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真不如美国勤奋——宽进严出的美国大学
每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束之后,网上有很多中国网友,都在愤愤不平,说就是因为美国的军事政治强大,所以评选委员会迫于压力会给他们评上很多,而我们国家人很聪明,却总是离诺贝尔奖很远,太不公平了。还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了,却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却得不了经济学奖,太不公平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智慧勤劳勇敢。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国内教育界总是在提改革高考制度,我们的高校应该实行西方那种宽进严出的政策,真正到了美国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宽进严出,也认识到了我们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
在去美国之前大部分国人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什么的。感觉美国的教育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而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次,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比中国还应试,美国的学生平均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不能比的。
在国人观念里,大学作业是可以不做了,严格说是不会的可以不做的,因为老师不收,大家在家只要努力做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所以作业都是良心活,好学生都自觉完成了,实在不会的就放着。
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而且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题你要是不会做,你不写,或者写错了,你就不得分,最后就会影响你的总成绩。在中国是,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因为从高中以后学得就比较难了,作业有不会做的很正常,老师是允许的。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去自己去问老师,老师不会在课上给你讲的。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这样每周的作业都相当于一次考试,因为得的分数直接影响你最后的总成绩。
最后总成绩按照ABCD给你评分,90-100评A,80-90评B,70-89评C,70以下D或者不及格。本身不及格的线就比国内60分提高了。而且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一项成绩要求就是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B,否则下学期你就留校察看,如果再不行就被开除了。也就是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80以上。
我考完GRE以后乐观的认为我把天下最难的考试考完了。以后什么都不怕了。结果我来了美国上课以后发现,GRE考试相对于现在学的这些东西简直太简单了。在美国没有人去炫耀GRE考试成绩,他们认为这个不足挂齿。就在这个难度下,要保持科科80以上是个什么水平?这个水平就是美国硕士研究生的最低及格线。低于它你就可以考虑回家了。
而且我估计了一下,难课程如果都保持80分左右就不错了,所以最后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大部分都是B,然后如果都是B的话,只要有一科是C,那么平均就是B以下,那么就可以走人了。而如果得C的这一科是因为平时考试和作业都是刚好80分或平均刚好80分,恰好有一次作业得79分(在中国,如果比较难的课程这个成绩也算是好成绩了),那么这一门课可能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80以下,造成最后这门课B以下(或者说C),如果恰好其他课又都是B,那你很有可能平时表现都不错就因为这一次作业的一分而被开除走人。
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那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3-4道数学或物理大题,每道25-30分。但是因为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用出,就考一篇作文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有阴影的。第二是引入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选择填空题。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美国那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因为现代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保罗萨缪尔森以前是学物理的。
说道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的很痞子。
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时生活的写照。真是赤裸裸阳谋。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是大学校园,美国学生说他们高中很简单):每个校园里走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等公共汽车或者做公共汽车上,也在看书。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也在看书。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就是整个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好学生的聚集地,美国学生学习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中国的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真实学生却在积极模仿美国电影里的东西。
我们想想我们大学里图书馆的机房和其他机房实验室在干什么:男的在打游戏,女的在上网聊天。有的写得某系重点实验室,进去后居然人们在联机打红色警戒。当时他们喜欢打这个游戏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走,去那个系实验室联游戏,然后所有人就跟打狼一样浩浩荡荡都去了。
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管理不严。我想如果你在美国的学校机子上打游戏,基本就可以准备回家走人了。第二,即便是让你打游戏,就按照我上面说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你有时间打游戏吗?
这个使我想起了中国有些人喜欢在星巴克咖啡屋里装,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属于消费比较贵的,我记得一个杯咖啡几十元人民币,我吃过一个冰激凌好像40元人民币,因为中国大部分人消费不起,就这样被一些人很崇拜,天天到里面装“小资”,美国那边咖啡是给普通人喝的。
接着说美国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卖星巴克的地方看书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业是真写,不是装的。
我们国内大学本科的的微积分,第一学期学的是一元变量的,感觉还行,主要是练习求导数和积分的基本运算训练。第二学期学二元变量微积分,感觉就比较难了。来了这里发现经济学是研究多因素的问题,n元变量是家常便饭,所以所有的微积分都是n元变量。这个就比较难,以前二元的还可以画出图像帮助理解(比如求极值可以看曲线的凸凹),n元的完全是考抽象的推理来运算了。
美国那边有一点在数学上和国内教学不同,就是他们先教线性代数,也就是矩阵的运算。然后再学微积分。而国内是先学微积分,后教线性代数。其实看一看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先教与后教的顺序,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数学的教学水平。因为我们先学的微积分,所以微积分最多也就局限于2元的微积分学。多元的没有矩阵基础,根本无法进行。而美国的先教线性代数,把矩阵学会了,微积分就可以直接学多元的了。(美国人酷爱线性代数到了痴迷的程度,所有问题能用矩阵解的都用矩阵解。连很简单的方程组都用矩阵解)。
国内的一元二元微积分也讲了求无限制条件的极值和有限制条件的极值,只不过都是一节带过,而且很不通用。美国讲的是一元n次函数求极值的通用判定,多元函数无限制条件求极值(海赛矩阵判断二阶条件)多元函数加n个限制条件求极值(海赛加边矩阵判断二阶条件),多元函数求极值加n个不等式限制条件(库恩-塔克programing判断法)等等。其实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他们对全导数和全微分的理解和运用。
但是你要对这种抽象的符号函数的每个变量都求出导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就要用隐函数列方程组(我本科对隐函数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没想到还能这么用),你首先要对全微分或全导数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理解,然后才能写完整全微分,之后用隐函数列方程组,不过这时你就会发现,你的草稿纸简直不够用,都是nxn元的,会拖很多,很长。最后列出后,用矩阵解出就可以了。还有微观中的证明题,比如对谢泼德拉马定理(shepherd’slamma)和罗儿定理(Roy’sIdentity)的证明,你要是不能很好理解全导数,你就跟不做不出来。
这些数学还是不是最难的,主要是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用。我相信国内研究生数学应该也学这些,不过可能不会理解这么深,因为没有人逼你去疯狂做题和不断考试。
补课这个词在中国只有中学才有,而且一直被大家所诟病,认为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地方教育局都在查学校私自给学生补课。美国这里居然是学生要求老师加课。尤其是在考试复习前,美国学生都要求老师加课。我这个人自学贯了,很讨厌老师加课占用自己的时间,不过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值得赞扬的。
说到Gauss编程,这个语言是一个专门运算矩阵的专用语言,所以被统计和计量所广泛应用。这个除了矩阵运算很直接外,其他很c语言差不多。编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比较难,因为国内计算机教育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由于我以前就酷爱编程,所以上手很快。最开始整理数据都是用excel人工整理,后来有一次和一个美国学生探讨问题,发现他gauss用的极好,都是用gauss的程序直接控制和整理数据,于是我也下载了一本gauss的书,一边看书一遍就把gauss掌握了。最后完全是在gauss中处理数据和运算了。这也是我唯一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的乐趣。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对我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们国内,只要考上了,就都能毕业,所以看这个人厉害不厉害主要看他考这个学历时的考试水平。我国高考参加的人最多,所以竞争最激烈,所以最能体现人的水平,所以名牌大学的全日制本科对我很有威慑力。但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人就少了,而博士,参加的人就更少了,博士一般混5-6年就毕业了,没有听说过在国内上博士有人学得要死要活还不能毕业的。所以博士对国内的一般人来说感觉不是那么有影响力。
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有博士学位的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因为博士教育还是这个教育体制,只不过博士比硕士要求更高,硕士是要求平均B以上,博士是要求平均A以上,也就是全A,即所有学科不能有下90分的,而且学得更难,考试也难。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我们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对高中的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但是大学学的东西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了几个名词,剩下的什么都没有。但是企业不是靠耍心眼,小聪明就可以成功的,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我们大学的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几个能拿出真本领的?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肯定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别人都用模型计算,就你不用,凭感觉,那肯定破产。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必然破产,甚至用了模型如果用错了,也会破产的。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聪明,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的控制芯片,内存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日本韩国公司造的,中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乎全市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因此企业赚的钱都是很少的部分,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子产品不能和国内的农产品,普通小商品一样有适合中国人的价格,而电子产品一般都是和美元国际价格接轨的。因为成本降不下来,产品的主体成本,是外国厂商定的,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20%的利润,所以降价空间很小,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 造成这个情况的根本原因上是没有核心技术。为什么没有核心技术?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
对比中美的高等教育,可以做一个体育上的类比,确实有一种像美国NBA与中国CBA的差距,美国NBA打不上比赛的人,到CBA来就可以成为得分王,而且和中国第二名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我们的队员都是有点望尘莫及的感觉。但是如果说体育运动和人种有关,黄种人的肌肉结构本质决定了我们不如美国黑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完全是我们认为可以控制的,对自己的大学生要求严一点,不会造成什么损失的,为什么我们不改呢?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仍然是是停留在靠学生自觉的基础上,再加上我们高等教育要求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导致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技术工作中有所作为(主要是跟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说,多少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建议。我们最能控制的,也是在整个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过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老师只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好多都破罐子破摔了),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
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因为经济和各种制度再好,也只是社会发展的外因,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而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推动作用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最前沿的科技进步是要靠优秀的高等教育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而我们就是在这个最关键的一步出现问题了,
我们一直在讨论东方与西方的差异,说西方人享受生活,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东方人勤劳刻苦,休息时间还工作。东方落后西方是因为我们不注重休息和享受生活,等等等等,总之,我们找我们不如西方的原因时,往往归结到我们和西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太勤奋了,结果还不如西方懒惰的人搞的好,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习西方那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但事实恰恰相反,其实中西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绝大多数真理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国的高等教育的成功应了那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点评:
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换来的。
一直是管中窥豹,学习了。 中午也刚看过。 不错,学习了,中国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啊! 看了这个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工程师那么厉害 中国大学里是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努力,但这代表了不了全部。都看不到很努力的那三分之一?
美国人干什么事都用数学计算、建模。这跟人的思维习惯有关,没什么优劣,不要老认为人家的是好的、自己的差的。中国厨子加调料没有一个上称的,也没有一个在加的时间上掐秒的,中国美食就差了?崇洋媚外的人写的不客观。
古代一个老先生有两个学生,喜欢其中一个却不喜欢另其中一个。有一天,他看见他不喜欢的学生趴在书上睡觉,他立刻大骂,读书的时候睡觉,真不学好。一回头发现另一个也在睡,就说道:看看人家,睡觉的时候还在看书。
结论说的没问题,但内容却过于崇洋媚外了。 {:3_65:}亲身亲历的都不一定真实,道听途说更不能代表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死理儿,为何看别人是怎么学习的这种无用功呢? 国人经常自娱自乐,别太认真,国人觉得自己数学都好,你给他个模型写写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根本写不不出来,
假如数学真好,玩‘轨迹’,玩路径,早就世界一流了,何必买鬼子的东西?
经常有不服气这个,不服气那个的,把鬼子东西给他玩,不会,说啥‘我只是不懂洋文,假如我懂洋文,比鬼子厉害’,
俺说都给你翻译过来,让你全中文玩,到这时候,说,我不是那个专业的?你是啥专业的,
我经常跟人家说,北京无数外企,你行,随便开个门就有月薪几万块,何必漠漠唧唧受个小老板的气,根本没有必要, 2266998 发表于 2014-3-11 16: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人经常自娱自乐,别太认真,国人觉得自己数学都好,你给他个模型写写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根本写不不 ...
请问大侠怎么能敲开那个门呢?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4-3-11 23:43 编辑
对于国外的大学,俺对日本了解一点。感觉是,日本大学里面,有超过一半的大学里,大学生达不到主帖中说的美国大学那样刻苦。国立大学算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了,感觉课堂只是泛泛而讲,还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看书写作业,挺累的,说不上好不好。那个时候觉得,老师如果讲得再明白一些,会有更多的学生收获更多更充实。但是有时也会觉得,给你讲得太细了,对你学习没有帮助。微妙的balance。看完这篇主帖,回想一下日本的年轻人状态,感觉日本想要脱亚入欧还是有点难度。文中提到,美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发展,靠的是教育来支撑。而日本在这知识传承这一点上,我个人感觉他们做的不够好,还有一定改善效率的余地。一代人总是要老去的,知识怎样传承,有多少百分比的知识会传承给下一代,是决定这个国家二十年后的状态的因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