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物之——“引进人才”
为了增强设计部门的设计实力,在企业总师的亲自考察下好不容易从人才市场引进了一个宝贵人才G工,这在当年俺们厂可是一件比较时髦的事件喔,它一能紧紧跟着大形势,又能给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再能冲击触动一下俺们这些朽木儿脑瓜儿。。。从G工的外表上看也只有和俺们差不多岁数,据带G工到俺们部门时的俺们部门的头介绍,此G工出于名门,原就职于某一国有大企业,精通机械,熟悉液压,也略懂电气。。。(部门老大是电气出身)哇靠,太牛叉了吧。机电一体化复合化人才哪。俺们可不能比哪,想想别人,看看自己。虽然年龄差不多,但是人家可已是“人才”了,俺们还只能做做抄图工,搞点相类似的仿制产品。。。几个比俺们稍稍年轻一点的多开始要用敬仰的目光望他了。因为G工刚过来,对俺们企业的产品不熟悉,所以头们决定先将他安排在俺们小组熟悉一下。。。行哪,有高手加盟,对俺们小组的设计工作只有好处哪。。。正好手中有个设计活,本来是俺拿总体,另一个兄弟做液压,一个搞电气,另一兄弟做机械。因为机械工作量比较大,机械人手明显是不足的,就是搞液压也得兼一些其他机械活。一个团队哪。现在来了高手么,正好充实到机械上来。。。哈哈。快快快,将绘图板,绘图仪,三角板等画图工具领出来。。。位置先定下来。将俺们要做的工作先和G工说明了一下,又将机械上的设计任务书给了他,给他提出了他所设计部分的要求,再带他上车间参观了一下相类似的小型机,得熟悉机器的功能和式样什么的哪,这个俺们明白,术有专攻哪,换个行业总得有个熟悉过程。。。G工要设计的部分是机器上夹持工件的小车机构,主要动作是可以夹持工件前进后退,正反旋转,夹持和松开,小车带浮动结构。。。要夹持零件的最大尺寸数据,以及一些与其他部分联接部分尺寸。再和他说明了时间要求,并和他说,如果有啥疑问哪,不明白之处,就提出来。。。让他慢慢边画图边计算设计吧。。。得先将结构方案弄出来哪。俺接着做自己的活。。。过了一阵子,搞其他部分的兄弟过来和俺说了,G工对他们说:他在原企业解决了他们企业N多工程师没有解决的某一难题。不过俺们看过他画的方案图,不乍行哪。几种结构,总是取了个最不合适的。。。俺们多提醒他了,也不听,你看乍弄。。。不会吧?!不可能哪。多能解决原企业多年没处理好的问题哪。。。去看看,到底啥会事?晕哪,这么长时间,只画了个大概,有些结构明显不合设计中的一些最优化原则。。。再问一下:将计算书拿来,俺看一下,轴,齿轮及蜗轮蜗杆的应力情况到底乍样?轴承的寿命情况如何?夹紧力是多少?G工两眼望着俺,也不响,摇了摇头。哎。。。看上去没有正真经历过方案设计哪。这得提醒帮助一下了。将G工带到了会议室,两个人面对面地单独交流了一下。“G工,可能原来俺没有和你讲明白,俺们这边搞方案,必须在画图的同时将计算书搞定,否则乍能知道为啥这根轴要多大,用啥材料,要用啥热处理?齿轮要多大,模数要多少?。。。夹紧力多大才是最适当的。”俺接着说:“说句不中听的话,你现在搞得这种方案,俺一天可以搞二个,但是没一个是有用的。。。因为没有计算作支撑,天知道是不是最合适的?可能你对俺们的流程不乍熟悉,俺再给你说一下子。。。”俺将俺们企业设计流程再详细和他说了一遍,最后问道:“明白了么?有啥不明白的你提出来。”“懂了。”“不明白可要问哪。。。”接着让他继续做下去吧。。。。可是随着评审时间的越来越近,他工作的进展却没啥进步。。。而且可怕的是还不询问。因为涉及到与其它部分的连接,与之相联的别的设计人员的图一些尺寸也定不下来。。。。几位兄弟多开始急了。性格温和的只在背后说说,性格麻辣的当面就开始在语言上刺了。。。有几位知道内情的还将一些G工的隐事说了出来,说他经常晚上上总师家中去。。。哎,太复杂了。不过俺可不管,到时间就得评审。没办法了,抽空便过去看一下他的图,再和他讨论一下有关结构,给他作出一些建议。有些东西只能让他自己考虑确定。因为这个部分是他负责的,他得自己考虑。但是计算那块还是缺乏。哎,算了。先让G工赶紧将与别的部分有关联的部分尺寸先确定下来,否则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进度了。他自己的部分看上去只能做到啥是啥了。。。先大约定一下吧。终于,到了方案评审时间。别的部分多没啥异议,只有G工负责的这一块,多位评审大佬提出了看法。。。结论是建议继续完善。唉,继续让他搞下去吧。谁让人家是“人才”呢。 我曾遇到一个在庆安集团106所做飞机液压的宝贝,竟然看不懂华德的普通减压阀工作原理。他到每个公司就说自己很厉害,骗到高工资。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对他熟悉了,公司不给他涨工资,他又去其他公司行骗。 机械行业路子有多宽不知道,但是在我这个行当里面,似乎干上几年,大家互相认识,见过面喝过酒的的,十之八九了。到处行骗,不容易啊。哈哈。 楼主在卖弄么,刚开始说人家牛逼,其实在说自己牛叉,刚跳槽进公司的很多确实是名不副实,一般能呆下来的也能适应的,对比不会很差,而是自己对人家期望太高,排挤心理,他又不是过来当领导的 做设计,必须从计算入手。曾因此使老板很不开心——他们认为计算纯属浪费时间。 我个人认为就凭一个方案是看不出来他的功力是否深厚。想问楼主:你们公司主要是做哪一方面的产品?高学历,搞计算能力说明不了什么。设计出来的机器不用计算应力等参数,照常能正常运转且优良。不用计算都是靠经验得出的 我个人认为 从事机械设计同行 都由一点排斥同行心理有时候会挑一些微不足道的毛病也有一种完全依赖心理 觉得是高手是万能 什么都行!其实人都是一个脑袋 只是有些人经验丰富 以前做过善于思考罢了!但是我们做为技术人员都应该谦虚好学!{:soso_e102:}补充内容 (2012-12-30 11:26):
只是我个人片面的见解,有很多局限性!谢谢大师的点评! 本帖最后由 憨老马 于 2012-12-29 10:14 编辑
“...而且可怕的是还不询问...”,{:soso_e180:}
无论多N的人才,到一个新单位,需要一段熟习的时间,是可以理解的,但最怕的就是不和老员工沟通。
国企搞引进人才的年代,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
那个时代的公有制企业,做产品设计还是很严谨的,程序也很严格,甚至超过现在天朝的研究院、设计院、大学,能称得上是人才的,不会计算真是奇闻,楼主当时感到难以理解,就很正常了,企业里能画会算的很多,有些工人技师画的图都很了得。
现在人才真是严重断档了。所以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才不会计算是很普通的事情。叹息! 大家看过我的车间见闻系列吧,那个C工的帖子很多人都读过,人家现在牛B大了,申报高级职称,是高工了,谁也想不到,那么水的一个人,竟然能通过,哈,这也叫本事,申报副高,得到省里答辩,、正式出版过10万字以上的专著。 B、在国家出版部门确认的重要专业公开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 C、在同行专家认定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二篇以上。 D、在同行专家认定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 E、撰写由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生产项目或工程设计项目的技术报告(总结)三篇以上,其中至少有一篇在行业内产生较大影响。
反正人家是得到了,打破头想不明白,不过人家会说话,会搭人脉,会处理人际关系,反正跟人打交道,就是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