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混在中国’
最近看大家讨论读书、成才的话题,我自己看这些话题感触就挺深的,是真的,不是做作,俺从来也不是一个可以指导那个家伙的那个家伙,平心而论,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这是实话,许多家伙都以为俺在其它论坛指导过谁,其实没有,在别的论坛,阿拉是写小说的,他们从来不知道俺会玩设备,对他们来讲,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哈哈,混在中国,真挺难的,比米国难多了,就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俺在不少场合说过: 假如你在中国混的开,到世界就‘平趟’了,完全没有障碍,你在中国是‘大牛’了,到米国,一样敬你三分,绝不骗你,
在米国公司,都是单一化工作,甭管公司多大,你都累不着,你玩那个400人公司里最大的设备,都累不着你,因为有CAD室,有‘结构分析工程师’替你做有限元分析,你在图板边上坐稳当了,咖啡崩碰撒了,只有你说得出来那东西怎么玩?你懂,你就要什么都有,你出差,告诉秘书一下,机票、到港的车钥匙,包括削好的红蓝铅笔,在信封里放好了,随这些,有一个‘备忘录’,俺说的这都是一般公司了,高级的公司里高档的工程师,,坐公司的飞机,有车送你机场,绝不会累倒了你,每年数亿、数十亿的合同,指望你呢!
全公司都不会玩,都不要紧,出银子,请咨询,来人就给你说的明明白白的,当然要大把的银子,
中国就不行,你带项目,所有计算都是你的,每天八点,你图板边上就排队了,送来各种对象要你计算,你不算,项目就停,简单吧!
一个大型东西,你20年前玩了,这个东西就20年都不变,无论谁翻版,285的轧径从来就是它,不会改的,包括大轴,包括轴承的形式,箱体结构,连要提一下速度,现在都花银子找你再计算,因为不会有谁再肯出力把它新玩一次,
在中国,为什么说要‘混’,完全不会混,你再‘牛’,你就是生长在祁连山的一棵小草,无数的大车碾过你,你不躲起来,肯定就不存在了,
看大家谈读书,很艰苦的时期,要读啊?不读,你一辈子蹲在井里,从来没有在井沿冒过头,一辈子不知道天有多大,吹一辈子牛,是在井里吹的,别人就没听见过,白吹了,就像论坛里吹牛的,吹多少年,依旧是他,什么都不曾改变过,他的明年与今年是完全一样的,而别人是随年代而进步的,
做事情艰苦,你必须有这个准备,要抗过去,你现在翻俺以前的图,大型的单体设备,重要的传动系统,你看看那些设计签名的家伙都是谁?你看看他们那时的年纪,看看俺那时的年纪,你就知道了,你扛过去了,你就是你了,他们都退休了,颐养天年了,哈哈,
翻过喜马拉雅山脉,你从南坡下去,你发现是另外一个世界,完全不是一码事,但你翻越的过程是痛苦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印度,问题比我们少,就是印度洋的暖风滋润了他们,而你,在北坡,就必须爬过去,
当你经历过这些,从南坡下去了,下到低海拔地带,发现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由此,你知道米国怎么玩?瑞士怎么玩?知道比利时什么东西厉害,就像俺以前说的:你没有去过埃森,就不知道工业一样,
本帖最后由 机械电气编程 于 2012-12-12 12:16 编辑
哈哈,牛起来不容易呀,其实有时没必要总想着要有多牛,该用力的时候,不自己混自己就行了。
所以我朝义务教育,均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这个原因吗?? 在别的论坛,阿拉是写小说的,他们从来不知道俺会玩设备,
==========={:soso_e179:} 井底之蛙路过,希望能在这个劣币驱逐良币鱼龙混杂的井里,吹一辈子牛 大侠的话总让人产生很多感概。 终于讲混了,相当的有深度,完全超越技术的技术。
混,我个人感觉似乎要点天份的,求不来 本帖最后由 两岸猿声啼不住 于 2012-12-12 12:53 编辑
每天下班,先咽下物质食粮,小散步一会儿,接着就上论坛来享受楼主派发的精神食粮。一日若无,就怅然若失,总有种欠缺的感觉。有相似感觉的请点评。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大牛的,成大牛的前也是要经过小牛,也是要吃N多草才能成形的。。。 看完大侠的帖子
有了个感慨
当40以前的时候,不要刻意去想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一直做下去
等到了40岁以后,也不用去想所谓的成功,也许到那时你已经收获了成功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