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现在工资4000米左右,夏天加班5000米左右,主要工作是做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夏天忙时也三天二头地下车间,铣床上缺人就上床,钻床缺人就上钻床,数控折弯机缺人就上折弯,...。秋天,冬天就在楼上整理图纸,改型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模具,工装,等等。
我厂的主要产品是割晒机,可以割小麦,水稻,油菜等。可提高产量,减轻晒场压力。有斜胶辊式割哂机,有帆布带式割晒机,今年做的高地隙割晒机,产品销售挺好,去年一台25W左右,今年卖21.9W,相同型号的进口割晒机M100,M155,90多W。机器的作业面积基本一样。割台宽度有4M,4.5M,5M。现在又开始明年的新型产品,通用件生产。 andyany 发表于 2015-9-21 08: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有一个观点,叫,放弃无效社交。
那么辨别有效还是无效,这就要靠眼光了。而眼光是一种稀缺的战略资源。
呵呵,老鹰说的这,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新闻联播 交流就是让自己获得由价值的信息吧。
比如,要是没有998,我肯定不会来这个论坛。 在我看来,自我对外界的准确的分辨能力是一项很难形成的能力。
“信息”只能作为外因,信息的完全透明也并不能保证人的决策完全正确。当然,我们这是站在当下客观的角度,也就是普世价值观的角度来谈的,就每个个体而言,信息的充足,基本就可以保证做出符合自身既定利益规则的决策。
而内因简单一点,可以归结为,每个个体自身的三观。不过想一想我们就能知道,三观也是跟“信息”这个外因相关的。从出生时一片空白,到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这都跟环境信息的导入相关。但是,我认为人本身也是具有“天性”的,即便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对周边信息做出反应。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为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究其根本,相关的信息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标准,而后,其标准反过来用来分别外物,我们所能接受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具有偏向性。
再大家基本三观没问题的情况下,那么谈回交流上来,既然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判断上都或多或少具有偏向性,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任何一个人说的话,都不可能被所有人按照我们的意念完全理解。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变的。首先我们在阐述一个命题的时候,或多或少对真理产生了一些扭曲变形(或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者从自身特定的角度,或者……)。而别人在接受这些信息的时候,必定无法完全从你的角度来理解。那么信息就有偏差了,也可能产生错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所以我们发现,在专业性的知识方面,一个对象的定义都是十分严格的,绝对不会出现歧义,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所以在学术、技术交流上,我们必须要有基础,如果基础不足,或者有误,那整个理解就可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就想我们画图必须要有基准一样,这个比喻应该好理解。
所以,第一点,交流前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听懂别人话的本领,如果没有,就先去找一些权威的可靠的知识去学习一下吧。
第二点,在交流上,话不能说的太死。要留有余地,不是为了给自己的错留下退路而是为了让他人更准确地理解真理。同时避免非重点的语言,言多必失。
第三点,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讲,再结合社区存在的意义上,我们要选取对自身有益、有用的信息,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发生分歧记得求同存异。从这个角度来说,伸手党可谓做得最好。可能比较极端,不过也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几乎没有出现过伸手党因为没人施舍就闹不愉快的吧?因为他们目的性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第四点,从接受者的角度,得到信息以后要有自己的思考,最上者,是得意而忘言,然后可以的话吐出一些自己的象牙,也好给大家拾人牙慧的机会。
说的就这么多,基本上都是基于社区学术交流的角度来谈的,如果个体包含情感的交流万万不是这样。亲密的爱人之间用这种交流方式的话,感觉都要疯了- -
月不西沉 发表于 2015-9-21 16: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我看来,自我对外界的准确的分辨能力是一项很难形成的能力。
“信息”只能作为外因,信息的 ...
又回头看了一下鹰大写的关于“真、假”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辨别真伪的话就这么两点:
要么你有真学卓识(也就是有判断基础),自己想一想就能得出判断,别人当然唬不了你;要么,多方打探,综合考虑,即便是假话,我们也有道是空穴来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许会更清晰。
小马过河的例子也告诉我们,除了自己没人是绝对可靠的~~
看不透啊 老鹰总是让我能产生思考的动力 来旁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