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机械社区 返回首页

张宏的个人空间 http://www.cmiw.cn/?71148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大家都来做新型人类------晨型人!

已有 492 次阅读2008-6-23 18:35 |

    转载北京青年报:
    晨型人是职场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时间管理概念。据报道,现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有很多的晨型人族群,他们用更健康、更有效的工作生活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新型观念。

  前几天和好友风笛在MSN上聊天,她告诉我,现在的她完全是晨型人,勤劳快乐的云雀一族,不再熬夜,和以前猫头鹰式的夜型生活彻底拜拜。女友还劝说我这个夜猫子也来做晨型人,体验一番新的生活。

  我问她:“为什么称为云雀一族呢?”“因为云雀是早起勤劳的鸟儿,所以将晨型人又称为云雀族。”风笛发来一个调皮的笑脸。

  知道风笛的工作很忙,她在公司是文秘职员,每天都有敲不完的文字,熬夜对她而言就是家常便饭,每天凌晨三四点睡觉也是常有的事。而且风笛也喜欢夜生活,即便晚上不加班,她也喜欢利用静谧的夜晚看书、上网,但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却很不好。

  风笛之所以要痛下决心放弃熬夜的习惯,是因为公司组织的体检。原来并没把熬夜当回事,体检完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许多隐患的危险信号。比如,视力和免疫力极度下降,颈椎和脊椎都有不同程度的小隐患,一问医生才知道这都是经常熬夜的罪过。

  风笛看着体检表上冷酷的数据,就在想,自己是个上班族,需要每天工作,照这样无休止的熬夜,晨昏颠倒的生活,等不到正式退休,身体就已经全垮了,就是挣再多的钱又能怎样呢?!

  第一次听到晨型人的时间观念,风笛就感觉这样的生活方式很适合自己,最起码它是健康的一种模式。以前风笛总是熬夜,有时会将工作带到家里来继续做。在白天的工作中,她已经很疲惫了,即便是晚上加班、看书,也是混混沌沌,没有丝毫的清新记忆,有时想多学习一会儿精力都很难集中。

  而晨型人和熬夜族有着大相径庭的不同。晨型人是早睡早起,利用上班前的黄金时间读书或锻炼一下身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十足。

  风笛先从晚上开始改时间,打破长时期的熬夜习惯,争取在九点钟左右就休息,清晨五点起床。在上班前的这几个小时中,时间很充裕,风笛就读书,书橱里好多的书都来不及看。在安静的清晨,和着清风鸟鸣,风笛的思绪相当安静明爽。以前熬夜时,第二天上班的时间快到了,风笛才匆忙起床,有时连早餐都顾不上吃,家务活更没时间打理。

  清清静静地看一个半小时的书,风笛开始从容准备早餐,顺带还能做点其它的家务。即便某个清晨不想看书,那就出去走走,锻炼一下僵硬的身体,随身的小录音机里放着英语磁带,也能利用这段时间充充电,巩固喜爱的英语。和一天当中最清亮的空气拥抱,让思维与精神彻底得到放松。

  风笛尝试晨型人的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感觉很不错,有种新鲜的活力激荡着每天的工作与生活。晨型人的时间概念首先让风笛有了自己的时间,没有将所有的空间都奉献给工作,使得生活和工作都有了合理充沛的平衡,开拓了新鲜的视野。

  记得读过一篇小文字,说:“生活是咖啡,金钱和社会地位是杯子,杯子只是承载生活的道具,不能改变生活的质量。过于注重杯子的外观,就无法享受到咖啡的浓香。所以不要让杯子驱使你,因为你要享受的是咖啡。”

  工作和物质是杯子,自己的喜爱,身边的亲人朋友就是浓香的咖啡。杯子就是再华丽精致也只是躯壳的奢侈,和丰富的生活毫无关联。而晨型人的新型观念,恰恰能让我们在工作压力的繁忙中去享受浓香馥郁的亲情和个人的空间。

  有专家指出:“晨型人的出现和增加,是社会健康化的一种表现。”既然是健康有益的,那就把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犹如勤劳快乐的云雀,既能胜任繁重的工作,又能回归到自然的健康美丽。

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孤酒 2008-6-23 19:57
貌似俺就是晨型人啊,哈哈
回复 老鹰 2008-6-23 20:09
这个文章具有革命性。
回复 张宏 2008-6-23 20:15
我在上礼拜六看见这文章后,试了两天,坚持五点起床,为了健康嘛。就是刚起床时头痛。今天上午刚上班一会儿就犯困,然后到车间去转了两圈才好点!
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好多了!
回复 羚羊 2008-6-23 20:24
第一次看见这样讲,^_^我该算是,看来我是超前了。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4 18:18 , Processed in 0.0318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