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梅
发表于 2016-4-7 17:44:23
那个家伙当年过得很不好,如今身边的五个女儿都已相继长大成人,现在可是睡在家中吃女儿的回扣了,呵呵,人家现在成了招商银行了哈。
山芋头
发表于 2016-4-7 19:29:27
哈哈,是的。但不是代沟,是鸿沟,难以跨越的那种鸿沟。
如果那样应该果断离婚,人生苦短何必委屈自己,带着小孩跳出鸿沟,远走高飞。
新晨
发表于 2016-4-7 22:10:24
杨善梅
发表于 2016-4-7 23:17:47
本帖最后由 杨善梅 于 2016-4-7 23:19 编辑
山芋头 发表于 2016-4-7 19: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哈,是的。但不是代沟,是鸿沟,难以跨越的那种鸿沟。
如果那样应该果断离婚,人生苦短何必委屈自己, ...
呵呵,那个年头,农村还不时兴这一套呢,农村的老人常说,女子是菜籽命,给在瘦处落在肥处,给在肥处却落在瘦处,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就得抱着走,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如果女方中途违背了这些,那么女子娘家的人则会在外人面前感觉很没面子,所以当年一般来说,女方的娘家人对女子的家事总是促成不促分。不管夫妻双方对错与否,如果是女方主动提出分手或离婚的,则女方必会遭到周围人的一致谴责与无情谩骂,所以说,那年头农村的离婚率是很低的,即便两口子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的,女方也只能打掉牙齿咽肚里,做着具中国特色的捆绑式夫妻。
杨善梅
发表于 2016-4-7 23:23:18
新晨 发表于 2016-4-7 2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哈。杨姐姐,最近刚看完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一个美国传教士在1895年写的。我想起周围的人和你说的事 ...
中国人的教育方式是上一代人带着下一代人成长,代代相传下去,不断的重复着复制与黏贴,因此尽管事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其间肯定没多大的变化。
杨善梅
发表于 2016-4-7 23:34:36
andyany 发表于 2016-4-7 15: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了你的文字,明白当初鲁迅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么多名人都离开家乡了。
那时候,确实如此,曾经有很多人撰文说,“是旧中国的三坐大山压得广大中国农民喘不气来,使得人们始终处在麻木不仁的大环境下。可是如今早已进入新国家新社会了,可人们还是一直死守着过去的老思想老观念。
狼术
发表于 2016-4-8 06:53:42
对头!!!!!!对后代影响也很大!!!
杨善梅
发表于 2016-4-8 08:43:14
狼术 发表于 2016-4-8 06: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头!!!!!!对后代影响也很大!!!
是的,不光对下一代影响大,而且还是恶性循环。
843702845
发表于 2016-4-8 09:05:06
从心收集一下,写本回忆录吧,就叫70年代的过往!我再70的尾巴上,衔接着80的头,呵呵爱回忆过往就是衰老的表现,我也回忆,更多的我向前看,尽量少回头。否则我会产生恐惧。呵呵
杨善梅
发表于 2016-4-8 09:40:46
843702845 发表于 2016-4-8 09: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心收集一下,写本回忆录吧,就叫70年代的过往!我再70的尾巴上,衔接着80的头,呵呵爱回忆过往就是衰老的 ...
是的,等我有空的时候,找个时间来作一个细致的整理,其中有好多是发表在我的QQ空间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