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ction 5.
4 y9 M. g. p. V' e! A有一次,我与U桑聊天的时候,向他问了一个问题。: B; Z7 s) Y/ R8 b- g( i
我感觉,我在日本接触到的一些人,他们的说话方式,( L; v+ V2 q. Q
会感觉比较巧妙,比较成熟,比较siccaly一些,8 v: `) @3 P/ @8 d3 u
我问,这些是学校里教出来的么,
6 y5 k v$ P$ X: E" W+ x& OU桑回答我,日本的小学里会有“国语”课程。 l6 b* d8 L$ Z Q+ j0 v- E7 ]& B5 H
我估计也就是类似于中国的语文课。( n/ @5 S8 u7 p$ E9 y- E) p
U桑说,国语课程里有一个教育方向,& ]. p+ M! Z \
是要去弄清楚“对方想要说的东西是什么”。
5 J+ z5 d1 {0 X& o. Z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P- w! Y; \+ R- R2 C) Z Q: x! S
我们的语文课里有阅读理解,但是貌似感觉上还是有所偏差。8 T1 [- b; q7 V- o" G
" N# O$ w2 x$ X, N/ Q
不过,我觉得“通过观看书面上的文字符号,来使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
3 Y" @; ]% M0 I2 W0 B' x0 E这个因果关系暂时我不是很能够同意,
( h8 k0 d O8 N: R6 I# M我更觉得,是日本人生活环境中,大人的谈话方式比较逻辑,
0 t5 l+ Q5 h( C$ v然后小孩子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吸收之后,逐渐提高的表达水平,或许吧。5 {. v' z0 C7 x' _. @( \5 B
- [& w: ?( g& A" T0 V: `% L3 R另外,想到的是,“弄清楚对方想问的东西是什么”,是一个课题。" Q/ Y: @7 x& I6 ~; O
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0 L& u4 ^4 {0 U7 X1 }! h _# N" P
有时候,别人问了一个问题,自己回答之后,对方说想问的不是这个,而是某某某某;
/ `; N: U* }. J& x S0 s有时候,自己想知道某事,于是向别人问了一个问题,结果对方回答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g: }& V4 E. E这两个事情其实是类似的问题。" ^2 U6 M& u, i1 g0 ?
提问和回答,是我们生活中的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
+ {% Q. W$ Q6 r8 e# `! _把它们做好,却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做到的事情,总会有各种各样gap的发生, n& m8 z7 F3 C U: b; m
如何把提问和回答做好,是一个需要修炼不断改善的课题。
9 |7 Y( q7 s3 t* q
# }+ s, h! F6 l* y1 H( h) v$ Y; K; p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松下公司,
& Z+ M8 C( ]$ ^" ^ e当时松下电器在中国分公司制造的产品,有使用中国工厂制造的电机,& Z! E' y y( S* W: w
我的上司发现中国那家厂家的绕线涂胶固化时间比规定要稍短一点。7 S! i' x/ s" ~' V# M
所以上司让问我用中文打电话给对方,是什么原因。
. b2 I8 C' p( i$ n& S0 c4 Y- M他不是单纯地让我去提问,而是同时对我说,对方可能会有怎样的回答,
0 F8 f+ i2 }9 E; K要么是说,对方有技术计算和规格标准和实际业绩表明这个时间是可以的,: u4 }1 n4 g4 T$ l
这样的回答可以接受,
0 M' l/ k' X0 U" V( K. j9 v. q不希望的回答是,当时由于生产交货期比较紧张,所以缩短了时间。6 G; d" d: o' l
当然,我提问的时候,不会是把答案说出去,只是心里有一个预期的答案。
+ g( x% E+ w9 w( g+ t7 \- j然后,当时对方的回答是属于前者,并且把技术标准发到了我的信箱里,
6 z1 O; s9 q% e$ K+ l# _: g6 w我的上司也表示可以纳得。3 ]4 r6 f/ L, K! P0 B5 F
这种问话的方式,我感觉比较奇特,之后的工作中也会模仿。
, l7 i9 Q* u# h9 S. ]0 z: b提问的时候,把回答的几种模式也列举出来,或者把提问的目的说出来,
1 E9 I4 v5 }8 Q或者是可能出现对方弱势回答的时候给对方准备一些退路,' }; f2 J3 P+ R( G; r3 Y2 d2 u
这样可以让回答一方也容易一些,容易做到更好的沟通。. Z% @0 M. K: I. o
" {6 d: X+ A. z% X1 \6 n! }, K, N6 j有一次,我与外协单位的日本人打电话,谈论技术问题。
3 ^1 j, y# K. H* a E/ _3 d我在提出问题后,给出参考的答案模式,% i/ `5 w; W5 k: N3 G
然后让对方根据这个参考答案的内容,去选择正确内容来回复我。
9 [9 x) \* h, N* T我问对方,电磁阀AP的公称寿命,是电磁阀ADK公称寿命的二倍,
7 S2 \. C! G! V这是因为什么。
9 e: C5 O8 f* n: `6 J5 g6 a [同时我也知道,他不会马上知道答案,9 ?; P3 j: \9 d" U! ^
于是 说,比如说是材质不同,对空气有特殊要求,
& S/ {& z$ ?9 Z还是说,因为结构不同,所以寿命不同,
+ c J0 `7 M8 U还是说,因为动作方式不同,牺牲某些性能来实现的延长寿命,2 P& |7 q( {5 \. _: S x2 C7 M' q
希望他向商社去确认一下。
! u& a* f) m; b
. A* n/ R* M8 l- L1 d! F9 ~3 c" J比如询问某个高度数值的时候,3 S- F+ C, X" G& M
我们会询问,“那个高度的925mm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1 J( G* a3 W0 ^7 c& `
我知道对方也不是马上能够答出来依据,
1 ^6 [1 R( M1 w5 F" ~6 ?然后我们会加一句我们提问的目的,“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调高一点,' X0 L% d5 W$ ?, A
会不会有别的问题,麻烦您帮我们确认一下可以么。“
1 Z, F4 s1 q- [6 t4 l. [) ]) {( T+ W单纯的一个问题描述,有的时候不能够把询问目的都表达出来,( Z5 p9 q) v" C1 H6 i! g6 }7 S
或者是让对方不好回答,不知道回答之后会有什么后续。! z% z6 A, @0 ~4 p7 y
所以,把最终目的或者想知道的内容提示给对方,会使交流更有效一些。+ N& x. X! ]$ Q
7 t m7 s: q. O9 v0 u1 i ^4 s另外,客户打电话给我说设备有问题,夹紧装置报警。8 \7 Q: {% X5 _# n; z
我想知道油压压力表的数值是否正常,$ V+ b/ U' @+ }
以往我是直接问油压压力是多少,对方往往没注意看,* q. ]; M# a! A" n6 y; _# z( K
直接说“不知道”又显得不好意思,就说“好像是某某兆帕”。
" M# X, H5 N4 \* M$ X数值也不对,也不能够来判断问题所在。' B- j. {" Q4 Q6 O
后来我改变询问方式:油压压力计你有没有去看一下,还是说,还没来得及看。
9 H g* M" f8 f: \# E$ V然后他会说,还没来得及看。) @# t! q+ K! f3 @2 I
然后我说,那麻烦你帮忙看一下后面液压站的压力表,再给我回个消息,您看可以么。8 P2 b- I& `4 C& `
这样得到的信息会更准确一些。 p3 X% b T7 {" T1 u! H- P2 V9 {- B
+ X! w5 @1 T( B B( A- P6 E: H, n% }Section 6.1 p& W- {, j* e% V: X
然后,U桑提到,国语课里另外一个教育的内容是:
- {) P6 V# a/ a7 v4 y, J9 ~“通过论理逻辑的方式去陈述事情”
8 O! R! M! \' H# a: s" x“因为某某,所以某某”,& K" X; S$ c9 l% @. v6 y
这样陈述事情,比单纯地说出结论更有说服力。- g" W( L X) {% G: ?* G- Z
+ \$ V1 {* T \% `. `1 X# A( Z1 M7 U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是的确如此。
4 o9 l2 G I) V在这个系列的第一话里也曾写过,/ ?$ X% \% o$ b
我在超市里买菜的时候,看到有小孩子在跑,
8 _! N" K; V4 \2 G% o$ u这时家长要小孩子别跑的时候,是会加上理由的。
; K' t7 E, r6 z: H9 p“因为危险,所以别跑”或者“会撞到人的,所以别跑”。) \6 p* i, N u* b3 m: ~: d( X
就比一句单纯的“别跑”或者“再跑我打你”要更有效一些。# C. H8 Y0 m9 o+ ~6 x0 U
! x* p. j9 q) U( m7 G
我遇到的一些日本人,在陈述一个事情或者要求做事情的时候,
6 y7 t6 D& k! c7 k1 m往往会加上一个“里付”,翻译成中文是 论据 的意思。. I' R5 o9 H0 m+ f% U, x/ b/ |
我留学时曾经在厨房打工,晚高峰繁忙的时候,需要提前准备菜码,; h7 }$ q1 k! o1 j) a. X5 s5 _
每次都是在忙着炸鸡块之余,看看菜码没了赶紧准备一些,$ p+ u9 g) y% u' J7 u6 b& G
有时候忘记准备了,一旦来点菜了,就会手忙脚乱,! a' b! T6 a t3 h2 c0 B
有时候大厨会向我喊,提醒我赶紧准备菜码,
) S/ k3 H, ?+ V我有时候能够自己想起来,不用提醒就去准备,
# W0 L% P3 d% X% N6 d# _ V6 r! t又有一次,我看到菜码用完了,就拿出洋葱准备再切一点,
- c8 O9 N6 E m心里想的是:你看,我不用提醒也能注意到这个事情,多聪明呀。
! {' U# a2 K8 _/ S大厨过来对我说“不用准备了”,! I [! v1 X4 I7 i( q, _& Q/ G. t
我当时一楞,6 n/ n' G' t) _3 `7 t* E% }2 z
然后他马上补充了一句,“已经八点半了”。
4 k$ G% V. M1 c% Z* ]我一看表确实如此,也就认同了。2 X; E: E: u- ], \% E* r
就是说,因为过了高峰期了,所以不会有很多点菜一起来的情形了,$ C7 P/ U6 d' Z
因为不会一下子需要做很多菜,所以不需要提前准备菜码了,
& \+ W# B6 E) y# Q这就是用一个因果关系来陈述的事情,使人更容易纳得。2 M- D; |' N3 e2 E1 N. ]! N7 G
, S/ L7 a! h" V/ l5 V
! Z0 l% B( x) C
再比如前面在提到一亿日元的时候,
d: X4 c; |) f8 J, _董君直接打断我们,说我们是错误的,我们俩当时到最后都没反应过来,
) J# P. z1 Z5 ~其实他可以加一句理由“一万日元纸币可以兑换六百人民币”,. z: ]9 h& s- V1 l
这是我们出差兑换时常用的数字,
Z k7 x) J5 |% ?, i6 B( y% j d如果有了这个依据,8 a3 X, [' e$ \) W1 I2 J& ^7 u/ j
这样我们马上就会算出来一亿日元相当于六百万人民币了。
( a0 e% v; S ^$ a* l1 E能不能找出来一个好点儿的方法,是一个需要灵感的事情。
) G- `# y" {5 F: T' k1 T# Z$ H! ?: S0 J
U桑还提到说,日本式的communication,8 N/ M: k5 |; \5 j
会比较注意“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H& M; d' F, v/ n# n: n; ^$ z9 d
当然了,也不会是全部日本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7 M9 i2 Z$ v6 s+ S$ H
1 }3 F$ w ], M2 w& O这个事情其实也是挺关键的,
q0 D5 l) n- K, l' V3 N+ T我到日本留学的时候,去的第一站是福冈市,
# t6 ]# q3 t, |* _1 S在日本来说,算是一个偏僻而纯朴的大城市。/ `* n; Z/ J! R ^5 E6 n: Q! Q
我在那里遇到的许多人,在我询问事情时,都会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
' L% i. o9 Y Z7 ]给我确切有效的回答,或者是帮助到底使我解决问题,$ t% x$ G# J, O5 Y
这点使我感触颇深。
0 T8 P* p+ [" s) P0 \9 b后来我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也漂泊过一段时间,
7 R# r: ~2 ^0 b0 y接触的日本人,在交流之中也会有这样的倾向。; Z; B) N" L, |4 B8 H" d$ L
这也是我在日本学到的东西之一。
: p' F; E2 _: F! F, ?3 H4 R& J4 C" F$ k4 Z4 @: g
比如,在考虑事情的时候,
7 b0 i n+ x6 Z: y# i( u Q如果考虑的范围,只在自己这一边,缺少对对方的考虑,
8 Q, m2 |' K* c5 M1 I7 F4 `. ~) J7 H那么,事情进展之后,就会有不好进行的可能性,
. E/ r$ r, {$ j% ~7 O5 b可以参考的一种方法是,自己这边考虑一些,为对方那边也考虑一些,
0 h; G# l# w( D. x' B这样给对方也留一条路,大家都好走一些。
: @5 x2 `: J+ S4 n- q# c另外就是在双方讨论问题的时候,考虑一些对方的立场,也会更有效一些。) s1 ?( O) Z8 }' x0 V" [
/ \" ~6 @9 K! R, T4 Q+ O. l
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也会预想到,
" p# @+ h. r4 Y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如果什么事情都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那样做真的好么。
: v9 D+ L9 C# G2 F8 j" c关于这点的解释是:1 D9 J+ Z1 F( q Q. C8 l. f
一个理论,如果进行不合适的外延,那么它将是不适合的。" R/ R* c1 T6 l- A4 u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用一个极端去否定另一个极端,并不是理想的做法,
' r* h. \: Y% f. A( d# V说黑色不好,不代表“要去做白色”,还有其他的红黄绿灰可以选。# V2 K( i0 [, @- n) P( }* r
“完全从自己立场考虑问题”,或者“完全从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 w3 b( d* T! t
这是两个极端,站在某一端,或者过于偏向某一端,都是不好的,
) Z" v1 e# U2 X7 ^& R# U" \8 A我们要做的是,在它们的中间找一个平衡点,来把事情办得更为顺利。5 ~& k3 S2 j( _& J% _5 m
& H5 J, E# `4 W% Y( tSection 7.
$ N6 o' F; b0 I3 j2 o/ X6 T然后又提到了董君。
; j6 ~; @4 X: i" n$ V5 E) ]& VU桑说在与董君进行问答的时候,
/ t/ |6 c5 I$ ], L" R4 E1 T董君的回答会有“偏离”的情况。
. h" r& m+ Q/ t3 l' p0 Q2 D就是说,提问方想知道某个事情,: P# h) V( i0 p. u
但是得到回答的内容却是偏离的,6 w; P4 t: n1 J& A2 N
针对问题,董君会回答一些看似有点关系的事情,. _! v- |/ k1 a1 R5 y
但是“想知道的信息状况”,他却怎么也说不出来。4 W% V- T+ x3 H' a% J
5 o- z: O6 `0 v( r
有一天我给U桑办公室打电话,是董君接的。
! _2 C" e0 _% ~8 X7 H# n- e我询问,U桑不在么,, B& Y, |3 I- T2 ?
董君说,U桑现在不在座位上,
. |3 R: a: T9 s! _1 |; X9 s我询问,U桑什么时候回来,: P2 J5 i: y/ B B+ l
董君说,U桑4月3号回来。
: x, q% T4 [" k- a/ H- b# u实际结合上下文,我问的是U桑今天什么时候回到座位上来。& n/ S; ]3 U3 S# ~
但董君回答的是U桑明天出差的返回日期。
4 N; u# g* y/ O- G$ w# u当时正赶上是董君与U桑要去日本出差,董君刚刚帮着订完票,所以他这样回答。
: i% r2 K; r( E$ F这就是对前后文理解的偏差。
! o8 m- f2 h+ _5 g: e9 S+ o. `6 N社会人有一套问答的逻辑套路,, a, U1 Q) u) ?/ M" m/ o
如果你不在这个轨道上,就会答非所问,就会被扣分。4 N1 U- K% J6 ]9 H1 Z4 _+ R
% g# z4 B- A( g2 o: D7 ~我给U桑讲,有一次董君给我打电话,提到他某月某日从日本回到广州,
" ^ \' t! n1 L我问他下飞机后行程是怎么安排的,几点到天河。
) T1 i1 z% ]& a/ Q9 u- }) x董君说,“从白云机场出来后坐地铁去天河汇合倒是也可以,
5 F/ V8 F6 J+ V& q* V: u但是有个客户来邮件了,说让他在成田空港免税店买个马桶盖子,* E! v# q* y2 o2 f+ w2 }
由于客户那边是大领导,和他们公司业务联系比较多,
# \ h& m: M3 c. a, w5 m如果耽误了事情那不太好。+ `3 S" R0 ]% E) P
如果买了马桶盖子,那个东西的箱子特别大,$ y3 W$ Z8 H z4 o
坐地铁不方便,考虑要不要打车去天河。“
* ~5 b" X& z7 ~) D# N% ~3 J我听着电话心里着急,心里想,. d% P) z0 E" _7 }
你说那些箱子什么的都是多余信息,直接说个时间就好。; S+ M8 [& ` p6 r
“客户要求带东西,有可能坐地铁或者打车回来,估计一个半小时之后到”。. R0 ~; ]3 }& a r* M C
这样说就好了。他东拉西扯地说了许多正确但与我无关的信息,让人着急。1 V: |" t6 }4 {
所谓回答不到点子上,就是这样。
( j, U, n6 w h) m% K( E% x7 y2 R( U1 ?0 W. n
U桑说董君确实是这样的,
- O; R1 ~+ q+ |- T# i! f9 DU桑对我说,他对董君的感觉是:; I. U9 { p, d1 b% m, n& B
如果你刚进公司,表达方式不好,让我教你,倒是可以,但是,
3 l9 _; Z& N# W9 z0 b第一,你是以30岁的社会人身份进公司的,不是新毕业的学生,# ]$ ]6 p7 i' x( ]4 C
“你30岁之前需要学到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让我现在来给你教。2 k: f- p/ {/ i5 D, r7 c4 M
第二,让我教你也可以,但是在我教你几次之后,/ u* Z: {+ q/ o. X8 e) F
如果你根本没有表现出听取吸收和长进的意思,
. ?) ]- _: T$ g8 |' j+ B+ @2 w 那么我何必要浪费时间继续给你说。- X3 r7 l7 J0 D0 E9 V
我问U桑,这种类型的人在日本会不会有。; r7 g- T9 O3 g2 k. X
U桑说,基本没怎么遇到过,应该不太多。% i( Z+ W9 z1 Y# j" J2 C. G
我说,那就算日本的大人比较成熟一些,' y2 @( q" O/ r0 z G) p
那么日本的中学生会不会是这样的呢。
' i3 F9 q4 k9 r, h' n& r8 h* fU桑说,日本的中学生也是比较siccaly的,1 B1 H9 k8 U' g* W
表达方式做到这个样子的不多。' u1 a& B' E$ k; h2 T
! S5 q- ~, u V) o. e/ R所以说年轻人参加工作走向社会,8 d. N9 X3 N$ \" T2 w
一个是要注意去斟酌改善表达方式,
5 V) k1 G/ ~7 z6 h5 v9 F另一个是在别人教你的时候,要让别人感觉可以继续教下去,才好一些。9 e' b9 f8 r( G5 n( P8 \. W
; R+ j' ?1 G( J. h& G
$ k0 Q* R, W A" |2 V# _1 v P, G* \5 S+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