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人才评价机制令人感叹,我岳父的经历
我的岳父在一汽从事模修行业干了30多年,较有名气,但无文凭,且脾气耿直,转干、晋高级技师都没有份,被推荐为国家模修能手,可不是代表企业形象也拿下了,终于退休了,很多私企争相来聘,可老一代人的想法就是让人弄不懂,答应了原厂的返聘(许多事情,他不在,就解决不了,包括许多称号的人),月薪1800;后来岳父的许多弟子(看到师父的过去,基本都已改行当官了)看不过去,找了很多相关人员,才特批月薪3000元,并告诉这是按特殊人才超标给的,前两天,听说要给降,因为给一个工人不能太多钱。3月,在重庆有一个台湾独资的冲压模具厂,在给一汽干配套,岳父“陪同”相关领导去验收模具,完事后,还有不到两天时间就要回程,台湾老板突然说到自己工厂有一套模具在工作中冲压件2年中合格件率仅为75%,花钱请了一批又一批专家,都不行,问是否可以去看一看;岳父到厂中看到压废的件,又看了看模具,在模具上画了几个地方,告诉技术员如何处理,只用了30分钟;然后就回宾馆了。到了晚上,,台湾老板兴冲冲跑来,头一次连续干了近十个小时,居然一个废品都没出。老板带着厂里的管理层请岳父吃饭,过程中,台湾老板请岳父到他工厂,月薪税后1.5万,岳父没有同意,这时,台湾老板突然单腿下跪执意拜师,岳父扶起他,只是告诉他,我是一汽的人,真的不会到你这干。佩服老一代的忠贞和专心,但也感叹现在国有企业的人才评价机制。 本帖最后由 无能 于 2010-8-20 22:23 编辑
感叹,像我们这些80后,一走入社会就在到处漂泊,和过去年代的人不同,也根本没有他们那种观念。
现在,做一年的计划都有点太长。
再一个,一汽不是民企,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现在对人才的评价就是挣钱,挣钱越多越人才,这是我的体会。
唉,胡言几句,我辈就是一个追薪族。 兄弟说的可否真实啊,要是真的,老师傅技术可真让人惊叹啊。不过共产党的作风那真是见怪不怪的。
没有什么奇怪。 .....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浅薄.... 本帖最后由 万亿名 于 2010-8-20 23:45 编辑
只能说他的价值观跟计划经济的国企评价人才体系非常匹配。其实大家也不要妄自菲薄,计划经济容易吸引有责任心的人,市场经济容易吸引勤奋的人。 是啊,也见过这样国宝级人才,现在也是被以前军工企业返聘,做一些技术材料的翻译,工资也3000多点,不知道那个时代人的想法, 他的一生都在这个企业里度过的,很难割舍吧。不过国企的用人制度是要改了,不然,就无法面对新一代人的价值观念,企业就麻烦了。 回复 3# seobe2010
哈哈,是真的;我岳父现在一汽的一个中日合资轿车厂,模具有德国、日本的,两国的模具专家极为看不起中国相关技术人员(有时也不能怨,因为咱们不少有证的专家,说的、做的不一样多),曾经几次都是模具问题解决不了,拖了很长时间,最后厂里要求我岳父去,但外国专家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什么名号都没有的,还是工人简直是做梦,但最终都是很快解决;最典型的一例:日本模具半年未调好,甚至准备弃用重来,我岳父到现场后,日本人暴跳如雷,认为是一种侮辱,还是一名中方副总发火,才让介入,当时只给3天时间,所以我岳父说这几天我就不回家了。可是当天半夜就被送回家了,因为只用12个小时解决了,此项还因节约2000万,获了大奖,当然所有相关人员全在列,我岳父位列最末(通知对返聘人员这可是破例的)。后来,我岳父谈到这事时,印象最深的是——问题解决后,几个日本专家排成一排向他鞠了一躬。 这其实是个深层次的问题,我研究过这个问题,也与老一代聊过,知道他们真正想什么,什么东西阻碍了他们最终走出来,
1 长期观念,对现实社会比较陌生,尽管可能有人请,但觉得不可靠,因为在工厂待一辈子了,最终认定工厂是家,都老了,就不想折腾了,假如离开,外面风浪很大,外面混不好,再回来,脸面也没有地方放,尤其东北人很看重这个,尽管外面收入高点,但觉得不可靠,
2 内心深处对技术有执著的一面,认为那是安身立命的东西,尽管其他人不看重,但自己内心深处是骄傲的,但不说出来,已经到了不懈与他人理论什么的地步,自己手里能玩活儿,内心很高傲,
3 对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奢求,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对物质有追求,老一代的对物质要求很低,有吃有住就可以了,
4 传统中国人的纯朴观念,以前东北某大厂一个手艺超群的老工人,每年都是劳模,数十年如一日,一次一个中央级别的大媒体采访他,问什么40年如一日好好干活?
老工人说,打有宣统皇上在的时候,就一直这样,无论是老毛子来了,还是谁来了,都努力工作,一直到今天,其实人家说的是实话,但以后不评劳模了,因为思想认识不深, 老一代的人,从小吃苦长大的,可能对物质要求不高,容易满足,不像我们从小娇生惯养的,这点薪水哪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