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正在跳槽,就是正在准备跳槽
仔细翻看完@老鹰 的帖子【年尾年初,你有何感想和打算?2014总结,2015展望】,发现大部分人都在吐槽个人当前的工作状态或者公司环境如何不尽人意,而这其中又绝大部分都有跳槽的打算。我用一句话概括:不是正在跳槽,就是正在准备跳槽。或许对现状满意的朋友都悠然自得无槽可吐也未可知,反正看到大许多人的状态让我感到隐隐的忧虑。如果他们的状态代表了整个国内机械从业人员的普遍状态,那么这碗饭该怎么继续吃下去?(撇开振兴民族制造业的大话不提,因为微不足道所以我更关心细微)
前天无意中打开服务器上HR经理的文件夹,看到公司最近正在开放招聘的职位,每个下面都有很多申请人的简历,出于好奇就点开了几个看看(此行为是否道德暂且不论),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吗?工作五六年换了五六家公司的人大有人在,多则一年有余少则几个月,当时心里想如果我是HR恐怕会优先剔除这类申请人。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跳槽这么频繁,一千个人或许有一万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可是我就想问问,既然当初选择加入这家公司,难道不是慎重考虑的结果?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认为不该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至少也不该后悔的那么快。举上面这个例子是想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跳槽的原因,在择业的时候做好前期调查比较,有的放矢,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搞清楚,又怎能要求公司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机会?
再说一件见闻。有一次去美国公司总部,看到软件部门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写代码,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流露出一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怀疑?美国的同事大概看出了我的不屑,赶紧解释说他们可是公司的核心财富,机械电气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谁都能copy,唯独源代码是别人看不到的,这也是公司产品一直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原因。再反观我们张江高科的IT精英们,都是朝气蓬勃的80/90后,再看看他们的跳槽率,鲜明的对比。说哪一职业哪一行业只适合特定年龄段没有太多意义,老中青和谐搭配或许更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技术的延续性而又不失创造性。这个例子透过现象希望更多做企业做管理的同行能多多思考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提升规划能更好避免人才流失。
作为同行,在忧虑自己饭碗的同时,也乐意看到更多的同行走在铁饭碗到金饭碗的路上,不仅不会感到羡慕嫉妒恨反而更加乐见其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关于你说的求职者事先了解应聘企业的情况一说,在国内没法实现,民企老板满嘴跑火车又不是第一次了,民企小老板玩人,连998都经常中招,更别提小年轻的了。 中国全体人员,从gov到所有企业再到普通人,都有一个病根,短期行为综合症。几乎无药可医。 这种事岂能一两句话能说清楚啊?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况在如今的生存压力下多少“百里马”也需要伯乐 在企业里没有熟人哪能深入了解企业呢!只是选对行业是可以的 现在踏实做机械能在30岁买的起房,结婚的,太少了! 只能说绝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殊不知换了一家,也不过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而已。 用人单位与被用人者之间,说白了,就是钱的事,中国十几亿人口,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为生存而竞争,有钱的人,要么移居国外,要么在国内创办企业,真正能够坐下来“振兴民族制造业”少只又少;再者,求职与招聘,又有多少企业真正按照劳动法实施呢,实际来讲,求职者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群体,至少在当前的状况下. 俺生平最佩服的人原来是郭沫若老先生。
看看人家的简历。
国民党联合某裆搞“大革命”。人家加入某裆。
到蒋公清党,人家立马玩“脱裆。”
讨个日本夫人,却加入国民政府当将军玩抗战。
之后的荣华富贵可是众所周知。
今天看见丁书苗女士才发现,俺得在加一位敬佩的了。
人家到现在,汉字才认得一百来个。看看人家玩的那个水平。
想起来,古人早教育过俺们的,俺们就是智商低啊。学不会,白痴啊。
你说,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事都学过。
人家越王都能吃吴王的大便。
还吃出一个千古名句“卧薪尝胆”。
你说,俺学了咋就没学会哪?
悔恨啊,要抱憾终生了~~555555555555555555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