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一下车床、龙门这块绘图是靠经验,还是软件分析
单位的老工程师,生产图纸基本上都是他出的外形图还大概内部构造,其余的是助理工程师优化,不存在分析啥的,但是客户口碑还不错,前几天来了一个台湾的让做受力分析啥的,把现在的模式批的一无是处,但是老板采纳了,之前都没接触过这块,找的人培训啥的,但是效果不太明显,还是按原来的路子在进行。个人不排斥做有限元啥的,但是把以前那种工作方式完全推翻感觉有点武断,别在这个外来的干两天跑了,产品在做成四不像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既是褒义也是贬义。要建立一个新秩序,不要先忙于打破一个旧秩序,而应该拿一个不关痛痒的做个试验,效果确认了再逐步推广。否则就如你担心的那样,鸡飞蛋打,满盘皆输。
这是管理智慧,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有成熟理论的传统、通用行业,真的没很大必要。 啊?这种还有不做受力分析的啊? 机床类设备强度肯定没问题,有限元有些许优化效果,但不是很明显 老板哪有傻的,不就是借鸡生蛋,指桑骂槐,借题发挥,含沙射影,借刀杀人,小题大做,借机生事,拐弯抹角,旁敲侧击,打鸡骂狗,敲山震虎,打草惊蛇,敲打你们。 原因在于变换后的生产管理逻辑效率高,产出明显,留痕完整,有成功案例,且上限高,所以你们老板心动了,
矛盾点在于你们现有的生产管理逻辑满足当下需求,但是如果想再进一步,比如接某些正规高利润的外国单,就要有一套更高上限的管理模式,随遇而安就是员工的想法,不变就代表稳定,而更高的利润追求是老板的想法,所以矛盾点在这里,改变的风险是老板承担,你们只是变革中的一部分,中间会出现学习不强的但在原有模式下做的比较好的人被淘汰,在员工立场来说上限就是这样的人自然不喜欢变革,同样的,老板的钱也没有给到位,学一门技术是另一笔费用。 只做生产不需要研发,那就不需要分析,因为分析这种东西是研发要具备的素质,而生产位于生产工艺之下,生产只是执行者,不是决定者
同样生产工艺决定如何生产,研发决定数据参数的大概范围和所谓的受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或者热力学分析,这些都是用来预见结果的。
一般有工艺工程师,生产和研发的协调就在其中
成熟的产品由于前期的积累,可能不需要有限元等先进设计工具,但要开发新产品或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应用新技术可以提高开发速度和降低失败风险,老工程师要时刻学习新技术,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靠抄图比较现实,大厂的买回来抄抄再转手就差不多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