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
读了这么些年的书,一脑门地扎在书堆里,有理想、有奋斗的目标,但却总缺少一份激情和动力,只是盲目地听课、学习,听课、学习……却不知所以,有点浑浑噩噩的味道。对比中学和大学时期的思想,我有了一些很深的体会,似乎有种后知后觉,恍然大悟的感觉。1、中学时期老师总让练写作,却从没想过为什么要练习这个,只是一味地写,一味地借鉴,为的是老师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把我的文章当范文来念。要细问起内容来都只是些天马行空,胡编乱造,根本没细想过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现在大学里不要求写作文了,却时常喜欢写一些简短的随笔,没有字数限制,只是把当时的感受、感悟、所见所想表达出来,目的性十分明确。
2、中学时练习阅读,什么散文、记述文、议论文、说明文之类的,一看到就头疼,老师总说要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字面上好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说实话,当时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照做,分数自然也就不高了。 在大学里面,没有谁强迫你非得看什么类型的文章,于是逮着这么感兴趣的也就继续看下去了,不感兴趣的直接掠过。问题终于来了,看了大半天,作者要说什么?非得揣摩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可是这样的阅读水平实在是低下,而且没过几天就忘了。
回想起中学时老师强调的中心主旨,这会终于明白这玩意儿的重要性了。于是改变以往阅读策略,不是看字,而是看思想,抓住了主旨,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了,跟着作者一步一步往下走,再没有煎熬之感,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3、中学时几乎天天都在做题,但效率却极低,没做几题就犯恶心了,却从未去考量为什么会这样,更别提如何想办法解决了,就那么。 本帖最后由 zerowing 于 2013-5-27 12:25 编辑
说实话,大部分学生都是这种心态,但例外也有不少。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那散文的确是到了一定水平了。
至于阅读理解,其实也不能完全说当时那么死记硬被是对的。毕竟那个年纪,阅历、知识储备太少,很多东西让你抓中心抓重点,你很难辨识。现在也一样,给本科生一个教授论文,能跟得上的也寥寥无几。这是一个知识储备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你现在看东西,脑子里本身就有储备,所以文章提几个关键字,你脑子已经提前把东西准备好了,再看就没难度了。也可以这么比喻,看文章就像听相声。第一遍听,包袱充足,你忍都忍不住。听到第五遍,他还没抖,你都知道他要说啥了,想笑也难了。
这个跟说话很像也。你讲普通话,顺得不能再顺,那是因为你习惯了,词汇量够了,语法熟了。你讲英语很难,听人家反应不过来,说话磕磕巴巴,发音还很难辨认,只是因为你用的少,因此没有积累而已。如果一个人天天在你耳边嘟囔:“If you don't leave me, I will by your side till death.”, 那你想忘记这话也难。呵呵。
就那么一成不变地耗着,像个傻瓜似的笔耕不缀。 上大学了,有了一些小爱好,开始学计算机汇编,于是拿快要考级作为动力,整整一个月学计算机三级Pc,其他科暂时全靠边,那学的叫一个来劲啊。于是乎我在宿舍发出了一声感慨:“原来我做题效率那么低,都是因为我不会啊!”顿时宿舍一片哗然,那边传来一个声音“难道你学了这么些年的习,还不明白这道理?” 是的,我明白,但却没有真明白。 或许很多朋友也会觉得我很傻,明明都是些简单的知识,甚至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我怎么就不会?但我可以很坦诚的说,当时我是真没明白。但是随着我接触的多了,我了解的多了,我需要的多了,我的意识就强了,我的渴求欲就强了,我的目的性就强了,我的责任感就强了。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我知道我要做什么了,我知道我要怎么做了。 于是乎,我一点也不为从前的无知感到汗颜,因为我现在仍然很无知,我知道这是我成长的必经过程。我也不是想借此说中国的教育有多失败,而是发表就我个人而言的一些感悟。我现在只庆幸:还好我能后知后觉,虽然不能先知先觉,但至少没有不知不觉,要是那样,我的人生就太悲哀了! zerowing 发表于 2013-5-27 12:21
说实话,大部分学生都是这种心态,但例外也有不少。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那散文的确是到了一定水平了。
至于 ...
是的,很有道理。所以对于很多人总怕自己老得太快而不愿面对现实,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就我说与其在那担心而一直呆在原地不动,那才是浪费生命呢,还不如好好珍惜每一次生命赐与你的惊喜,来丰富你的人生。 试想一下:你比我小,但我却比你懂得多,哪个更吃亏? zerowing 发表于 2013-5-27 1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实话,大部分学生都是这种心态,但例外也有不少。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那散文的确是到了一定水平了。
至于 ...
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