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ongjingzhij 于 2009-10-8 20:44 编辑
{- @' L7 @) P( D1 j; }) u9 u8 H* d$ n. `& {/ F! A! m
续貂一下,在此补上原理图:
5 u# v) ^' t" b
F; v) {9 K$ v% E7 D5 m# [; C前轮的动量轮(陀螺)旋向必须与车轮前进方向一致。这样当车身“意外”
; I d8 B: F& x: F左倾时,由于陀螺进动效应而自动左转,从而通过转向并继续前行而将车3 @! k" x. T+ a. {8 m
身从左倾状态改出。如果是“意外”右倾,则自动右转。( k0 t3 P8 I* |2 _
" }* O. r2 b( X! N$ D* K示范录像中的末尾可以看到由于失去前进速度,车身最终会翻倒,好在此
/ \& y3 f# R+ q2 I8 A时没有前进的速度,孩子因此不会摔得太厉害。为克服孩子手上的阻力,
6 C1 D/ h1 V6 X; L. q这个动量轮必须转得比较快或者比较重以提供“足够大”的进动力。
" i; C& D2 F5 W: \
o k# |' Z+ @" w \& c$ K, M2 z然而这样的设计使得主动操纵龙头左转弯时,车辆会“加速”向右倾倒。4 J% [ j; e$ L- r( w8 d. x: z. v
因此要求骑车人必须主动+提前向转弯方向移动重心---好在这符合习惯。! ~; N F2 P: p I. t
& ]6 t, r" V% {+ L* l0 Z& R
这也解释了人们为何能“撒把”骑车---前提是要有一定的速度,前轮才能
. u# U1 s) ]* i7 z% k) g6 |7 P提供显著的进动效应。当然这个“撒把”动作的实现还需要主销后倾的支持,1 U: U1 @# U) X8 Q
以保持直线前进时的稳定性。有了这个陀螺前轮,就能以更慢的速度“撒把” " e( Z! p+ P, x ^: d
$ K' s0 b' I% j% B
关于进动效应的另一个有趣的应用,请看:
- x, _9 a( c- p9 s! Mhttp://bbs.cmiw.cn/viewthread.php?tid=114327&extra=&page=1
2 S8 ?" s$ b @; T" R6 J# ~) w0 W2 K, a3 Z+ _
如有谬误,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