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6998 发表于 2014-12-30 12:02:39

国内工业企业,为什么很容易就被‘闷住了’,

谈工业,尤其有外资参与的条件下,为什么国内工业企业很容易就被闷住了?

我常给人家讲这个道理,你怎么才能不被闷住呢,就是你必须坐人家那格子里去,公司外间有咖啡间,一毛一杯的热咖啡,端了咖啡回来,去资料室,把推车拿过来,在分类项下把资料夹子都抽出来,堆到车上,推回来,

先看现在的‘成品件图’,最后一次修改,假如5年都没改,就说明历经几十年都该改的改完了,假如有密集的修改,说明这个工艺还没有最终稳定下来,就一直向前追,追到1920年,你就会知道当年怎么确定的锭子,历经多少次才确定下来,这之间经历了‘约翰公司’,‘盖茨公司’,他们都倒闭了,一直到现在的‘老李家’,你假如就不知道这个过程,你要摸索一辈子,都不一定有戏,

   今天,在许多场合,俺一听人家谈‘超越’,谈‘站人家肩膀上’,俺就笑,哈哈,给你合同,出事儿你赔,你敢吗?红毛就敢,这就是差距,

   今天的中国工业,不仅要知道第一句怎么说,要敢说到第十句,因为洋人能说到第20句,

jaaxi 发表于 2014-12-30 12:05:59

沙发。这些资料去哪弄啊?八爷。前辈的经验都自己留着了。

雪上飘 发表于 2014-12-30 12:16:16

没有资料啊,全靠自己摸索。死磕加死侃!

srt123 发表于 2014-12-30 12:17:58

这样说的话,只能去把人家公司买下来才行了

xlf63 发表于 2014-12-30 12:20:31

本帖最后由 xlf63 于 2014-12-30 12:26 编辑

积累,沉淀
国内没有这个对资料留存的习惯.
很多家伙多是只知道实物的重要,对资料性的软实力根本不重视.再说也有一些企业有资料,但设置了门槛,想看的不让,能看的不想.呵呵.
而后随着人员的变化,一些前因后果就不明白了.后人只能不断地重复前人的试验....

拉斯特 发表于 2014-12-30 12:28:37

很多欧美的公司花了大量钞票做了资料管理系统,比如图纸号R00代表最初的版本,R01代表第一次的更改,还有R02.......,背后还有详细的说明,对我触动很大。

dongst 发表于 2014-12-30 12:37:50

还在基础阶段,资料都是国外的手册,一大叠一大叠的资料,都怀疑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看完。有时又想,就算看完了又能如何。但是自己是入迷了的,有时间没时间,都喜欢看看想想,喜欢了解为什么。
现在回过头来,想以前单位的系统,光是那套抄德国人的液压系统,单位里压根就没人玩通透,也没人跟你说怎么玩,都是摸石头过河。翻到了国外的资料,对于液压系统各种故障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讨论,真是热泪盈眶,为啥大鼻子30年写了成百上千篇的实例,给后辈积累了这么多,而我们的积累,还在不知名的美丽的梦里。

拉斯特 发表于 2014-12-30 12:42:16

我现在就形成了自我整理资料的习惯,自己的设计资料,处理的案列,全都分类放好,不会的就问,都不会的就记下来,看书与资料,再来尝试解释,直到自己理解。同样论坛上的案列,也是记下来,琢磨。随着是水平的提高,再翻开之前的资料,是否有新的认知。

houbaomin0620 发表于 2014-12-30 12:53:59

本帖最后由 houbaomin0620 于 2014-12-30 12:58 编辑

洋人的所有技术资料都有很好的保存,我今年参与一个设备的改进。最早的图纸是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1941年,有公司创始人设计的。历代机型所有改进部分都有详细的说明。

qf911 发表于 2014-12-30 12:56:04

知道又有什么用!挽救不了当前的工业。当年的国企私有化以后,里面的图纸都给私有化,带到自己的作坊里。到现在,要出设备了,拿出来用。明明有不妥,也不改,捂的更紧。那设备小日本都淘汰多少年了,只出口到非洲。

三分天下就很适合当下的国情。不这样就彻底沦陷!不正规的小企业都死了更好,假如领导们有当年的南棒领导那样的明举,坚持两代人,说不定可以焕然一新。

能改变的只有个人,多多学习。作为年轻人,向八爷学,指着一颗螺丝钉能讲的明明白白,铆足体力脑力,早日独立玩整体项目。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国内工业企业,为什么很容易就被‘闷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