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甲午年
六十年一轮回,今年又是甲午年了,提起甲午,大家最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海战,整整一百二十年。此前的战争,这个国家开始风雨飘摇,海战以后,基本上是走到了尽头,
从这以后,大家开始了否定,否定自己的国家,否定自己的民族,否定自己的文化。
战争给中国留下了很大的伤害,但是否定自己的文化,同样给人民留下了很大的伤害,也许这个伤害来的更持久,更深刻,更难以愈合。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延续,靠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对自己的文化都否定,这样的国家和民族能走多远?
最近看史记,觉得特别震撼。司马迁为什么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写史记,因为他老爹临终前告诉迁,他们家祖上世代为天官,曾经中断过,到了老爹这一辈又恢复为天官,所以希望司马迁能够延续家族的荣誉,承担世代的责任。他就是靠着这些荣誉感和使命感抗衡内心巨大的痛苦,用毕生的精力写完了史记,
从司马迁身上,能感觉到非常大的人格魅力,中国非常多古代人们的非常多优良的品质,现在能保留多少,
这种使命感本该跟西方的贵族精神一样,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但是现在却被慢慢遗忘。
一百二十年过去了,精神方面,中国自己的文化的发展方面,中国又进步了多少?
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承,中国还能进步多少?
六十年轮回的甲午,中国会不会再遭苦难? LZ说的这条,可以作为人代会的提案提出来。 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难度加大了,过去那种简单号召愚民跟着跑,犯错误照样执政而且无人质疑的模式永远不会再有了。对于普通人民来说,进步很多了,特别是互联网,让人民真正觉醒了,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关心自己的权益,学会批评执政者。这是民主意识,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但并不是说,大家不关心民族和国家了,关心的人很多,思考的人很多,只是大家看法分歧很大。
过渡阶段有很多乱象,这是难免。 感觉楼主的言辞间,更多的是一种 继续否定。
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有其必然的道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适应的民族,不管这个世界朝向何方,都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传承的延续和演变同样也多样化,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每个人都不会喜好现在中所有的一切,但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喜好。
对我来说,能在社区里聆听各位同学言论,便是对喜好的一种满足。
大量移民涌向世界各个角落,仅仅是对贪官外逃,富人脱离的一种担忧?不是这个民族有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坚船利炮虽能撼动一个政权,但无处不在的中国移民,将中华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入这个星球。
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坦率地说,也不喜欢他这个人。但我赞同他的一个观点:世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家的概念将消失。
试看现在的欧洲,很多国家间的国界正变得越来越淡薄,自由地穿梭往来,是不是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从这点上来说,国家,政府,政党,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片段,民族、文化、风情才是这个星球上永恒的精彩演变。DNA的传播和蔓延,符合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论点。
楼上几位说了一堆虚无飘渺的话,除了迷糊毕业生,暂时还看不出有什么其它用途 很好的思考,我一直说中国人是需要信仰的。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找一个宗教信仰,但现在这个阶段有总比没有要好。
因为由于信仰的缺失,再加部分扭曲的精神状态,才变成了今天这样的社会形态。
倒不是是否一甲子有否轮回的问题,这个社会会自我修复的,但也会自我爆发,当精神的空洞与信仰的缺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像金融危机一样 这些问题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我同意楼上的观点,在经历了社会这个体系的自我调节之后,国家的概念会消失,而真正能够成为我们发展方向的依然是我们的信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求同存异是必然的,而我们离这个还有多远……这是显而易见的,恐怕也不是几个甲子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本帖最后由 逍遥处士 于 2014-7-6 10:37 编辑
道友您好!
窃以为,中国人是为了维持中国文化而存在的;如果中国文化消亡,那么中国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天一定灭之。
传承日本文化的有日本人,传承美国文化的有美国人,传承英国文化的有英国人,传承中国文化的,有几人?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口”众多,但“中国人”不多。“人口”,跟“人”,是两码事。 甲午的原因,在于到今天都不肯直面‘为什么失败’
人不肯承认为什么失败,就一直会失败,
摔跟头了,找原因,而不是忽略摔这个跟头,忽略了,就会一直摔,
甲午海战是个偶然事件,假如不辞退那些洋人船员,假如训练水平高点,假如发射鱼雷按英国流程,也许就胜利了,但那以后还是会失败的,
看日本,看得明白吧,胜利了,接着打毛子,胜利了,被迫还辽,屈辱了,再积攒实力,再战,最终亡国了,就是没有总结经验, 2266998 发表于 2014-7-6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甲午的原因,在于到今天都不肯直面‘为什么失败’
人不肯承认为什么失败,就一直会失败,
假设海战我们胜利,日本失败。那么,皇朝一定会延续更长时间。
海战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宫廷挪用了大量的海军军费,装备失修,拖欠军饷已成事实。
当年毛主席在颐和园说过,幸亏修了个园子,还可以让后人多个玩的地方。要买了军舰,就都没了。可见,主席不认为失败的根源是拿军费修了园子。
是不是可以认为,对这个民族来说,这次失败是件好事?至少早一天失败,就早一天改朝换代。
无论是蒙元也好,满清也罢,可以登上最高的统治宝座,但最终都是将自己熔进中华民族的大熔炉。
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面对失败,我没有觉得是好笑的。如果谁认为这种方式是在开玩笑,那么,请告诉大家,什么方式不是开玩笑的。
明天是77事变77周年。我一直很喜欢7这个数字,7上8下,7意味着潜在的进步。但明天的四个7,却是一种沉重。
两轮花甲子前的海战,也是始于7月,遥遥领先世界的庞大的GDP,强大的装备实力,并没有为我们赢得战争,我认为,也没能为后人赢来经验教训。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但一堵墙任然将我们隔绝在互联网主流之外。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日本民众反对日本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似乎日本政府又将该组,似乎安培就是头与日本人民为敌的猪。
我想说,把人民当猪的人,最终必然会被人民当猪宰。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2266998 发表于 2014-7-6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甲午的原因,在于到今天都不肯直面‘为什么失败’
人不肯承认为什么失败,就一直会失败,
大侠,看到过这样一种关于甲午战争的说法,在这场中得利最大的不单是日本更是英国。
俄国当时像东扩张,中国是抵抗不住俄国的东扩,需要再远东培养个俄国的竞争对手,同时可以灭掉中国可能的崛起。
经济上的得利也是巨大。战争之前日本找以英、法、德俄借了大量资本,若是日本战败,日本国内本来没钱,也没资源还不了债,这些财团是不愿看到日本输掉战争。日本虽然战胜但得利其实并不多,获得的赔款,大部分是用来还债了。清政府为还2亿两白银,也都是找这些国家财团借的钱。为了借钱,付了巨额的利息,还出让了大量的经济主权。更狠的是英国的一个政策,与英国交易只收英镑。迫使清政府抛售白银购买英镑,白银价格一路下跌,最初三两白银对一英镑,到后来要求七、八两才能兑一英镑,白银兑英镑跌价一多半,相应的还款翻倍。清国没有发行纸币,大量白银外流,造成国内银价高涨,货物价格低廉,由此造成的贸易损失其实比战争损失大得多。战争之后的清国像是主动脉放血,历史上积累的财富迅速的流了出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