打工、劳心劳力,所赚的钱还真是越来越多。不过这资本主义制度还就是毒,愣是凭着几个税法就让这帮人二话不说、乖乖地把四分之一的收入交出去为社会谋福利去了。剩下的钱,除了过日子已所剩无几,哪还敢充什么阔气!没有横财,想抖也抖不起来。
大概是脸皮厚吧,我回国时对这贬多于褒的小气之说并不以为耻。本来小气和大方就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房”在国外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起国内来也轻了很多。真的有了钱,倒宁愿花在其他方面,如旅游度假、小孩教育、个人情趣培养等等。国外文化的这一方面是否也值得我们借鉴?
只要舒心,怎么都好。 难道国内的这种风气是正常的?恐怕没有多少会赞同。血汗换来的钱有几个会一掷千金的?会那样的不用想都知道是什么人。 我每次回老家都不敢谈工资村里人认的死理就是上过大学的就必须比任何一个没上过大学的挣得多得多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本帖最后由 andyany 于 2015-12-25 16:59 编辑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hóng)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guǐ)朱纮(hóng),山节藻棁(zhuō),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ū)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勤以持家,俭以养德! andyany 发表于 2015-12-25 16: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实在是想不明白,从百度上Ctrl+C、Ctrl+V过来这个是什么意思?想说明这位大侠记住了中学课本里的《训俭示康》?还是想说明大侠会搜索加复制粘贴?总有点领导在台上总结2015,展望2016的时候,这位大侠带头鼓掌,然后高喊“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感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