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机械社区 返回首页

天水蓝的个人空间 http://www.cmiw.cn/?7610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原创] 闲扯 起跑线的输赢

已有 336 次阅读2009-10-12 15:48 |

前两天,网上闲逛,读到一篇小文,就是郑渊洁的<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具体内容略。
郑写这篇文章,估计源于一句常见的广告语,就是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知道最初是哪个行业发明的,不过现在这句话已经被广泛用在诸如补习班,教学参考书,甚至营养品的推销上。
郑把人生比喻成长跑,而不是短跑,因此下结论,起跑线上的输赢,不能说明日后人生的成败,甚至,可能由于早期的过渡开发,导致日后人生发展的不良结果。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说,郑的这句话,怕是正负面的影响都有。
正面的,至少给某些人提个醒,就是,那些所谓<赢在起跑线〉的说法,不一定正确;进一步说,为实现〈赢在起跑线〉这个目标而使用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有效或有益的。
负面的,怕是会耽误一些孩子--其实这个可能不大,因为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会冒险用自己孩子来验证郑的说法是否正确--至少,郑还有本事自己给孩子写了全套课本,其他人有几个有这个本事和精力呢?

一个人的观点,必然是基于其本人的经验经历的。 郑的人生路线很不一般。这也就罢了。更为独特的,是他的孩子也走了一条特殊的成长之路。至少,照目前郑本人的描述和公共资源能得到的信息,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其实,这件事也不好妄下结论:或许,郑的孩子当初规规矩矩按照传统方式接受教育,现在能取得更大成就呢?但是,这都只能是“假如”,因为,一个人的人生路线是无法回头重新选择的。

很巧,同时,又看了杨恒均的博客。 其中有一篇文章,以自己孩子国内国外教育的经历,对比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
其实,两篇文章立意差别很大,杨强调的是教育的内容的重要性,强调,"不好"的内容注定要把孩子搞傻。具体请自己多看看杨的文章,由于敏感词太多,不便摘录转载。但其中至少可以明确地是,杨也认为,如果教育的内容妥当,放羊式教育也是会培养出优秀人才的,甚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最初读到郑的短文,觉得立意比较新颖,于是转贴在日志中。惭愧之前没有看朋友的动态,到出现害怕老师与老鹰的误会时,才知道 贝氏弧线 已经转贴了同一篇文章。
 
倒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年龄较大的几位朋友回帖,对文中的说法并不认同。于是让我深思。
 
既然如此,郑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我觉得,这个说法,忽视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背景。
教育问题,到底是个大问题,我辈论述不清。不过现实是:
1,好像ZF已经认可,或者不反对 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失败这个说法(还包括医疗等)
2,我们还能说得出的大师级的人物,已经基本灭绝,最后死掉的几位,也都是49年前就定了型的.最为关键的一点,这些大师,在当时并没有7老8十的年龄,就已经被认为是大师了。就是说,我们60年的华诞,也应该出些只至少年龄在50-70之间的大师了;当然,余秋雨这厮就不提了;(插一句,我还有这厮好几本书,感觉开始的文化苦旅还不错,后面的越看越像无病呻吟,这个感觉的确是我在看到对余的负面评价前得出的,所以买了千年一叹后就再也不买了)
3,大学生已经不是稀罕物,高等教育普及本来是好事。但是连同学校到学生的质量,都成了众矢之的。
4,(您可以继续补充剩下的,)
5,
6,
 
难道自古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么?显然不是的。
很小的时候,在农村,伯父(考古的出身)看见马车经过,就跟我们一群小孩子说,仅仅考试分数高是不行的,告诉你们,古人上学的时候,要学习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这是我最早记住的最拗口的6个字),赶马车也是技术,要过关的。当时觉得很可笑,现在觉得当时很确实无知。
可悲的是,到后来,考察才子们穷经皓首为功名的手段,沦落为仅仅是八股文章。

一直以来的教育改革,目的是改变高分低能的教育结果。高分就高分,为什么会低能呢?请看上面那一行字。
其实不用我分析,大家都明白,问题在于教育资源不足且严重不均匀,地区,城乡差距过大。
城乡差距是客观现实。辛辛苦苦的农民,最大的愿望是让自己的孩子考出去,不再做农民,几十年前是,现在的内地很多地区也还是这样。
城市里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同地区,大学数量不同,录取率严重失衡。
在拼抢稀缺的教育资源过程中,分数 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竞争方式。
普通大众,在这个残酷的竞争中,可选手段不多,于是,赢在起跑线,就成了重要手段之一。

换句话说,输赢在起跑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是否都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
抛开教育理论的东西不谈,在这种生来就不平等的竞赛中,劣势地位的选手起跑时就倾尽全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赢在起跑线上,或许还多一分机会;至于是否是拔苗助长,是根本无法验证的。但是放任了起跑的机会,可是再也无法弥补的了。
郑的文章,鄙人浅见认为 论据 与 论题 搭配的有欠妥之处,不过里面有些小细节多少令我们思考。
放羊式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我们的传统教育到底有何不同?? 上网搜了一下,很遗憾,在第一页的搜索结果里面,没有找到足够拗口的文字描述来给个定义。倒是手头陈丹青的书里面的一段话描述得简单自然:

    “高分竞争,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常态,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常态。但港台日本东南亚已经逐步走出这种历史阴影。。。。
   
西方的本科生超期蓬勃,活泼自然,边学边玩,边玩边学,成绩并不是成长,成长不仅靠成绩。顶要紧的一条,没人逼他,他于是不自逼。以我对二三十年前大学生的记忆,最大的不同,是今日的大学生没有朝气。”
     ----------摘自陈的退步集续

无从给输赢一个结论,但至少,数一数,科技领域的成果,到底有哪几项是现今国人贡献的,就足够我们深思的了。
更为可笑的是,前两天,还有这么一条消息:“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居世界首位” 令人哑然。
至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必须在创造性,至少是思维宽松的环境里培养,应该是不谬的。这个于起跑输赢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有空接着胡说
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老鹰 2009-10-12 15:54
中国教育我每周骂一次,孩子回来就引起我对中国教育的仇恨。中国最后会毁在教育落后上。30年来,什么都有进步,只有教育倒退了。
回复 老鹰 2009-10-12 15:54
我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认真听课,没有记笔记,几乎都是自学。
回复 天水蓝 2009-10-12 15:59
老鹰: 我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认真听课,没有记笔记,几乎都是自学。
我们初中的数学老师,很牛,水平相当高。
老太太说,你们,不用害怕,谁要是会了,就出去玩好了,我不会批评你。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这样,边玩边听课的。
她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个特级教师,且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接手我们班,一个学期,把数学成绩排名从第七(倒数第一)提高到第二
回复 长驱鬼魅 2009-10-12 16:14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碰到一个好老师特别重要。印象最深的就是高考完后我们班主任把大家聚一起说,你们大学四年的任务,是要培养一个独立的人格,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活得有人格,有尊严,三十岁之前不害怕,四十岁后不后悔。有人问,那中间那十年怎么办,他说,承担之前的成果和责任,铺垫以后的路。
八年过去了,那天那段谈话,至今记忆犹新。
回复 扬天测量 2009-10-12 16:58
天水蓝: 我们初中的数学老师,很牛,水平相当高。
老太太说,你们,不用害怕,谁要是会了,就出去玩好了,我不会批评你。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这样,边玩边听课的。
她是
初中物理课,晚上自习课也讲,我喊不要讲了,都会了老师更大声会了你出去!然后作检讨
回复 贝氏弧线 2009-10-12 20:45
一个由来已久的教育话题,换个地再说两句.
起跑线的问题,我想 郑 指的应该不是受不受教育的事情,而是除却九年义务教育本身(即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的教育资源.如果由此分析,适当给拼命想让自己孩子出类拔萃的家长们泼泼冷水是必要的.
在同等年龄段,孩子拥有教育资源越多,越容易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这种情况像极了几年前的中国足球.中国的少年队,每每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像国少队,打进世界级赛事的决赛,几乎就是家常便饭;国青队,也可以进入世界级的比赛圈;可到了真正的国家队,连外围赛都进不去.
究其原因,当国外的小孩在自由的玩耍时,我们的足球小子在经历着严格的专业训练,但随着成长,他们先前拥有的专业训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成长."拔苗助长"的成语大家都知道,可望子成龙的心态却让很多人重复着拔苗助长的事情.
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当孩子一岁时,会爬就应该值得高兴,没必要非得想方设法让他站着走路.
大病得需猛药,有些言论适当夸大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许,这也是一项中国特色吧.
回复 天水蓝 2009-10-12 21:15
贝氏弧线: 一个由来已久的教育话题,换个地再说两句.
起跑线的问题,我想 郑 指的应该不是受不受教育的事情,而是除却九年义务教育本身(即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的教育资源.如果
同感。
举个例子。
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体育不错的同学,远投高手。4年级以后就去体校了。
每每回来闲聊,却听他说,他们在体校,根本不训练专项的,他们这么大的学员,都是在一起混着训练,长跑的,短跑的,投掷的,等。问他为什么,他说,教练说了,这么早训练专项,不但专项训练不好,还伤身体。

教练的话值得思考
回复 亮剑 2009-10-12 23:51
老鹰: 我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认真听课,没有记笔记,几乎都是自学。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2 21:56 , Processed in 0.03259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