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公司流程中的一个小螺丝
前些日子有社友发帖,关于成为大公司流程中的一个小螺丝的话题。客观的讲,就像一台机器一样,需要无数螺丝,有的用在关键位置,承受主要载荷,有些用在外观件上,装饰门面。
诺基亚暴力裁员的时候,前老板曾在微信圈转载了一篇文章。他的本意应该是提醒大家,不要像诺基亚员工那样“人浮于事”啊,要有危机感啊。
那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很多员工被裁的时候在诺基亚已经多年。诺基亚作为一个成熟的公司,把每个人都细分在很明确的一个小方向上。往好里说,你是这个微小方向的专家,诺基亚当年作为全球手机老大,你也算这个小方向世界级的专家了;往另一个角度说,除了这块,你什么都不会了……
事实上,我在加入社区以后,在去年的某个时候,同样感受到了类似的问题。在我们那样的毕业生向往的大公司,拥有一笔“有竞争力”的起薪,干活逐渐细分,每个人就管自己一个摊子。如果想就这样一辈子,也挺好的,有些岗位如同诺基亚一样,只有大公司才有,甚至只有这个公司才有。
但当我来到社区,看到各种技术讨论的帖子,很多时候感觉自己似曾相识,那是多年前本科课本略微提过的内容,原来真的那么有用。
热处理,自从大二上完课,就只停留在记忆中了。现在设计都“参数化”,“模块化”和“快餐化”了,有事打电话,问供应商,看样本就够了。
液压,记得大三时液压老师是个女老师。她喜欢第一节课讲课,第二节课在那里探讨是不是该读那个博士。毕竟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10年后聚会是从千里之外开大奔来赴会的,回家的时候面对的是敞亮的别墅,自己回家面对的是教职工筒子楼。不是去年参加害怕伏枥的升降小车,快速提升和下降阻尼的问题无法解决,老先生建议学习液压;不是看到陕汽在西安20万年薪招不到玩液压的;不是998说未来我们是要请“三哥”来调液压。我估计这辈子很难拿起液压书本了。
社区里销售多,其中有比较积极的销售自己建了“机械设计精英群”。在群里我发现有的家伙,专科毕业,在机械装配调试维修一线干了12年,在他33岁的时候可以月入15k,税后的,还不包括公积金。而我的收入一直处于“高开低走”的状态。事事都有其原因,我和那家伙侃技术,几句一对侃,确实不如人家知道的多。尽管我知道很多他不知道的,但那些都是我们公司才会有的,在社会上不是硬通货。
记得3年多以前在公司轮岗的时候,一个机械出身的家伙做了“卖你斋儿”。我和他谈技术他一脸的不屑,他首先问你做过几个“设计变更”流程。在他眼里,我当时所谓的技术经验,他听了只是笑笑。现在想来,当时他想“你才干几年,有个P的经验”。后来又干了几年,后来的“卖你斋儿”心血来潮问我啥叫“专业”。技术出身的我,记得当时和他就谈了热处理。“热处理!”卖你斋儿当时惊愕的表情估计我这辈子忘不了了。机械里居然有叫“热处理”的词汇,这应该是当时老板的反应,尽管他在小鼻子那里拿到了博士学位,“热处理”是啥?看998的帖子有些中毒的我,当时就跟他讲了AL6061,我们每次图纸标注都写,为啥美国鬼子来了让加上T6。但这并不给我加分,让老板当众露出破绽,不是智商问题,是情商问题啊……
没有硬通货,和老板提加薪和升职那时扯淡的了。
有时间,和同事聊天,很多同事都说自己被定型了。所谓定型了,就是只会某一块儿了,别的都不行了。今年早前我发帖在外企需要的软实力,硬实力。当时我正在走一个流程,中间遇到一个状况,一个备件,适用于两个设备,其中一个是移动设备。设备的振动测试还没有做,按说不能加到移动设备的BOM里,但这个设备的直接上级装配同时适用于静止和移动俩设备中。当时静止设备急于发货,移动设备要等振动测试。我的老板就想了个有点风险的方法去走流程。其中批示的时候,项目组的一个卖你斋儿说“我同意你的逻辑”,但他就是不亲自批。批了将来出问题就有他的。他说同意你的逻辑,是为了担心影响进度,从而另一个方面出现风险,责任找到他头上。如果这时相信他支持自己,涉险找别人批了,那风险就自己承担了。没有硬通货,就得玩这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所谓的“政治斗争”
为了避免被定型,或者说已经被定型了。就像自己已经被打造成美制螺纹的螺丝了,用在卖往中国的机器上。将来即使卸下来,也不能用于国产的机器上。有时我在想,我是那个不可或缺的螺丝吗?还是外观件上,将来降成本,cost down,可以删减掉的螺丝?这是一个问题,5年之后很可能就是危机。
今年跑了一个同事,那同事很牛逼,北大本科,美归硕士,学得一手好力学,操一口标准的五大湖美式口音英语。但他被用成螺丝,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我和他开玩笑“你本非池中之物,奈何被养在浴缸里,我等池中之物,被养在金鱼池里也就算了”,呵呵。那哥们很郁闷,虽然偏离了专业,虽然数年不得志。但他在工作时有段时间和鬼子打交道,把鬼子的优缺点摸个底儿透,然后回来教国内供应商,干的比鬼子漂亮。
后来他有把苹果外壳的工艺摸个底儿透,什么材质塑料,什么百分比,怎么加强,工艺顺序如何。都搞明白了之后,在年终自评时,他给自己所有选项都给“优异”。老板给不给加薪提职吧?不给,他今年拿完年终奖就跑了,工资double,新东家提供一个月星级酒店住宿帮他适应新城市的生活。有点硬通货就是牛逼。
其他同事,依然有抱怨者,“如果有从来一次的机会,我绝不学机械”。他们设计的东西都是外壳,有技术含量吗?貌似吧,都在供应商那儿呢。什么拔模斜度?交给供应商吧!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呆侠说的,一个会侃的销售可以干死一片工程师的情况。按照这种逻辑,前些日子做塑料件结构设计的时候,确实供应商一个销售的小姑娘,上来就告诉我,壁厚改成1.5~2,要不会出什么什么的问题。我问她为什么,她侃侃而谈,振振有词。但那样强度不够,刚度也悬。翻了两本注塑书,极端情况下,ABS+PC是可以干到4个厚的,但处理上有难度。有难度,供应商就是干不了。装作很有经验,和他们技术对侃几次后,他们妥协。他们想办法,现在东西也开始小批量了。
一台机器,总需要各种螺丝的,问题是,是不是够值钱,够关键的螺丝。职业经理人的天职是让机器运转正常,他的目标就是把你打造成合格的,不易脱落的螺丝。对他,你就是个资源,要能随时替换,又不能随便脱落的,只懂一点,只在这点钻是最理想的。对自己,如果有更高的期望,则需要突破这个障碍,还TM得暗中的。
职场上有个名词叫“单能工”与“多能工”,或是另一种说法为“专才”和“通才”,
路上各有各的风景,要走哪条路在于自己的双腿,而老一辈告知俺们“艺多不压身”也传下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自己的抉择自己种的因,终究自己要去尝那个果。 老话说的“多面手”,谁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呢? 但是现实很残酷,1天24小时,学“专”1个方面可能需要你6~8小时,还有什么时间学别的啊!
哎~~ 2/8法则,运用到学习机械上。 楼主写的真好!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才这么点回复?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吗?
那我就再多说两句:
我回济南了,虽然还是原来的公司,但是熟悉又陌生,许多的生面孔。班车上,我也不怎么和别人交流,别人也不怎么和我交流,个个都是抱着手机看小说,津津有味的样子。可是我在做什么?我在上中国机械社区,我在看帖子解答问题,在学习机械。我从来不屑于那些什么穿越修炼之类的小说,也看,只是在累的时候随便消遣一下。
现在设计部门活少,闲的蛋疼,大家都在考一级建造师。或许确实能挣钱。但是我呢?我在学习solidworks,我想目前建造师对我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我也很缺钱。但是三维的需要比较迫切。如果我不这样做,我的下场可不是一个装饰螺丝钉那么简单,应该是将要锈死的螺丝钉了。
前几天电脑坏了,笔记本借给领导了,我不能画三维了,想了想我继续学习材料力学,因为今天早上看帖子,998大侠的关于压力机校核的论述没看懂。虽然一年来材料力学也看了好几遍,总是还不得要领。
这些,也是社区给我的,社区让我成长,让我有危机感。
而那些甚至上班都看小说的人,大约或许可能也有他们的“路子”吧。我们小老百姓,只能埋头苦干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才这么点回复?
佩服啊,如此经典文章,果断保存下来。 水水5 发表于 2014-9-4 1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才这么点回复?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了吗?
那我就再多说两句:
我回济南了,虽然 ...
年轻人能注重学习就不错了,从普通螺丝钉-镀锌螺丝钉-不锈钢螺丝钉,一点一滴的成长,镀金。 喜欢在班车上用“拓词”背单词的怎么破 = = LIAOYAO 发表于 2014-9-4 08: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职场上有个名词叫“单能工”与“多能工”,或是另一种说法为“专才”和“通才”,
路上各有各的风景,要 ...
多专多能,非专业的人认为费用是合在一起计算,而赚得少,单专一能的反而赚得多。兄台;在这种社会踫上这样的人你怎么处理?而俺本人不想挖“坑”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