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facer 发表于 2012-3-15 08:29:59

这两位学者似乎都做过机械工人

1.郑张尚芳,男,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大师。浙江温州人,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
1952年高中毕业后,郑张尚芳曾去北京地质学院专修班学物探。做过地质部物探队员,当过温州市五马中学教师、市图书馆编目员,“文革”中还当了十几年的渔业机械厂工人,一直热衷自学语言学。1955至1964发表了拼音及方言等大小文章10来篇。1978年至1981年参加《汉语大词典》温州师院编写组。1980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从此离开家乡在京专门从事语言学研究。
...................

2.
潘悟云,1943年生于浙江温州瑞安。中国语言学家,汉语音韵学的专家。因家庭出身问题,不能参加高考。高中毕业后,先后在温州的一些工厂当过临时工,挑过泥,拉过板车,1979年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1982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负责人,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博导,上海社联副主席,《语言研究》编委,《语言科学》编委,《民族语文》编委,《中国语文》编委,《东方语言学》主编。先后应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捷克查理大学、瑞典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处作过学术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
.............
 从1961年高中毕业,一直到1979年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潘悟云做了18年的苦工。开始的时候真是非常苦,因为像潘悟云这种家庭出身的人,不要说大学考不上,工作也找不到,只能做苦力,整天都是和那些劳改释放分子在一起拉板车,挖泥土,抬煤渣。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支撑着潘悟云坚强走下去的就是:读书、学习。“我觉得应该对得起我自己,自己读书这么好,不应该自暴自弃。人家能够在大学里学,我照样可以自学嘛。”学习成了潘悟云苦工生涯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在温州造船厂工地上挑泥土时,空担子过去,趁喘气的功夫,潘悟云背诵《楚辞》,重担过来,潘悟云再咬紧牙关;在温州锅炉厂金工车间,任务完成后,别人休息时潘悟云忙着在地上做高等数学题;在温州锅炉厂端面车床边,潘悟云用脚控制着车床,腾出手摸出抄好的《左传》,默默背诵,《尔雅》就是在钻床旁背下来的。
........................

南京东瑞 发表于 2012-3-15 08:38:34

书抄了一遍还没背上?

沈石头 发表于 2012-3-15 08:40:36

为什么现在没有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群先驱者那样有杰出成就的人出现了? 基础不同。根本在于求学的精神,求学的动力。

害怕伏枥 发表于 2012-3-15 08:40:37

这样的经历很普通,人生就在不断的追求中。

左翼魔狼 发表于 2012-3-15 09:32:21

感觉现在更多的都是在追求利益,空闲时间大多在想如何赚外快,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基础。之前全是靠技术说话,而现在...
风气在这里,木得办法

喝雪花干车床 发表于 2012-3-15 09:36:29

也许是年代允许
做了十几年的工人,还能转行,做得如此成功。我觉得个人努力固然重要,时代的特性也允许这样做。现在边干活边炒股,两边抓都是钱。在不满足生活现状的情况下,人的兴趣爱好都和钱有关。看电影、读古书,恐怕只是现在的生活消遣了,真正钻研又不图钱的,少啊

peace80 发表于 2012-3-15 12:51:35

是不是这些简历反证了干机械的就是底层劳动人民阿。

一战到底 发表于 2012-3-15 14:04:51

从基层走出来的学者,最让人敬佩。

hccad 发表于 2012-3-15 16:17:17

我天天看, 不然记不住

砸7砸8 发表于 2012-3-15 21:50:01

在钻床旁背下来的,不知道怎么开的钻床。呵呵。如果读《尔雅》的时候开钻床估计又成机械工程师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两位学者似乎都做过机械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