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394|回复: 34

机器人末端的快换装置,有哪些设计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30 20: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罗日记 于 2019-9-30 22:12 编辑
3 ]( V( {# [7 o8 Y: N' i/ n+ r& n# j9 u2 \3 [* S  O- u
这两天太忙了,本来该前两天发出来,拖到今天,我内心有点过意不去。
; B5 q) ]9 e) |
这不,刚刚回来,吃了个橘子,马上就开机,今晚发了,明天回家。
( b( u0 H6 {( [; Q6 e
老铁,看到来顶帖。

4 [' T; j! L* G9 u, Y8 v& j1 m
罗罗,我常常在一些机器人末端上,看到有快换装置的应用。
: V1 G1 ?# {& D5 p' k( w

+ L2 w$ S6 C* X1 {2 ^
你能说说,快换装置是怎么回事吗?

# p# l7 V. U; E; h/ u$ h% n- ?( N
; T1 G5 h7 g6 d  |1 i& m
可以。

% g5 B2 Z. [) f8 M  t' u; Y
- i, B8 w/ z4 \" |
你说的机器人应用,是属于自动化范畴的。

, l' A4 T( M4 p) H
; ^) u" C5 X3 w- v+ S
那种快换装置(Quick Changer/Tool Changer),分为两侧,主侧和副侧。

9 Z5 h8 z$ @$ u' l% ^0 R
9 N  L/ V0 f$ \0 h5 A, I! i6 H/ D
主侧装在机器人末端,副侧装在工具端。
, S: D* T% B6 r
7 b; N1 t  d7 v: c
副侧常常和工具固连,放在工具架上,一个工具用一个副侧。
/ @% b3 w& a- f% [1 i8 g% A0 v5 j- _

& f! y# \) V) D. _
机器人末端,会根据工艺需要,自动更换不同的工具(执行器),来协同机器人运动轴,完成不同的动作,处理不同的物料等。
! ]1 H! [' e# E2 X9 z2 V
: {: }+ U9 s6 y. k; ~; W9 I1 x
嗯哼,我大体明白了。

' q4 E5 S, V; H5 X, J# G* F# V, C4 n& i" ?
其实,在做三坐标测量机时,有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快换装置的设计。

) z4 z: _7 T$ s7 w+ m! c) X$ K/ v- q
2 a0 H' Z) [  j' e0 s# {, y: k9 `
你们为什么要用快换装置?
0 P3 X/ L5 R$ i+ Y! u7 F2 |

) g# a. U" I2 r! E% i4 t) u
因为当时,采取了一个Z轴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应用,用快换装置,自动更换不同的检测头。

8 U# ~* Y( Q5 ?& G% u8 q# o  b# l2 z5 U* z2 X
怎么更换的?能显示得具体一些吗?

1 S2 d; \6 d5 X5 E# a0 M$ K
- x6 B. o9 ]/ M5 ^
好的,我做了一个PPT,名叫《测头更换流程》。

% H$ Z, M" [# U7 g  A9 y- l: D  y0 c7 g3 O3 ^( T+ A
在公号罗罗日记里,回复测头,即可下载播放,观看测头更换的流程。

# U2 @6 C( a. b
7 |7 [8 ]0 u* z
好的,我晚点去看看。
8 j5 j7 ^8 W$ ]1 [/ U1 E
( h; |: C4 i0 [. Q4 A7 G
不过,我想问,为何只配置一个Z轴呢?

0 }8 d2 h0 v* U) G, a! }) p" H& R. V  @% n) Z0 e
其实,我们当时有两个方案。
! Z% G5 Q5 t: Z& [
' |8 L3 p# _/ h1 j. O
第一种是3只Z轴:一个探针Z1轴,一只二维光学镜头和一只三维光学镜头Z2轴,另外一个Z3轴,留给粗糙度检测镜头,或者激光干涉仪。

: L8 o4 x6 }8 `' a* h% _7 W/ T# V( d( i: ~% N1 h
此配置方案的优点是测头固定,没有因为更换测头,引入的重复性误差。

- V& r& ]! ^9 E+ c3 k) X: X' Y9 V7 @' E' {0 X
缺点是测头都挂在Z轴,导致重量变大,对运动速度有不利的影响,对结构刚性要求高。

3 K- h2 w7 q1 a" _2 W
! m7 W7 O0 C; L2 g
而且检测的时候,旁边的测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头的检测范围,测量深度等。

! ^% e0 E( ]6 N+ @% V* |( K/ U! @% K5 L; |
那么,第二种配置呢?
+ J5 o# v- x; c, y3 R

& A- w! W* u6 G* D
只有一个Z轴。

, g* M9 `  v0 ^3 Z' z/ n
; B% c* U0 ~. p% d7 O3 w
根据需要,快速更换检测头,其他检测头不用时,放置于测头架上。
3 ?5 w8 d1 v: G, K
# s- |  Y& |4 h6 w. y
比如,三维共聚焦光学检测头,二维光学检测头,探针测头,激光干涉仪等轮换到Z轴上。

8 {" {1 r3 L7 [* F
8 o% B5 e9 r6 x! p* n
此配置方案的优点是重量轻,可以实现高速运动,缺点是需要更换测头,精度依赖于更换时的重复定位精度和校调。

0 z- f/ P7 M' }, X2 l) V. T# g" U. u: t' t0 w6 W! [9 B& _0 W
你们为何用第二种方案?

  p( ~: E+ |5 ~4 R7 T# X# M$ ]: T# e) c  X$ J" L
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太重了,想要达到需要的精度,结构设计非常有挑战。
3 ], L! S1 A6 a/ c5 ?+ B  C
# C5 Z6 F  _. c1 X
事实上,我们没做到。(更多内容,可以参考《记三坐标测量机设计经历》http://www.cmiw.cn/thread-993787-1-1.html
" N. p" Q) i9 P9 w
# T) h, W# k& U3 ~, N8 \: I! c
另外,我们考察CMM三家主要竞争对手,海克斯康、蔡司、三丰的设计,他们Z上大部分只有一个轴。

  e- F" k- u* J- x9 H! w! o
( c1 b' d* T$ Z) `: l* z: u
可以说,快速更换,是行业里的一个发展趋势。
$ w) C4 I. X! j9 l/ x1 t

* Y* [1 `  D! c. m' b
所以,我们最后决定用第二种方案。

3 u" s$ G8 W9 p: _) s+ G  {. s1 T% \: T. d
好的,明白。

- t" P; R! A9 q* D6 ]) }+ ^  @6 ~- T# k. i2 p
但是,你们为什么不买现成的快换产品呢?
" A+ [+ u9 e* T8 B4 y$ }6 [

2 W8 G4 U- p# n+ `5 n8 F
因为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不满足我们的使用要求。

" l! q5 z! k% }: p6 K! v8 |; o- P. K8 a" f+ O* h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很特别的要求:希望装置是中空的结构。

2 a# y8 w& z6 w/ \# \$ ^9 [5 q, V; G1 G5 u6 C% H# j  c
因为,中间我们要放置相机和光学器件,这个完全没有产品满足要求。
' [% I5 m2 H3 o2 Q  a+ t# z
; t% a: c5 f% o) X
另外,电接口和气接口数量,不满足我们的应用要求。
, S0 G, w3 [) K% y

4 Q" W% b9 G9 S0 r' O# z
我们希望总重量小于2Kg,这一点,到是有不少的供应商可以做到。

  z0 j$ W, X: S  M- ?  t. R" v/ `8 E) O( J: _3 }2 F( p* ~
但是,我们电接口数量多达60,没有一家供应商可以达到。
( F' Z  a5 D. p! ^& d7 _# b! k
; d. q# A( e% w, z2 X
而且,问了几家供应商,都不愿意定做,毕竟我们需要的数量太少,可能他们觉得没啥钱赚,投入精力不划算吧。

* D) H% z5 S) V/ \% E1 Y- H7 f8 Q9 m
OK。你们研究的,比较知名的供应商有哪些?
/ |! H3 k. g2 Z! m5 p
' w( C+ a" B0 H
ATI, Schunk(雄克),Applied Robotics,KOSMEK(考世美),Gimatic等。
, l% }  {& e! s* ]

( L  |# |! t+ ^4 E4 ^
我有2张表格,如下图,从原理和参数方面,对比了几家供应商。

1 ~2 w* j$ O. ~, i
) U5 Z, \2 z$ K( s6 S
同时,也对比了几家竞争对手,快换装置的做法。
快换装置原理对比

5 v% }9 [& n' Q3 k2 T
快换装置参数对比
5 y6 S1 {4 ~$ O  e- k7 `
竞争对手快换装置对比

1 |3 |4 H9 U8 n! X8 z9 v0 H( c7 ]
通过上面的原理对比,你应该能够看出。
5 Y5 B3 S1 b# u4 [1 F5 U

$ \! v9 K( O9 a7 q3 o, B) E
我们主要考虑:重复性,定位,预载,安全锁紧,释放,电接口数量,气动接口,载荷等设计要点
9 u" r; M( \& ?* m  Y' s( U
" o( P' T& f2 S7 S9 L2 o6 p
定位:竞争对手是V型槽和高硬度钢球定位。
# A& b; T. ]  |5 Y/ D
0 \6 l0 c, c0 {- l* J
当V型槽由两个钢球构成时,另一边则是一根钢棒,当V型槽是两根钢棒构成时,另一边则是钢球。
( w2 M6 J8 g1 a6 \9 ?+ L

7 H' e5 r9 M! T' _
大量的论文研究表明,这种定位方法,在动态耦合时,重复性是最好的。
: r; A; d* {6 O7 s+ y1 F5 d

( t1 A1 U8 V" u
比如《Kinematic couplings: A review ofdesig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中有提到,可以达到0.01um的重复性。(更多相关文章可以参考http://pergatory.mit.edu/kinematiccouplings/html/documents.html)
$ i) @7 V' i; a
' m+ A2 _9 }6 A# ?+ ~  C* g  _
但是因为是点接触,所以刚性不是很高,一般用于轻载荷,低加速度。
3 m: I! c$ a8 M5 u0 J9 x8 G
1 N7 T1 N& ~$ j% o# K+ F
而自动化方面的供应商,定位方式有所不同。

1 @+ M+ Q7 a, T* V# X
/ R8 ^3 m) @8 c# D5 v( L- j
在XY方向,他们大都是定位销和定位孔定位。
% H# R7 k0 @+ O5 ^" H2 u: O

1 ?+ L! I/ g7 e9 N6 \1 R
当然也有用锥面定位的,比如KOSMEK(考世美),这种浮动锥面定位,优点是可以显著提高重复性。
  r  \9 l; w0 f" Q; A

) {" f. L  Z- p: d" T6 v
从上面参数对比表,可以看出,只有考世美实现的重复性是最高的,达到3um。

* }" T7 h3 B) h
6 _! \3 `5 P9 x: n; a/ b) O
而对于Z方向定位,都是用接触大面定位。

1 G: I$ S+ c& E9 }; }2 K7 p* X( z
' }) B: G, G" M% X: ~9 W
工厂自动化方面的定位方式,好处是,接触面大,刚性好,但是缺点就是重复性差一些。
' q" Q2 E( {* J# B/ F* M! X
8 j# n$ |0 _# }
预载:预载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态耦合的刚性,预载的加载方式,可能会带来冲击,应当避免冲击。
5 ~' Z  s2 U2 X( D

) o6 k! p9 E5 e, ~1 t& u: U; D% K
我们中途有提到用薄型气缸,后来就是因为冲击被否决了。
. s- B/ O9 A; ~0 [8 t  ]0 T1 F( h; F$ _

$ i/ i& W9 b2 G3 l( \* W2 V* E  b
安全锁紧:就是系统突然断电断气时,工具侧不能掉下来,应该是锁住的状态,不然会出现安全等问题。
* Q& ~* o/ m2 ?+ h$ g1 |
' c9 C  m, _  q
释放:释放和预载是相反的,简单理解就是解除连接。

" }) L" v- q: d# U& Q. X2 e% ^) K) A# Y7 m, Q0 x4 ]
电接口:共60针,摆放在外侧,便于维护。

' B( i$ Y& h% P' O% V1 P' L! u0 |' G0 k1 b& ?" m' z: |
气接口:除了用于气缸,另外预留2路气体,作为气体冷却备用。
+ j5 j" P! o; L* ]" G' @
( x  f1 b- y/ H+ ]& C: u# F
载荷:6Kg,重心位置不超过结合面200mm。

, t# ^% m; `- K/ l% E
# m( U, t+ t3 B5 Q' g! d* h9 q
既然没有满足要求的设计,那你们只有自己做了?

& {6 ^8 L0 f; X. e0 G) T" r
没错。

" s" I2 v& q- D! U& S/ L% @; X0 W/ s% {" @# b8 z
因为我们载荷比较大,同时重复性要求高(X,Y:±50um,Z±15um,中心轴±0.25°)。
" s5 ?+ M( W' ?2 ~0 B' G1 D

, V; D8 [1 h* @/ [- e$ g
所以,我们参考海克斯康,机械钩子式快换装置,做出了第一个版本的设计。

. I! l+ w) f  a  ]! P6 p7 y1 L: M& {' z$ g0 R
原理如下图。
快换装置的设计V1.0
% K3 a' _+ j4 M8 ?/ G: E# U
用钢球和V型槽定位,压簧做预载,用机械钩子,来钩住被连接的副侧模组。

( g, n9 j8 E4 t( z. b
! m+ x5 U% J' _5 g, D3 K) }
这里,我们用中空的气缸来释放,因为中间的位置,被相机和光学模组占用了。
8 S' V" T2 h4 F, [2 `6 z$ w

) T# T+ o# _. x- q) B
中空的气缸是自己做的吗?
5 s* I0 f$ R8 r2 D4 X& g2 B* ^0 v

! {- E, \( g  q& u$ x% ^/ |, H
是的,当时倒角太小,密封圈的装配还挺费劲,抹了润滑油,还用热水烫了一下,才压进去。
" }) k$ \+ b' G# y
9 s9 N  l. [" c6 x7 k4 Y/ C
后来你们做测试没有,效果如何?

" D% I6 J8 y3 |0 f
. h1 V' L3 p  M: p/ `9 x0 B5 b# c
对于上面的设计V1.0,后面我有测试其重复性和静态刚性(因为实验条件有限,没有做动态刚性测试)。

1 m  J: w! P: |$ Q5 k5 O5 n  `4 k
: h0 p; ]9 Q8 o7 p7 @2 e% o; X
测试方法是:

7 R; R0 D4 w( A6 I- v
(1)重复性
利用现有的Z运动平台,把快换装置装在平台上。
; M2 }5 H6 r4 O8 P* g; J% ^5 z: ~
0 z& R$ G' y2 f9 U
相机和主侧模组在一起,挂在平台上。

2 R: m- c. Y6 S* Q, |* E0 j$ b3 d4 a* P" }
通过马达微调到想要的位置后,用机械锁紧Z轴,避免电机位置变化引入误差。

5 i! F( M9 E1 f- w4 z8 F. g+ x1 u; O- P5 J) ?' @/ u2 J  |
同时,在快换装置的下侧,竖立两块板,当气缸通断气的时候,实现释放和预载,释放后,光学测量模组,可以落在竖立的两块板上(板顶部贴有缓冲橡胶)。
& Z" |) C9 D6 i* |/ c4 ~$ |

& K2 u% ^5 }3 ~5 H1 H2 I
预载后,通过相机拍照,看位于其正下方的标准校准玻璃,分析图像在XY方向的移动量,来测量XY的重复性。
3 a4 r! Z  B# _+ E; g

: _' ^7 f1 ]$ q& f) \: K9 w* ^0 n. L0 E( o; o2 Y' j

% m2 A1 U. y1 U' Y- ~  f
测试结果是:XY方向重复性±48um<±50um,Z方向±10um<要求±15um。达标。同时,因为相机有清晰的成像,所以中心轴倾斜也没问题。
5 l8 F+ ]. \/ E3 H( k: K* T; h+ H0 S
3 z0 S  s) h5 q' F* o) P: r. o
(2)静态刚性的测试
直接加载一组力,力的作用线,通过耦合后模组的质心,然后还是看相机图像在XY方向的平移量。
8 _( g- Q/ U* C0 y2 l& y) w2 T: F
6 c5 A4 Q/ W6 y7 n
因为项目要求的是动态刚性(0.1um),所以这里测试的静态刚性,只能作为参考。
* ]  M' Q# y: K2 V  b

/ L) n1 c6 N" k. t5 G0 b
刚性测试结果是,波动幅度最大到250um/gf。

, A- [- w5 |% F+ i8 M% N5 @" g& K$ `/ D6 q* j: g
对于动态刚性,暂时先通过CAE模拟,来分析其动态刚性。

# i7 q+ x* Q/ i7 E7 M" j4 w. H- _1 D) I+ _  W3 _0 B
后面通过做瞬态分析,发现刚性不是很好。

+ P7 t4 ]& D* p7 v0 F6 ^1 I* K! F# L: y# H! W6 X8 c  ]: X
因为检测末端点,在运动“稳定”后,相对于工件的位移变化,已经达到10um。
$ t$ c. w6 u& p) G: g$ V( G
# |2 W" C$ U/ z* b* M6 V+ a1 v
结论是系统刚性不足,各个模块,特别是快换装置,都必须继续提高刚性。
" c+ m5 z& Q2 j8 v3 h

5 Y% W; A- S) t% p
所以,你们后面有继续更新设计,对吗?
6 V9 X* F1 r$ o# P
* t  n. @' F' X8 \; z/ _! q2 S
是的。
$ M) M$ Z4 W: o# `, I2 O' z
+ T# C, c/ q. b9 `
其实,对于上面的概念,我们在CAE结果还没出来时,就做了一些局部的更新。
快换装置的设计V1.1

8 b! E. L3 R* H6 s1 M0 N
从V1.0更新到V1.1。

. t7 T; U2 g, z' n  [9 {3 O& e% e/ k* o/ R3 e, f
主要是把钩子约束轴承,变换了位置,因为V1.0中,钩子是旋转到水平位置,可能有水平分力。

! o- _; A2 v+ S; B
5 D2 ~. E% j: m: u3 b
V1.1中,因为约束在侧面,当调整好约束轴承位置后,钩子是直线往上走,没有水平分力。

/ W& F5 J- `; Y/ Y( L$ g8 d5 f- ~6 I" E' W
后来有继续升级设计吗?
7 r4 S2 [" d9 s) w# S, U: b* \6 c

4 j) `6 {3 r) K* Z: _  f
有的。
1 s* o( q9 P* O, V8 @: t+ n7 h

: H4 ?% W* z# \: `! d& [4 k  Y
因为V1版本的结构件挺多的,显得不够简单。

6 ?' m; k$ z5 R' Y
9 t  _9 \& E1 ?* U1 }* b1 g
另外,没有经过长期的测试,气缸可靠性可能是一个问题。
% I7 q& _$ D) l5 n6 Q- ?8 p
" W2 X1 T: |% p9 L/ ~9 k
所以,后来做了一个新的版本,V2.0。

+ y: q2 @% a- X% Y

快换装置的设计V2.0


/ \  w4 I& j+ K
这个版本,最主要的改变,是把气缸预载,换成失电保护电磁铁预载(关于失电保护电磁铁,可以参阅《5个来自欧美的优质电磁铁供应商,再也不怕选不到合适的电磁铁了》http://www.cmiw.cn/thread-984878-1-1.html)。
9 [0 A9 K9 ]( N2 _4 L: ^

9 m' H+ Z# b2 L5 x8 k$ i0 X
因为,电磁铁比自己做的气缸稳定可靠。
/ W8 ^, j% B% c8 p4 O
& F. @" n5 T! N3 e7 F5 w
嗯,明白。

) S' j5 N6 ]3 P7 |4 A. O5 P' K! @' n& I  B' `
那你这个概念,其实,还是没有提高快换装置的刚性,对吗?

& N, n' f8 m1 w# O' R7 p! F! Z- Q0 e5 X; U6 _
没错。
7 |8 i7 n! G! v7 F/ K, \3 D! u2 i
" M$ M5 k' |- G% S% S' u. m$ s
所以,后面又升级到V2.1。
快换装置的设计V2.1
& |2 p% B; K  t4 [' t4 L0 F
主要的考虑因素,就是提高刚性。

. q* g7 o; s5 `- d7 I! C, j# r# u8 w6 Q8 V$ C8 k" G- x+ ^
这里把原来的钢球加V型钢柱定位方式,变成了XY方向用柔性定位销,Z方向用大面接触。
9 r! ^8 q% M  K* N2 \

: j; G4 L4 E, b5 L! f7 q
这种做法,会损失一定的重复性吧?

1 {% ^8 D- e9 s
( x& G) q- C" U% ~, |' P; I1 @
是的。
) H% ?( M8 y( z
/ X" X% k+ T' T
正如前面所说,钢球加V型槽的动态耦合,能够达到的重复性是最高的。

" M0 t) N4 \+ D
1 Z" F" ~6 s0 x1 k$ Q+ \
但是,我们升级到V2.1,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4 [; v) B7 G" O" o1 O+ X
! X- t5 ^: D& S" S. F! r
因为这种概念,能够达到的重复性还是相当高的。
* u2 b: m; T9 d4 i, k* r4 b
' I1 z( Z: o1 h( v- Z; X: K
其实,我们是参考了总部位于瑞士,主要用于工件装甲的System 3R的做法。

% D' K* R8 f6 a& ?

System 3R快换装置的设计

9 X6 V' f, M: V4 I5 \" I
System 3R:X,Y方向,由四组柔性弹片,配合高硬度凸台来定位,之所以用柔性体,是为了避免Z方向的过约束,因为Z方向,是用四个面接触来定位。

- Q5 q4 @8 O* h* B+ ~, Y' K2 n# a& M5 f$ J
目前,V2.1这个方案,正在等待物料,后续会有一些测试。

% z7 t; s+ F- w* c! Y) C1 o. p4 x; X0 u5 {
好的,希望以后能有一些测试结果。
( o/ E6 L; X7 }5 u

9 p8 }0 P3 ^0 w4 j* [& y5 m; ~
我会跟踪的,有结果,我会写在这篇文章的评论里,欢迎你关注。
6 X. C9 E8 p: t- Z. i, h6 P

$ }2 w7 Z6 S! Q' \- f; l
对了,后来,我自己又参考考世美的做法,做了一个版本,V2.2。
2 z% n0 U) z5 j" ?
. L0 E% G" n# P" @
主要是把XY的定位方式,换成浮动锥销。
1 X1 h- E; Y0 `3 t4 e; c

+ J* i4 k, ~7 ~7 l2 F9 J4 G& J
当然,这个版本没有出设计,我自己留个底,可能以后用得着。
6 K  M, I* e. }
快换装置的设计V2.2
" F9 P. D) F: f/ J
我懂。
! X3 F2 ^/ g7 B* I/ L
8 J/ [% Z9 C9 j4 V4 A
我还有一点疑问,电磁铁和相机,都会产生热量吧,对精度有影响吧?

; K4 x# K6 ^7 o- e. o$ T1 z8 S' l$ R6 o, b( [/ H: H, p0 M
当然,因为后面V2的方案都引入了电磁铁,电磁铁会引入一个热功率,瞬间功率高达25瓦。

  r, ]: f% X- m% H/ [* m: C3 l/ w2 g/ |8 J, M3 d* j4 `
不过,因为用的时间很少,大概只有5/1000,所以实际的热功率很小,只有零点几瓦。

, j8 |, n2 Y# M# C' O% c" I, D+ h0 y' j8 a6 ]/ o
到是相机本身会发热,最后的散热设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 s3 m8 g8 z4 W; z
  h  d. E/ V( g. r) O9 z
不过,我们还是有解决办法的。
9 F" t1 V! ^% J- g: [& B
, g0 B4 D4 a& P* n
对于相机,采用封闭包围的散热片,加上外接的空气,来冷却它。
& M% A) S. L' V% \7 ~# {6 ~
3 c7 R* z5 R0 |
前两天测试了一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可以降低相机温度15度,从原来的43度,降低到28度。

: f' S( l. L" s, n& @7 z! A, c2 z
8 U# j- r  S* V2 X
不过对系统精度的贡献,还需要做更多的测试。

# P' ~6 Y% I; e" z4 K% u, ^7 e% r; M+ N
还有,你们的60针电接口是怎么解决的?
1 O3 f6 e9 `8 i

- C6 Q$ i  r9 r0 ~; Q; H
用的Pogo Pin,我们提要求,找供应商做的。

( c4 H3 m9 _, m
% j' _, x% R9 w+ f8 M( E) d
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块有那么多针脚,同时,有些模拟信号需要做屏蔽保护。

; p- s- K3 e5 [' K1 F* ~+ u
( }* L" Q5 y+ D) j" u
同时,还考虑了Pogo Pin的接触力,因为这会降低电磁铁的预载力。
  a( _' d& y! [4 {. o" ^6 G

' U. V# y4 y' k' I; s0 z6 T! H
当然,对于电磁铁和针脚式电接口,我们也做了隔热处理。

* B3 a; ?  a7 Z2 s+ ?- M/ c0 k3 ?( k, T
采用隔热板,隔热陶瓷等,有效隔离其热源。
& \3 |3 u+ ?0 T6 C; M7 U% E
0 c0 K: Y, w' x, d  o/ b4 U% h
好的。

" ~9 ?& _- {3 @; w
/ l; t' h) o; ]* g7 E8 Q
罗罗,最后,我还有一个要求,你上面的原理,参数对比,以及不同的设计版本PPT,能分享给我吗?

! s; o1 u* `$ F3 A" J' a
+ r. ]! u- R, @# K6 _' X* p- ?
可以。
$ i- i/ |) P$ z. |
! u5 k+ T' k: g1 Z' O- e
在我公号里,回复“快换装置”即可下载。
0 Q; k9 _- R  @  G# B; u% V# c1 d8 F8 t0 L
" K* ]1 ]3 I# i
好的,多谢你。
) Q5 A- j. [2 Q0 e1 M8 X- G
- C/ r6 ~& M: x) S9 L: m
没事。

9 K! ]$ J& p+ @1 a* q' O+ P' x: \" g! Y4 z" G& V
相关阅读:
1.《记三坐标测量机设计经历》http://www.cmiw.cn/thread-993787-1-1.html

2 I8 i) p3 e7 u0 o! X
: C) E0 i( V( D; ~( [8 ?
2.《5个来自欧美的优质电磁铁供应商,再也不怕选不到合适的电磁铁了》http://www.cmiw.cn/thread-984878-1-1.html

1 B) z/ |; `0 P. F0 Z5 ~
. R3 J0 o) `% l5 I
3.《分辨率,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http://www.cmiw.cn/thread-986466-1-1.html
! h1 S" L! x/ c( s# 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吉吉几几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1 19: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 19: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铁,国庆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 11: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收藏了!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12: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祥发表于 10-02 11:37很好的资料,收藏了!感谢楼主分享!
感谢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 16: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很不错的学习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1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hj1230发表于 10-02 16:42感谢楼主分享,很不错的学习资料
客气客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8 15: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9: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气了老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9 14: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1 13:44 , Processed in 0.0652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