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书’趣闻,
偶然看到论坛上大家讨论出书,看地有趣,但书是怎么出来的呢?贴一个在下以前写的东西,大家看看,笑一笑了事。世间有多少书是写的,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一定不会多,曹雪芹的《红楼梦》花了他一辈子的精力,不仅没能写完,而后世代的红学家考证,有一部分也是‘攒’的,可见写书之难,但没有谁因此而反映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攒’的嫌疑,谁怀疑这东西,必定是葡萄架下的笨狐狸,
书是怎么出来的呢?一部分是‘做’的,就是简单一贴了事,现在有些家伙嫌麻烦,贴也不贴了,直接署名了事,人家说这叫剽窃,我到不这么认为,在下认为,那的确属于‘剽’,但没有‘窃’,鲁迅都说:窃书不能算偷。
我要说的是‘攒书’,是有一定价值的书,这不是‘做’的,是有具体索引的书,是真正的书,有专家审核的,但比教授写的要丰富而深刻。
‘攒书’首先要有一个班子,人员要齐整,看起来是那么回事,不能给人家‘草台班子’的印象。攒好的书,有专门的人审核,一般是知名教授,但你要是怀疑教授也没什么水平,那,在下就没办法了。
攒书,首先是确定什么题目能卖,再就是确定字数,一般是以35万字为限,字数太多,读者一般没那个耐心。
攒书,一般有个提纲,提纲一般是已经热议过的一个话题,只不过以前没有展开说罢了,35万字的书,一般提纲有1万字,复印多份,分发到在大会议室里坐定的列位‘攒爷’手里,上好茶,这就‘开攒’。
提纲有人念,随时可以打断,‘打断’就是在此加字,考虑加多少字为宜。售卖方的工作机摆在边上,随时调文件给列位‘攒爷’看,看什么内容适合加进去,加多少,买受方的专家在一旁首肯,就可以通过,最终有人说话:此处加8500字,检索到1870年,之前的不要,引用部分要加‘某某’的论断。这就算过了,再开下一段。
到一定字数了,打住,考虑论述太‘干涩’的,招呼老孙加点幽默东西,别太多,别太贫,总数不超过2000字,各章节都要有。
你认为我胡说,这都是有价值的书,不会有什么漏洞,起码在中国不会,这还不是随便谁都能办到的,你攒一个看看,你还攒不出这水平呢,教授们假如能攒到这种水平,为什么直接抄人家的书?显然没有道理。
由于我国的法律不太准确,攒书不能给外国人攒,这是基本定律,免得惹麻烦。况且,咱们的深度,人家也未必肯要。
你认为攒书挣钱吗?明确告诉你,不挣钱,攒书,不如把整个内容卖给名人,名人拿去做‘独创性’论证,这样,比出版还有效益,因为,后续阶段,名人也许还要出续集,再续集什么的。你总有饭吃。 树人再世呀!!!!:'( 世到啊,书都买不起了. 俺小的时候攒小人书,背到学校,五分一本租给同学看;后来,钱收不上来。还让老师给没收了,老师那个挖苦啊,暗自心里想,以后自己出本书,租给他们看,后来一发愤,写小说,又被老师批语,不要抄袭。从此,熄灭。 现在改攒PDF资料了:lol 我是攒书和攒软件哈哈 现在改攒PDF资料了:lol
扫街 发表于 2009-8-19 18:05 http://bbs.cmiw.cn/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同感。 列位,我要说的是‘攒’,也可以用‘纂’是无中生有,不是‘攒’ 过街兄说的事略有耳闻,不过35万字问题貌似有办法。有人扯大旗拢人写书,然后写出好几十万字,最后学电影导演剪辑,凑好合适的字数出一本,卖的好,那剩下的边角料就派上用场了,再出个补充本。要再卖得好,那就开始使劲删字,再配上无数大插图,于是图文版又出来了。不过每本的受众都不一样。
其实在中国,是不是正经高手写的都无所谓,因为看的人不知道是谁,有头衔就行。宣传为王,忽悠为王,封面设计得好,就卖得好。 经济类图书,现在兴署名‘朗咸平’,但看笔调,根本不是朗氏所写,内容也不及朗氏谈的广泛,朗氏见多识广,你看朗氏的书,一下就知道是朗氏所写,
人可以冒充许多东西,但有些东西你怎么也不能冒充,那就是‘见识’,没有见识的家伙,一眼就能看出来,甭管有多大的帽子戴着,没见识,就是没见识,‘编纂’需要有见识,‘纂’的东西才有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