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我袋盐 发表于 2024-12-26 12:21:08

cangzhoumj 发表于 2024-12-26 11:25
氢能源核能源王道

这俩也存在死穴,一个是爆炸,火烧还有全尸,爆炸就得拼凑了;
一个是泄露,生不如死。

解决不好,更加致命。而且不仅是致车主的命,整个城市跟着遭殃。

614866519 发表于 2024-12-26 12:21:20

电池包现在用气凝胶做隔断,不光耐高温隔热效果特别好。

喂我袋盐 发表于 2024-12-26 12:24:15

cdhcn 发表于 2024-12-26 12:01
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气体,放热,这些高温高压你不想办法释放,包得越结实,就会炸得越厉害。
我们在设计有 ...

对了,经过小米的脑洞示教,大家觉得有效,
所以根据物理第一性原则,大开脑洞,一般是朝上,小米朝下,好了,后来就有人侧置了,朝两边朝外。

这样就没你说的触地反弹了吧,哈哈。

cangzhoumj 发表于 2024-12-26 13:27:56

喂我袋盐 发表于 2024-12-26 12:21
这俩也存在死穴,一个是爆炸,火烧还有全尸,爆炸就得拼凑了;
一个是泄露,生不如死。



查一下看看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01:44

不如索性把电池置于纯净水体中,外面再做电池壳体:lol散热阻燃都可以

与其想怎么做阻燃顶得住超高温,不如考虑介质可以不断补充或者闭环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02:47

cdhcn 发表于 2024-12-26 12:01
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气体,放热,这些高温高压你不想办法释放,包得越结实,就会炸得越厉害。
我们在设计有 ...

那燃烧过程怎么抑制或者阻断??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05:32

cangzhoumj 发表于 2024-12-26 11:25
氢能源核能源王道

氢能我感觉很鸡肋。

核能要是做到钢铁侠胸口那么大估计还要点时间。。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09:38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02
那燃烧过程怎么抑制或者阻断??

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当锂电池燃烧,降温可以抑制燃烧情况继续恶化。
(1)0℃~45℃,副反应很少锂离子电池的通常使用温度在0℃~4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锂离子电池副反应很少。(2)45℃~60℃,小电流下副反应也很少在45℃~60℃温度范围内,在小电流充放电情况下,锂离子电池副反应也很少。当电池温度达到45℃以上,要核查一下原因,查看电池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及时断电和处理。(3)60℃~100℃,高温容量衰减随着电池温度上升,当温度高于60℃,电池中副反应增加,导致电池容量衰减。(4)80℃~120℃,固体电解质膜(SEI)分解一般认为SEI膜分解温度在80℃~120℃之间。当电池温度达到80℃,SEI膜开始分解反应,当电池温度达到90℃, SEI膜分解反应变得明显。(5)130℃~250℃,负极与电解液反应负极表面失去SEI膜后,负极与电解液中的碳酸酯类溶剂发生副反应,生成碳酸锂、乙烯、乙烷和丙烷等,放出大量的热,锂离子电池的温度继续上升。(6)120℃~270℃,隔膜关闭、收缩和分解,正负极短路当温度达到130℃时,PE隔膜开始熔化和热收缩,形成闭孔效应。当温度达到170℃时,PP隔膜开始熔化和热收缩,隔膜开始解体。当隔膜解体后,正极和负极会连接在一起,发生短路,放出大量热,电池温度进一步升高。(7)150℃~450℃,安全阀打开和气体喷出高温下,电池中会发生很多反应:电解质和溶剂分解反应、负极与粘接剂反应、正极与电解液反应、正极材料分解反应等,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氢、乙烯、乙烷、氢气和氧气等多种气体,电池内部压力不断增大。当电池内部压力大于安全阀开启压力,安全阀被打开,高温高压气体喷出。(8)350℃~650℃,喷出气体的着火和爆炸等过程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可燃气体,当遇到空气,温度达到燃点或有引火源时,满足燃烧的条件,就会着火并放出大量的热量,温度可高达900℃。如果可燃气体与空气在密闭空间内充分均匀混合,满足燃烧条件,就会发生爆炸。燃烧结束后,残余物会冷却至环境温度。

学渣渣 发表于 2024-12-26 14:18:04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05
氢能我感觉很鸡肋。

核能要是做到钢铁侠胸口那么大估计还要点时间。。

氢能,比核能更快实现吧,用于特殊车辆,氢电共存;

可控核聚变呢,这玩意要实现民用,还有很多年;要想实现民用,还车载可移动,这个估计大部分社友看不到了。

关于核能利用呢,有一条现实的路径,还是(普通核能,例如第四代,内陆开放核电站,全球核电建设回暖)核能发电,然后回到电池存放的老模式上来。

bravo090 发表于 2024-12-26 14:25:29

本帖最后由 bravo090 于 2024-12-26 14:33 编辑

学渣渣 发表于 2024-12-26 14:18
氢能,比核能更快实现吧,用于特殊车辆,氢电共存;

可控核聚变呢,这玩意要实现民用,还有很多年;要 ...
我之前发过,主要这个东西远远谈不上绿色,绿色的量不但少,且贵,副产物的量也不大。

如果用化石制备,那为啥不直接用化石。

简言之,氢能主要被分为三种,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天然气和煤)制取的氢。这种类型占全球氢产量的绝大部分,其碳排放量最高;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应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则是通过光伏发电、风电以及太阳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制氢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然而,高昂的成本让市场对绿氢持观望态度,因此,阶段性平替蓝氢在各国发展迅速。


https://news.qq.com/rain/a/20220705A01HW700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新能源汽车阻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