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
发表于 2017-2-23 08:35:17
水秀天蓝 发表于 2017-2-22 23:40
弘扬正能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华网的东西有没有正能量,又是值得谨慎思量的。
媒体已经被官方了,看到最多的还是我们活在天堂,别人都在地狱!
xiaobing86203
发表于 2017-2-23 08:35:38
杨的老婆翁帆,他们的婚姻一直是人们吐槽的对象。
金胖子
发表于 2017-2-23 08:41:31
机器人99 发表于 2017-2-23 08:14
但愿杨可以多活几年,多做贡献,否则感觉没啥意义
杨还能多活几年?基本是没有什么作为了才回来
海慕之
发表于 2017-2-23 08:46:07
本帖最后由 海慕之 于 2017-2-23 08:47 编辑
当年不回来,肯定是正确的选择,形势、政治各方面都不确定。如果回了大陆,有可能熬不过文革。设身处地,我们应该完全理解。
垂暮之年“忍辱负重”回来,也不用说得那么高尚,因为我party对中科院院士(副部级)的各种福利、便利(各种特供),那是很难令人拒绝的,跟美帝总统卸任还要自己租房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至于各种宣传报道都在说这件事是正能量,主要还是招贤纳士和展现我朝包容的广告。
我等看官,看看好了,专心上班。
机械路慢
发表于 2017-2-23 08:47:52
以为机械社区里面有大才,没想到眼光也一般。这叫千金买马骨,现在的舆论都是笔杆子写出来的,竟然也搞到社区来了,静下心做的工作吧。
ms101
发表于 2017-2-23 08:55:59
杨振宁,也确实是个“马骨”了,快死了的时候想起来还有个中国的好处,还把自己说的这么高尚,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沧海一粟2001
发表于 2017-2-23 09:16:05
为杨振宁弃暗投明叫好
断乎于止
发表于 2017-2-23 09:25:52
单仁平:
已经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杨振宁、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消息星期二在中国互联网上激起涟漪。舆论场上这些年来围绕杨振宁的复杂情绪再次涌起,一些“真是精啊,到头来回来养老了”“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国外,老了回来找尊敬来了”的奇怪议论很有代表性。
杨振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李政道是最早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经常回国,为促进中国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持续做出贡献。他有很深的科学素养和令人称道的人文修养,也是中国社会里颇具影响的公众人物。
围绕杨振宁的争议始于2004年他82岁时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两人年龄悬殊的“老少恋”触动了一些人,受到他们的讥讽。那桩婚姻成为了杨振宁身上一个长期的符号。
名人有点特别的婚姻引起公众一时兴趣,受到一些议论,也属正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是严肃的科学家,他的社会活动也主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展开,他非娱乐名人。舆论不停地将这位老科学家八卦化,在道德上对他吹毛求疵,是很不应该的。
还有一些人进而丑化杨振宁,刻意贬低他的科学贡献,质疑他最近几十年在中国大陆从事科研教育活动的动机和价值,宣称他“假爱国”,这样的抹黑言论经常夹杂在网上对杨振宁不满的情绪表达中。
不能不说,这样的舆论不应有理直气壮的底气,它也不该是互联网舆论面貌的一张名片。对杨振宁的指摘反映了一种不宽容,它也是舆论任意给一个人的行为定性、甚至对其进行道德审判的粗暴。
杨振宁对私域生活的选择没有碍着别人什么事,说实话,对他和翁帆的婚姻,外界最有尊严的态度应当是给予他们祝福。会有一些人妒忌他们,这种感受也不能算是奇怪的,但把它加以发酵,并用它来衍生对杨先生的各种嘲弄和攻击,这肯定不是一个舆论场值得骄傲的表现。
至于对杨振宁的那些延伸批评,很多都不值一驳。把杨振宁与邓稼先强行对比,是成心捣乱。做这种对比的人真未必就是邓稼先的真正崇拜者,相信如果邓稼先在世,他一定会与杨振宁这位他青少年时的同学共续友情。
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国防科研,为中国造出原子弹做了那一代科学家中典型的巨大付出,他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然而世事的错落组合塑造了无数的不同人生,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尽力了,作为了,甚至做出了杨振宁那样的突出成就,就同样值得尊敬。
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会强求模仿,伟大的付出都潜含着一种宽容。人生的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组成了一个社会最大的平常心,也应是我们追求社会进步的一份初心。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多高,都不应忘记它。
如果杨振宁都会被互联网舆论场列入见了就喷的黑名单,那么我们的道德标尺就高得有些虚伪,并且让人恐怖了。杨振宁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又为中国做了许多事,他应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正面人物”名单里。换一句话,如何对待杨振宁,可以看成是互联网舆论场有多包容的试金石。
断乎于止
发表于 2017-2-23 09:29:31
世事的错落组合塑造了无数的不同人生,只要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尽力了,作为了,甚至做出了杨振宁那样的突出成就,就同样值得尊敬。
如果杨振宁都会被互联网舆论场列入见了就喷的黑名单,那么我们的道德标尺就高得有些虚伪,并且让人恐怖了。杨振宁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又为中国做了许多事,他应当在互联网舆论场的“正面人物”名单里。
我觉得这两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铁未销
发表于 2017-2-23 10:08:14
科学价值不论大小,而且杨肯定也做了不少有益国家的事儿,政府毕竟也不是傻子。但杨自己的这句话“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实在没法儿苟同,就算他不是婊子,但也到不了立牌坊的资格,招人骂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