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做机械设计的感受40:电梯按键的故事
" g1 \9 w K+ X
$ ~: U. w7 J$ V$ j: C/ q4 r" @. b ^今天想要写的是,进入电梯后,关于按键顺序的思考。% @, n( i5 h$ m# o/ u- R& `- d
比如,进入电梯后,需要按关门键和目标楼层键。! Y2 P S I# m' c
那么哪个先哪个后呢, n: P# ]+ y# c7 }" q" S
! ?0 Q; T1 H* E& K) L, q
这里一种推荐的做法是,先按楼层键,后按关门键。2 H# {) y7 H% ?- E; k* R
原因是,如果在三楼进电梯,想要向下去一楼,& P& P: v0 U' ^; G# P( @
如果先按关门键,那么有可能五楼有人按了按钮,电梯就向着五楼去了。
6 u6 l6 _* g s$ U. [所以建议先按楼层键,然后再按关门键,那么电梯一定会向一楼而去。0 v) U# u2 z- n) `1 v; m' u
五楼有人按按钮,是一个小概率失败的事件,7 c9 U; d& O/ R# u5 U
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避免失败,所以推荐先按楼层键。7 b' T, j, r6 e) y ^5 D0 D
& R- Q! s d2 w6 [事实上,以前在留学打工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6 r7 A7 l' [3 U& q* z* }我推着大大的手推车,里面装了很多垃圾袋,进了电梯我需要去地下一楼,9 k0 C1 N0 Z3 d4 G% s& R
我先按了关门键,结果,还没等我按地下一楼的楼层键,电梯就向上走了,* W6 I U: G* c6 \1 x$ J+ `
到了顶楼,电梯门打开了,外面有人想进来。
" j d9 F2 S- t, I$ Y% ?: m但是电梯里面太满,外面的人也不方便进来,互相都麻烦。, V0 @4 R, p3 w
从那以后,我一般都是先按楼层键,然后再关门。至少有手推车的时候是这样。' n* {+ Z! Z6 v6 h( T5 M
* R) j3 r" P' q( g
然后是,有一次我和一个中国留学生一起乘电梯,
% H( s3 \$ L" V: g( ]+ Z ~我向他说起这件事,说先按楼层键好一些。
2 V$ l/ a# m; ^) A$ h, t8 p他说,这个无所谓,哪个都可以。% Z, e9 H U( T- D
r/ E0 G2 I$ h- W; v1 n. f
这里面有若干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想在这里陈述一下。& a6 }& m* G/ }5 t: |
首先说操作方式:9 N8 j$ K" _/ q" e
A方式,先按关门,后按楼层,有小概率失败的可能性。4 Z- ?3 w& |$ c$ i- ]) Z- t% s
B方式,先按楼层,后按关门,不会失败,稍微多花一点点时间。
/ M; E* @6 D! q$ v
4 ?9 S( h, V; f" o) B! _* q+ r6 W' h" I/ o) x# P: r* u, w
然后是,下面列举出几点,是关于这件事情思维方式的讨论。8 J! X$ @5 ?& m7 X
# g; x6 B3 p! P. p, Z
1.对于我来说,我知道在理论上A方式有失败的概率,但是还是去做。7 {3 s c5 X' w" N: h# n3 u0 ^
% F' t' F! f; F* z+ X
这是一种不够理想的思维倾向,
9 B' k" l2 k8 p8 F但是其实还是有人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 r3 I" ~ b& w m. P电梯其实只是个小事情,其他的事情,也有类似的情况,
( @2 G8 X4 l+ ]9 q9 k, R! o, f! E9 R3 [ p+ ~) K
比如,去访问客户的时候,因为某一份图纸给客户发过,所以推测不必带去;
. _. \/ F0 q6 I5 f/ j开车准备变换车道的时候,先打转向灯,然后再看旁边有没有车;( {3 p1 l E! a. n* H% s8 K
交书面材料的时候,想着估计原件会返回来,所以没有复印留底;
' Y+ ~, G- }7 o* S/ L+ ~9 ~+ r仓库人员上午要交货资料,自己猜测下午一点交也可以,结果人家下午有事休息了。9 L) q j) S0 Y# c& v5 y
估计客户工厂里能有测量仪器百分表,结果到那里发现周日管仪表的人休息。
3 X. l4 i+ c2 E# O, f3 b出去旅游,看天气是多云,所以不看天气预报,不带防晒霜,不带伞。
* x- F) T) G0 D( f( r2 n这些都是属于,知道有可能出问题,但是概率小,所以估计没事的心理。
* k& v3 ~2 V" p5 ]& Q/ O: p" @/ a4 E
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侥幸心理,但是这种说法不容易采取对策。
7 X) G+ z" O0 o3 V- Y& R在日语里,把这叫做amayi,意思是乐观估计情况而导致失败,有着轻敌的意思,* N+ c% @! J7 n
然后就是,要去多考虑实际情况,而考虑对策来避免问题。$ H$ p& w$ _) J+ f2 x- N$ q
话说回来,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看到,
& x$ A. j+ n! c; x, e! _. h% _6 \有的人,明知事情有可能会出问题,还是会去做。9 f- V& g2 n# e- t" [" N, D8 V( M
! C$ F, u' N# z( s2 a$ ~, Z这也许是人性的样子,或者是性格里的未成熟期间的样子。
: {' q) `3 z3 }. L6 x v有的人会很成熟,一开始就做事稳妥一些,
1 e2 T1 k) p% `8 q# K有的人会在开始的时候出一些小问题,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0 H' q! {2 }# T) `作为个体来说,需要做的是去考虑,在出问题之后,下次怎么办,类似的事情怎么办。3 l; H4 t% E1 @
有着这样的意识,才能够有所进步。, t( r- I- K1 Z: w+ T/ n6 i2 \
- E" ~* [: ^* j7 M( F5 a2.我知道A方式不够理想,B方式好一些,; `" M9 L }; R
但是还是先按照A去做事,直到遇到失败之后,才去改正。9 M5 x& o1 i+ |$ S4 b! g% B1 [8 a
8 ?$ g$ m" l$ M# S: ]' M3 j7 j) B
就是说,虽然知道道理,但是只有遇到失败之后,才能去改正。
+ O* [" ~' V+ {6 F- t' P' B& E美国一位父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说希望你能经历苦难,
l0 v1 L4 _) G+ z+ z就是说,有些事情,是经历过苦难与失败后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X2 o. }8 j5 A0 f. U9 L
从这个角度来说,单纯“知道”道理,有时候是不够的,- |; z, l* G% |: r
早点遇到失败,也是必要的。
, ?+ m5 U ^0 N" P P3 G% O然后加上“失败后改正”的心理,才能将正确的道理带在身上。# n& `# {. B9 P1 k5 p1 L# W+ G5 p
; r/ B/ ?% Y7 \电影里说过“听说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m7 B! s O, H7 j! s可以被想到的原因有几个,2 Z, S% ^8 v' ?4 m) q; r! R5 t
一个是,自己在二十岁之前,在学校范围和家庭范围,积累的思维做事习惯不够好,9 `+ C* \) f& _. L$ L; z. L9 y2 l
一个是,自己在二十岁之后,在自己接触开放社会防卫,吸收的有益改进不够多,7 x6 c Z5 P) Z7 |. {% z
一个是,听到的道理只是泛泛而言,不够切身,不够详细具体,6 [! F: _, a& b- Q8 T* h
一个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有些道理是,经历失败之后才能带在身上。" g0 C2 C. s, j: @" `
2 N1 ]" d; J/ V6 ?
所谓习惯,具体是什么,是面对一件事物时下面的细节,
# @3 N; G1 m5 e耳闻目睹过多少相关事物,头脑里存储了多少相关事物;
+ P; l t# o4 m7 @% N3 [头脑中考虑到的相关事物的深度,能够递进到哪些内容;& N6 v# z7 h( v7 l2 t0 e, ^* n
在各种做事的选择肢和话语选择和时机选择上是否正确,' ~8 k% h: K! H
然后是张口说话的表达语气,能否见过并使用合适语气;
' n' o7 ^6 A5 A然后是动手做事的程度,能否使用合适的方式并且恰当;
( w7 a3 E- t+ U+ w4 V9 ~( B% R- S1 k# n/ a
0 }* ]0 X3 Q1 _( a" Y7 ~; ~* O
这些细节,二十岁之前是周围会给予你,二十岁之后是你从周围去吸收。
4 A. m+ n7 ~; k0 R+ P8 r这些能不能做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n! g; A# H a- N, q至于这里的“二十岁”,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 m6 c; [5 D+ [如果纠结于这个数字,而对整个文章进行否定的话,那将不会是有益的结果。& o" x( r( N- e8 k, }$ t
你的着眼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4 r9 n/ E: j% d' e3 G& g8 p
这个数字可以是二十岁,也可以是十八岁,也可以是二十二岁,' x/ X% G; W9 b. Y! o
其实,这个吸收也不是前后时期分开的。
2 P- O9 n) G' a3 f一个是别人给与的时候自己能否吸收,1 z ~( r! _1 b3 `# W' W
一个是自己能否让别人愿意给你,$ v) n% }2 x; R$ `" ~
这些是值得注意的问题。4 m4 d$ K3 t8 V; I6 e
6 p- B) K6 E- J8 ~& q下一个问题是,经历过很多失败,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6 V9 C2 G6 A. ]; u! A( J. ~# H- c) }% h
原因是,这个事情是分四步走的,“知道道理”“经历失败”“反思”“改进”,( q8 A' B$ ^; {/ M R! G- }
做到这四步,才能把事情弄得好一些。
3 _7 b. B/ _- D; d% L0 O- o0 ?" g, [- d' {: N- {$ s/ {
生来性格成熟的人,走到第一步“知道道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9 \* \7 {6 u3 k7 B- j/ Y然后有些人,走到第二步“失败”就停住了,
- w* j$ z: V1 x5 u9 C- C/ n( o然后是要有“反思”的意识,
. d/ V9 w/ K6 a& i2 }+ t! e有的人只能记住失败,有的人在考虑下一次怎么做。, o3 }6 |: H" ~ H b
以前在业务员的那篇文字里写过这一点。8 o2 N7 M' p; ?# ?
在感到苦痛之余,要加一点心态去考虑下次怎么办。
1 m2 o/ N: f. V( U& p然后,有的时候,自己的失败自己会看到,! Y1 f9 X" B* R' Z( I
有的时候,你做得不够好,对方也不一定告诉你。
; i- Q; c) ]) ]+ H所以要自己去“反思”,去观察对方的反映,才能知道是否失败了。
! q" V# G, n6 q3 z6 K7 B5 N% c) i3 U$ }
最后一步是“改进”,
# i0 D1 ?" e' X6 f有些事情,是只有AB两种选择肢的,8 P) u" K7 g. b4 @* D
试过了正面,发现不行,试试反面,应该基本可以。! P& h+ y4 B, M2 [
有些事情,是有ABCD。。。多种选择肢的,: Z7 ]/ P* V6 V7 Q. [0 T" V# U# \
试过了A发现不行,然后也许是B可以,也可能是没有想到的C方式才可以,
; I& q2 U6 E& H4 M这时,如果没见过C,就想不到这一点。
- e& w- s. T5 H% G; j) S7 `所谓培训,就是把对方没有见到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展示出来,这才是培训的意义。
* ?2 {, \& C; }7 p# @; ]% K一些问题,想到了ABCD几个方面,但是原因在于自己没想到的EFG,6 o. K; \0 s! E' K; P o( x
如果不知道有一些特定的方式,就一直找不到解决方案,
4 ]1 R0 Z% r4 h' T0 i5 x所以,* @( S( c5 ?8 s; H- l9 \
一个是要开拓视野,自己去看到或听到某些方案,
, n; z' M, D$ R4 j% D一个是要广开门路,当别人有可能告诉自己时,别因为自己表现欠佳而失去机会。
3 P$ g* X0 x y% K$ i/ q+ ?然后,有些事情,是需要特定的时间去做事,
0 P u- A, Y! S5 R时机做得晚了,就不够理想,需要改进得不是方式而是时机,4 B y8 v1 K. K4 t3 y: J7 r
5 \: b% n" r" N" \% L: p
如果能走到第四步,才能做到一些具体的改善,才能更好一些。1 S, {! X) `. X2 _
* n' E6 e) f3 q% j3.甲方乙方,甲方推荐了一个方式,乙方觉得没必要,然后怎么办。1 [9 c# e# q7 h2 N
7 g: n' [. C) k! K. m- n
一种做法时,乙方觉得没必要,就不去做,
; e; Z& i. P, v0 f+ P另一种做法是,乙方觉得没太大必要,但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按甲方说的去做。
! I+ d. f8 Y+ S1 U, s这就是,对与不同意见的接纳。是一种配合,是一种附和。9 X7 P( K1 R t9 M1 z) [
这在团队合作里,是一个重要的意识。# R/ U/ j1 h0 P( P1 K+ C5 n+ d
对于“最初自己不同意”的事情,
2 b" b' f. r( S2 Z3 E能够去进行“同意”并协力去做,是一种需要的能力。
1 [- Q; o) B! }5 L% L: u' u: {* `( d& S% Y* P ~6 V2 Y
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一个度,) @6 {- Y3 p0 v
如果对于任何意见都是不加选择地接纳,也是不可取的,8 A G. a1 d9 c p- |; n5 y8 f
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一个平衡,一个合适的度,来使事情向好的地方发展。" Q0 T- s/ F. S# f" z) Y
$ J* H# f3 c; _! a
4.听到不同意见之后,直接予以反驳,这是不好的习惯,0 W. C) m& Y9 a
, i( L# V) G: g8 [8 \如果直接反驳,将会导致,之后听不到更多的建议。2 s2 O. R( g5 j8 P h9 q8 {
所以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儿,就先同意一下。) F) K4 S" H! q( r) K
; d& p" |6 V8 D, x4 f如果确实对方推荐的做法确实没啥大用,
+ k* E# m& K& b% l/ g, Y8 w那么可以用委婉的柔软的方式回应,
4 W5 N# }" R! V2 o4 e: q! a然后提出建议的一方也会明白这个建议不够好,3 n& ]: W# I$ Z' E6 j
因为没有生硬的拒绝,所以下次还会将交流继续下去。1 e( S+ {6 Y8 K* _# V2 I. Y( `
4 R3 m# M- T$ Q% ~
有时候遇到一些知识丰富的人,
' U7 D* `* e7 v. C# G4 `他们不会一开始就竹筒倒豆的把干货全说出来,
1 X* V' n4 i+ [( Q% Y, v# ?. p而是先有一些简单的对话,得到回应之后,
: C. o9 u3 y- I1 j. s8 J从回应的态度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多说一些。
6 s$ y S9 a0 \: D: U. D2 f所以如果是无所谓的事儿,就没必要急于反驳,
/ w1 Y; K/ J* Z即使是想反驳,也有柔软的反驳方式,可以选择,5 W* P" ?- k! X9 W
把话题给托住,以后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2 @% |$ G3 N) ]) J) j( n$ z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因素而失去吸收的道路。
& r0 l" K6 \+ M$ Q. @
3 x5 X2 P8 Z! G' T5.一个电梯也要考虑那么多,累不累。, \; k. [' U! |0 O& J
/ l- f N3 a, a; w+ @& t3 K
事实上,需要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4 {4 q: M, P# c- ]. X
日本人做事情,不只要考虑眼前的事情,还要考虑周边许多东西,
4 |6 X% O+ `8 h设计一个产品,画一张图纸,都要前前后后考虑许多东西,' {- A) r1 U$ b6 j& W3 u
甚至有的时候,考虑的东西有些多余,但是多考虑是有必要的,
0 Y! g8 U ~ d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考虑得多,
* S5 x! E9 D8 k$ A* P$ \0 c) f/ g而是为了把事情做好,减少失败,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v* e8 g$ I* L
7 d+ O" E3 x% `6 `, p$ d% m如果一方面羡慕着国外的技术,一方面又对思考感到麻烦,
# b! @; K1 x7 D那将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感觉。. _; Y! a+ t, y+ V2 j7 }) ]0 c: H
不说赶英超美,就说升职加薪,4 E) O9 {1 R! p( w9 ?; Q
一方面心里想着升职加薪,一方面又对眼前的事物不愿意多思考,那也是不够理想的。+ B; q' p1 A1 ~! E
思考确实很累,但是把它想象成在跑步机上跑二十分钟,
1 r( _$ L c4 n* T1 N6 k用辛劳来换取一个好一点的结果,应该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吧。
, J4 T( D$ B( [- X, C U# [
( |( X4 K8 C6 c" S+ P* G6.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句话
' q; Q; }2 r5 e" |$ I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倾听别人说话。 村上春树 《1Q84》
+ O# p$ ]0 Z" Z) y! ^, f* K5 B' b& F9 j' |4 C$ D
) U8 v6 L5 d% H- s% ]
以前在第四部里,写到过“心理架势”的概念,谈话的时候,每个人架出的姿势,是不一样的。! i. b2 h/ B) N. @+ m& O% ]
在听到别人说话的时候,
$ G: [" V* I) _% [8 A& y有些人是拿着锅铲,向外挡的,对于别人的话,十有八九都是去否定。
7 o7 D- F# f/ a# M4 L! Q0 h# Q有的人是拿着便利贴,给别人贴条子去做评价,自己没有吸收的意识。, `/ Y- y* u! v, G, W$ J
有的人是带着过滤器,只对自己想听的东西去听,对于新的东西都选择无视。
8 p5 R0 e/ Y, {- y* i有的人是带着耳塞,对于别人的话,没有听取的意识,. T! _) w% B o! U
有些人是拿着筷子,随时准备夹菜,对于别人的话,总能找到吸收的东西。- u, Q* F: b* |7 l- X+ K
有的人是端着毛巾,把对方的话给托住,让对方说得舒服,可以说出更多。
! \3 ^ o1 m: A5 g; L6 t有的人是拿着材料,把对方的话予以延长,提供相关信息,也可以听到更多信息,4 Q/ M$ O2 _# N
每个人选择的姿势不同,得到的收获就是不同的。
$ e S" a' L0 j( u9 a
9 v, I# A4 `# ]" l G上面摆出的这些姿势,如果总结一下,就是“态度”。
' |# D- }* w4 i' n% @( U9 k4 C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 `9 |. B* O/ ]9 W
但是“态度”一般是作为一个静态的名词来理解,
2 C7 I7 {$ k5 X( o) b单纯看“态度”这个名词,想象不出那么多的动作。
4 r4 E; G- k- Z: j6 m- C) ^所以这里说成是“架势”,是一个动作,- m, U/ d: l0 v
在听到别人的谈话,想到的是,自己要做出一个什么“动作”,
9 u) h+ @3 `" `9 t4 m4 r( V" M! K这个“动作”,会决定自己将会得到多少东西,带来多少提升。
+ \. ]1 \% i0 S: H3 Z# X
8 {+ A6 g$ Q# C m1 z感谢阅读。
2 d! g0 U6 U% S j3 h& g6 o以上。/ S7 r, f$ m; x! q4 \
1 b' g j; z& P b8 R7 Z$ v$ n# M* T* \
/ F) N. g! k, n# Y7 x& X/ y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