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 发表于 2013-8-5 09:47:08

文学硕士技校“回炉”学焊工, 导师帮其牵线

今年34岁的李强,拥有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学历,曾在江苏一家报社做过记者,目前定居在青岛。7月30日,他读研期间的导师徐鹏绪教授带着他从青岛,乘坐近6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莱芜技师学院报到。他即将在这里开始两年的焊工技术学习。

工作不满意,为生计频转行李强是山东博兴人,农村家庭出身。1998年考入滨州师专中文专业,然后自学升本。“本科毕业后四处闯荡,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太满意,就决定考研试试。”李强说,2002年第一次考研,但是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又没有太多的学习精力,考研失败了。随后他又尝试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找工作,都不如意。后来他来到青岛求职,但道路同样不顺利,2005年他再次考研,成为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三年一晃而过,2008年毕业的李强再次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毕业之初,导师给他推荐了胶南一家房地产公司文案策划的工作。没多久,李强看到江苏一家报社招聘记者并报名参加,2008年9月份李强成为一名记者。“当时我爱人的工作一直调动不了,考虑到家庭因素,我主动辞职离开了报社。”不到半年,李强又回到了青岛。但之后他的工作也一直稳定不下来,3年多的时间里李强又先后做过一家民办学院领导秘书、个体企业行政专员等工作。

“虽然这些年工作一直没间断过,但我总觉得自己一直在漂泊,没有方向感。”李强说,他越来越感觉自己不适合文秘、行政等白领工作,而且每个月三四千元的工资让结婚生子的他在青岛难以安居乐业。于是,他与导师徐鹏绪商量着要转行,跳出“白领”这个让他感到苍白无力的工作圈。

不做“苍白领”,要做“金蓝领”

硕士毕业之后,李强一直与导师徐鹏绪教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他“落魄”的状况也被导师看在眼里。“现在学术人才很多,像李强这样的学历继续做学术的话路更不好走,还不如转变观念去学一门技术。”徐鹏绪说,一件生活小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有一次他家里水管坏了,找来个技术工人半小时就修好了,给了300元的维修费。

这让徐鹏绪联想到了李强。“现在的孩子有点学历的都挤破脑门地想去当白领,殊不知人多了以后这个白领的价码就变得苍白无力了,连一点气度和个性也没有了。当个技术工人有什么不好,照样能坐在咖啡厅里谈文化。”两三年来,他与李强一直商量着转行计划。期间他们也考察过木工、电工、汽修等行业,最终觉得焊工比较有发展前景。李强甚至透露,这些年来,凡是能赚钱的项目他都考察过,包括倒卖西瓜、摆地摊、卖凉皮等。李强说,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已经把他刚毕业时对于生活的理想主义都磨掉了,开始他也难以转变观念去做蓝领,但迫于生活的重压,他渐渐接受了转行的大胆构想。“在青岛,蓝领的工资要比白领高得多。”

导师牵线,来学焊工

远在青岛的李强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莱芜拜师学艺?莱芜技师学院副院长陈明光给记者讲述了这段师生缘。7月份,他到青岛大学参加培训学习,在校园无意中结识了徐鹏绪,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当徐鹏绪了解到陈明光是莱芜技师学院的副院长后,且从网络上查询得知该院的电焊专业省内有名,就把李强介绍给了陈明光。“我们得知李强的基本情况后,感觉一个研究生愿意放下学历,重新进行开始一个新的行业,非常有勇气,我们愿意帮助他。”陈明光说。“李强来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焊工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例,这是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一次‘焊接’。但是我相信在三年五年以后,会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进入到这个行列。”徐鹏绪说。

“这次转行绝对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强说,通过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焊工技术拿到高级技工证后,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技术移民的梦想。“能出国最好,不行的话就在国内找家企业,脚踏实地干活,争取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报名第一天,李强就到实习车间跟电焊专业讲师石峰学习焊条的夹持方法。(齐鲁晚报A13版)

liqiangsghnr 发表于 2013-8-5 10:01:06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一次碰撞。不过做这样的决定也是要有勇气的。兄弟听你。

hanhan888 发表于 2013-8-5 10:04:14

我觉得现在有一技之长比学那些乱七八糟的强多了

LIAOYAO 发表于 2013-8-5 10:05:26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追求别人的梦,梦醒时青春已逝。

自己本身的优势劣势也木有搞清楚,就这样随波逐流。想在一个地方生存,就要先去了解这一方的水土,要不就很难扎根。

一重科技 发表于 2013-8-5 10:05:27

很多高级焊工都移民澳大利亚了………………房子220平 草坪760平…………看看人家澳洲的生活水平!

奇_点 发表于 2013-8-5 10:16:54

这是奔澳大利亚去的!

hc2003 发表于 2013-8-5 10:20:15

这是社会造成的! 虽然结局有点悲惨,但是毕竟是大学的无限制扩招的必然结局!
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材料学子 发表于 2013-8-5 10:20:21

有这种勇气很好,但是在中国学技术,然后学完技术移民,到外国生活,为外国人服务,典型的中国式悲剧,有技术的都走了,国家发展就更难了。可悲可泣。

机械电气编程 发表于 2013-8-5 10:25:24

错上加错

憨老马 发表于 2013-8-5 10:31:29

本帖最后由 憨老马 于 2013-8-5 10:34 编辑

一些特殊工种,比如焊工,一直都是紧俏的,30年前在国企,厂里两个特厉害的焊工,男的连厂长都屁颠屁颠地在后面:“九爷九爷”地叫。女的那位明为到香港探亲3个月,实则去打工,几个来回,再见她时,贵夫人一样的打扮咯!
但要达到这些水平,不下工夫和没有一定年限的磨练是不行的!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硕士技校“回炉”学焊工, 导师帮其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