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说——读书有什么用?
《中国青年报》12月14日上有篇文章《读书改变了什么》,描述了李军虎纪录片《父亲》中一位农民工遇到的尴尬——— 他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收入反不如他。文章最后记载了一段对话:“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有人问他。“我看读书是没用的。”他叹了口气说。在此文出来之前,熟练工人比大学生抢手的局面就早已出现,这个话题值得探讨。 在美国很多蓝领工人没有上过大学,但由于工会的势力,他们能拿比一些大学毕业生更高的工资,这一点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另外,2011年,美国学生上学积累下来的平均学生贷款为2.5万美元,毕业后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美国人这几年也在讨论上大学有没有用这个话题,哈佛、耶鲁等名校学费非常昂贵,相对而言,普通州立大学就便宜得多,社区大学就更便宜,所以美国的讨论,通常是围绕着上精英学校值不值得这个问题。近日,《高等教育记事报》上就登出了耶鲁毕业生帕米拉·哈格的文章《上精英学校值不值?》。跟我们的物质化追求有所不同,此文作者强调“在校体验”、“校友网络”和名校的“稀缺感觉”。你跟一帮同学周末跑去远足,你在学校遇到的特立独行的学生,你遇到的才华横溢的老师,都是你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友网络,能在你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被“超级链接”到不同的圈子。“稀缺体验”,是指上了这些学校,让我们能输得起放得下。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候自己的精力、才华不如往日,在自我怀疑的时候,这个过去的经历能让她“安全着地”,自己的自尊不会因为挫败而垮掉。这一切价值,都是各取所需的,也看你是否有能力去利用。
我们也不需要非得要上名校,才能得到这些无形价值。帕米拉·哈格所写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拐杖”,真正的牛人是不需要这些拐杖的。比尔·盖茨和斯蒂夫·乔布斯都从大学辍学,Paypal的发明人之一甚至拿出10万美元奖学金,鼓励有为青年退学创业。不过,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这种牛人,还是老老实实上大学吧。或许你上了大学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不是牛人,你自以为是没有用,你甚至都没资格去贬低大学。
上大学有没有用,要看人。上大学最大的作用,甚至都不是名校生追求的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而是我们借助此间的学习,借助思维的激荡,让人生的空间拓展开来,我们的人生永久性地改变。读书不光是学习知识,成为一个背着书袋跑的蠢驴。大学的学习,应该让我们从单纯“知识”学习的层面上拓展开来,同时去学习如何利用知识,去“分析”、“综合”、“应用”、“评估”。读书应该让我们更聪明,让我们洞察世事,让我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被人忽悠。读书应让我们成为持续的学习者。如果你能做到这些,读书就是有用的。大学也应该是一个让我们追求人生不同趣味的地方。英文学校一词school来自希腊文,本意是“空暇”、“休闲”,“学校”是雅典商人送自己子弟去探索人生、培育人生好奇心的一个地方。
这个社会变化迅速,非有一身长期学习的本事,非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非有独自和解的能耐,未来你就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众之一员,你未必抵得过一个未受什么教育的人。如果你千辛万苦去读书,却只装了一肚子书本知识,到了现实中倒不出来,也用不起来,遇到新的领域新的局面,也没有相关的思维技能、学习习惯和情感驾驭能力,让你应对人生摆到你面前的挑战和机会,那恕我直言,你这样读书,是没有用的
大学也好,读书也吧,目的最终是提高自己的能力。
写得好。我从小学到大学从不记课堂笔记,也不大听老师,对文中观点体会深刻。 人更多的是要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
不管再好或者再差的学校如果只是读的一些死书也无济于事 读书是要学以致用,虽然大学学到的基本是书本知识,但是它也培养了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怎么获得想要的资源的能力。因此我觉得上大学还是非常有用的,只是看上的什么大学和自己的学习态度罢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机加工工资普遍比设计高。但再想想没有最先的设计,那来机加工,那来所谓蓝领。蓝领就是会修东西,按要求加工出来吧。只是设计的人多了,老板无法分出每个人的设计水平。图纸一出来,老板对设计者无依赖了,但还要依赖加工都是生产产品。这是铁的定律。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产品需要求每年更新换代就是设计者吃香。不信你看看在做非标机械的公司,那个设计工资比生产者高。 本帖最后由 意力 于 2011-12-19 12:46 编辑
读书是有用的。但若是读死书就是无用反而有害了。N年前孟子就总结好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读书的“用”。你是用来比赚钱还是比什么的?要有可比性。 更重要一点在于:收入高低有时并不是和书读的多少有进接关系的。 文中的一些观点深有体会,大学不应该是培训班,主要是塑造人,而不是学某项具体的知识,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这个“用”就是读书的价值回报标准,相对于不同的人,这个价值标准会很不同,所以立场不同背景不同的人对于读书有木有用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差别很大,甚至截然不同。很久以前我们有句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在呢,不是拼脑袋而拼爹拼爷的时代。可见,知识份子在我国一直没有很高的地位,需要给金钱或权势让路。现在对读书有木有用的反思也是因为毕业大学生的收入赶不上熟练工人的社会现象引起的。这个价值定位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是可以变动的,因为市场导致的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但不会永远存在,市场调节的本身就有滞后性和盲目性。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这个命题的寿命不会很长,大家也不用追着它要讨论出一个可以传家数世的结论。这只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没有必要统一观点。我不会因为自己是个读书人而不愿承认书生无用这句话,是不是真没用?我认为是没有用对地方和用对时机,套句大话“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这话的人必然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才不一定非得通过读书得来,社会是最大的学校,伟大领袖曾让知识份子回农村接受改造,其中也是有那么点道理的,因为他自己在其中得到过好处。至于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还是在执行者对这个问题认识程度上。比如我们搞机械的,没有实践经验能不能搞?这个问题在这区里有人提过,说我们有电脑了,有仿真技术了,美国的大学生是不下工厂的等等理由来证明以后搞机械不需要实践经验了。真正要不要实践经验,搞过的人应该清楚。
回到原题,读书有木有用,不需要一刀切,不需要大家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一个肯定的回答,然后唾所有读书人一脸。欺老莫欺少,我们的读书人都还年轻,我们的教育也还年轻,这么些年都是摸石头过来的。另外,读书这个概念不能和念大学等同起来,美国人讨论的是念精英大学值不值得,到我们这就讨论得彻底了。论科技水平他们强,论读书水平我们强,论科研水平他们强,论吹牛能力我们强。我们还没有从读书中得到最大的好处,于是就有这样全盘否定的勇气。左与右的问题是我们历来的敏感论题,我就非常奇怪,我们不能有一个“骑墙”的中庸态度么?老祖宗的中庸态度精髓去哪里了?辩证地看问题不是一句空话,读书有木有用这个论题没有必要一刀切。
另外我倒是有个论题想问一问: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需要培养大学生?可能这个问题比读书有木有用更理智一些,也是向美国佬的读精英大学论题看齐,毕竟我们的经济实力比不上人家。别喷我,确实是经济实力,供大学生是每个家庭的事,别拿经济总量来忽悠我。
上帝是很公平的把不同的智慧分配给人类的不同的人群,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劳动分工!所以不能简单的去讨论是否应该上大学的问题!每个人应该有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做出不同的选择!即使在德国(我亲身经历)很多的家庭也包括很多的年轻人也是很坦然的从一般的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校学习技工。然后,在工作中逐步的自我提高!这里面很关键的是社会心态的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是得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