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线下活动有何看法?
中国机械社区和其它网站有个区别,就是线下活动。社区组织过多次年会,社友自发聚会也不少。很多社友因此成了很好的朋友或合作伙伴。当然,目前这些活动还有待深化,系统化,常规化,组织化。很想知道广大社友们对于这类线下活动有何看法。有的社友在网上很活跃,但对于走到线下则很多顾虑或缺乏兴趣。我想如果线下能够开发更多的合作机会,则这些社友也许会改变看法。
线下活动发展好了,会涌现出更多的精英社友,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社友在各地组织起来,形成行业中的一种力量,形成新的风气,给广大社友提供更多更切实的帮助和机会。我看好这个方向。
准备在制造业做下去的社友们都来谈谈吧。
想法不错 但是大多是同僚都是线上认识的 线下的是不是会有地区和区域的差异距离等 可以按地区分配是不是更好 发现一批精英 等有机会在组织这些精英探讨和学习并合作等等 设立地区板块,同一地区的社友在那里交流开展活动,约定线下活动适宜。 老大,不是线下很多顾虑或缺乏兴趣,实乃打工仔,请假一天老板不高兴还要扣工资。
我建议活动一天为期,就是见个面------交流上一次活动的结果------谈谈下一次活动的构想。 这个想法很好,但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不说是跨省区,就是跨地市都很难联络,更不用说聚会了。如果有条件,百里方圆,或工矿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联系聚会活动。成立地区分会。我过去组织过文学社,三十来人,都是年轻人,大部分人还没结婚,每月活动一次,晚饭后两个小时。坚持了两年多,出了几名市级作协会员。现在参加我厂的,陕西兵工系统老科协分会,高级职称退休人员组织的文史研讨组,三十来人,也是一个月活动一次,两个小时,已坚持了几年了。
但机械社区的情况和这都不同,男女老少,行政管理、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工人都有,共同语言不多。机械社区每年聚会一次,人员也不是很多。
考虑技术研讨聚会没多大意义,如果以联谊会的形式,每月聚会一次半天时间,或许还能搞起几个点来。总之,摸石头过河吧。 我是超级喜欢认识人、超级爱吹喇叭的的家伙。有聚会,当然想去啦。
现在自己条件有限,还没精力组织。
将来,如果能在附近谈得来的朋友们搞出个小商会,把大家的优势凑到一起,扬长避短,大家发展起来应该更轻松一些。
比如,搞机械设计的、搞机加工的、搞电气的、机械类贸易公司的凑到一起。其实,这种模式,温州那边的其他行业里,我早就见过了。
拿订单的专门拿订单,然后按加工厂的能力和目前的饱和量来分摊订单,连原材料都是集中采购。
想搞出这种模式,不见面,光在网上,实在难持久。
日本的话,太多公司就是这么上来的。
比如,去年我帮着参加展览会的日本一个“集团公司”,就是一个小镇的五家小作坊凑起来的:汽车等产品的外观设计一家、搞碳纤维的、搞砂模的、搞五轴雕刻的、搞微型零件精加工的。现在,拿汽车厂家的订单很舒服。 :loveliness:。我去。我来。我想参加。 尤其是线下的同城交流活动对社员们会有很大帮助:) 好贴顶上去 搞个小区域活动,很是要得~其实有的时候在线上就相互大厅对方的工作性质,工作单位等等啦!其实网络也不再神秘了,我们神秘么?没有什么可神秘的,都是自然人,都是打工的,没啥!网络实名制也一直在呼吁中,所以我们这个论坛里面的实名制和真人会还是要继续深挖的~
强烈建议把区域会面给搞起来,中国不是爱搞试点嘛?我们也不妨搞搞看看效果如何,总得去尝试嘛!我们把年会做成一个总结性的、大区域性的,不挺好的嘛?
就好比在公司工作:你想当官、上面的老板又不走,你爬不上去怎么办?扩大规模啊,一个部门壮大成两个部门、一个厂壮大成两个厂,这样厂区厂长、厂长、部门经理、小主管不都多出来了嘛?!久而久之社区的知名度就出来了。
其实有部分人员做技术做的久一点话必然会走上管理的位置,有的做技术只是个做管理的藉口,在讨论专业问题的同时也不妨搞点技术+管理性的心得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