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机械工程师的寻求和失落
本帖最后由 gongzhiben 于 2014-4-30 11:19 编辑本文转来,一是纪念即将退休的师傅们,二是警醒现在的后生晚辈。
在那金色的年华里,他曾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在课堂上,数学和力学给了他启迪,造就了他思维规律思维的能力;金属工艺学和机械制图给了他最初的机械知识,训练了他操作和画图的技能在实习工厂中,通红的铁水浇出了他自己做制做的第一个毛坯,飞转的机床车出了第一个及格闪亮的呆板零件在那一些庞大的蓝图上,他看到了一个广阔的机械的世界;在呆板的轰鸣声中,他听到了故国工业化的脚步声。然而,时代的不幸带来了个人的不幸,一九六六年开始了文革,年轻的生命没有意义地耗损在无休止的争斗中,除了麻木地跟随着似是而非的运动之外,迷茫的不知道哪里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
学校生活很不正常地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国营大企业"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诲",其实就是当工人,工种则是又脏又累的熟练工种。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他感到深深的苦闷,在心灵深处,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喊:"要学习,要当一名机械工程师!"似的,当一名机械工程师从此成了他的使命。机会来了厂房里要搞技术革新,他被调到"革新组",在那里可以接触到机械制造的全部工艺过程,他如醉如痴地工作着,三伏天,身上全副武装,手里握着焊把,汗珠滴在焊帽里,叭嗒叭嗒响,自愿献工,突击装配那庞大的齿轮箱。他渴望知识的内心里,流进了经验的涓涓细水。
可他不餍足,从业余时间开始贪娈地自学机械工程理论。他从《机械零件及机械设计》学起,但很快发现,这门专业课程是以基础理论为条件的于是回头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其路艰辛,开始真正懂得,通向机械工程师的道路是那么艰巨高卑。 先是自学,后来又进了半工半读的厂职工大学,工作中也不忘向老技术员和老工人求教,有位老技术员是半百年代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为了赢得他的青睐,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去向他请教,老技术员刚听完他的问题,脸上就露出了微笑。或许在微笑的后面,他看到了老技术员对他的赞许 。于是他被派去当了老技术员的助手,受命为一台革新设备设计组成一套的变速器。为此他度过了几多个不眠之夜,同时也经受了一次严肃的考验。十多年往后,有一次他重新回到曾工作过的地方,看见当初自己设计的那台变速器仍然在为出产服务,这时,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眼圈发红……
野路子出来的总是让人不托底。一九七七年后第一次高考,他最终成为一名春秋最大的本科生。四年的苦读使他的眼界更开阔,理论更扎实,神圣的机械工程的大门终于在他面前完全敞开了。大学结业后,他分配到一个著名的建材企业从事设备技术工作,当时正赶上企业大发展,简直如鱼得水,到场了多个设计和安装工程,充分显示了他的伶俐和才智。一九八四年,工厂在一种大型构件的出产上遇到了难题他力排众议,宣布他能设计一台设备来完成现行工艺没有办法完成的工作,接下来连着半个月,他几乎没落过座,神奇的构思随着丁字尺的移动流到了0号图纸上,一幅总装配图象一幅精美的丹青,终于呈此刻大家面前进而是加工、安装、试车。站在如童话般的新设备面前,看着它象变戏法一样制造出一件件产品。那时,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真是没有办法表达。过后他说,当时那种感觉就好象生了一个儿子,其一生的骄傲是成了一名真正的工程师。
在此,向现在老一代机械工程师致敬!
一个很幼稚的励志故事,改革开放前一个坐在国企办公室的小青年听了一定会热血沸腾。现在一个工程师一年设计几台上百万的设备已经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了,一个产值上亿的公司设计人员也不过十几个 这一定是‘77、78’的了,确定无疑,
现在再也不会有那个精神了,
以前我说过‘一站站一天’,现在的家伙就笑了,我跟他们说,不仅中国人站,米国也站,玩总体的都站,米国的身高坐下也不够,不仅站几天,站几十年, 做了点小事便吹擂,是哪位劳模的事迹? 关键要能出属于自己的成果… 在动乱的,极左的年代,1960年以前出生的人,寻求工程师的职业一般都有这样的平常经历。在国有经济体制下,工程师的技术文件、工艺文件都要经过标准化工程师审查。现在私有经济,大多老板单纯最求效率和利润,重视结果,淡化过程,有草图就可以生产,这样图面质量不尽人意。
标准化审查大致包括:
a)所设计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技术法规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规定,比如:JBT5054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管理;JBT9156工艺文件管理等。
b)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借用件,以提高设计的继承性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节约资源。即产品系列化、模块化、通用化。
c)合理选用基础标准和原材料标准。
d)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工艺文件符合相关标准规定,达到正确、完整、统一。
e) 设计绘图严格执行六项基础标准: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普通螺纹、渐开线圆柱齿轮以及键和花键等六项标准,还有焊接标准等。
一个好的师傅的几句经典的点拨真是无价的财富 搞机械的家伙们只有一辈子不断地努力探索,才能取得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成绩。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吃老本,高速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去掌握,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搞机械理论和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专一的敬业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 不管怎样,这种精神都是值得我辈学习的。 1,文革前的技校生----------接触了初步机械知识。
2,文革期间分配到工厂----亲身掌握生产一线掌握生产实际,干中学掌握初步设计技能。
3,恢复高考后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工程方面的教育。
在后来那就不用说了!
补充内容 (2014-5-7 11:02):
预知未来,改变命运的还应当是恢复高考他考上了大学。因为后来80年代企业中大学本科毕业生逐渐增多。技校生、中专生甚至是大专生都不太受到重视了。在国家层面工程师进高级本科生是间隔5年。大专生是大概是N倍。 你很幸运,能跟功底深厚的师傅 huhaofei 发表于 2014-4-30 1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很幸运,能跟功底深厚的师傅
:handshake
我好像读过,还没写完? 还有下文吗? mjwz5294 发表于 2014-4-30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好像读过,还没写完?
转来的,警醒自己用的
我好像读过 加油吧